發(fā)布時間:2022-03-24 12:40 | 來源:中國青年報 2022年03月24日 07 版 | 查看:10187次
2018年5月11日,張華榮帶領埃塞俄比亞員工在埃塞華堅輕工業(yè)城園區(qū)跑步鍛煉。譚軍/攝
退役老兵張華榮看起來不像已經(jīng)64歲了,他說話中氣十足、條理清晰,走路風風火火,做事從不拖泥帶水。
他是眾人眼中成功的企業(yè)家,創(chuàng)辦的華堅國際鞋城有限公司累計出口創(chuàng)匯50余億美元,納稅20多億元。10年前他響應“一帶一路”倡議,將工廠開到埃塞俄比亞去,為當?shù)亟鉀Q8000人的就業(yè)難題,創(chuàng)匯1億多美元。
張華榮常說自己是“窮人的兒子”,“今天的一切都是國家給的”。在商海里拼搏40年,他干過木工、泥瓦匠,到菜市場賣過菜籽。他坦言,自己是改革開放的親歷者、見證者,“跟隨國家發(fā)展的腳步走到今天”。賺了錢以后,張華榮熱心公益,堅持“國家給的要回報給國家”,累計捐款8000多萬元用于救災、扶貧、助學,興建了24所光彩小學。
“一個民營企業(yè)家,比賺錢更重要的是保持一顆感恩國家和社會的心?!睆埲A榮說,“干企業(yè),就是要取之于社會、用之于社會、服務于社會。”
這位“窮人的兒子”經(jīng)歷過真正的“苦日子”。他出生在農(nóng)村,從小跟著父母一起下田種地,親歷“大躍進”和“文化大革命”。18歲時張榮華選擇參軍入伍,理由很簡單:“希望走出農(nóng)村、擺脫貧困?!?/p>
然而3年后,因為年齡大、文化程度低,張華榮的軍旅生涯不得已終止。退役后張華榮做過木工、學過補鍋、當過泥瓦匠,用他的話來說,“只要不種田,干什么都行”。
選擇賣鞋是機緣巧合的事。他原本打算賣菜籽,后來偶然發(fā)現(xiàn)有一款老北京布鞋銷量不錯,便決定試一試,于是自己辦鞋廠生產(chǎn)布鞋。
最初的鞋廠規(guī)模很小,廠房是張華榮在江西老家騰出的1間屋子,設備是3臺縫紉機,然后從村里雇了8名工人。進購原材料要到南昌市里,張華榮舍不得坐車,就騎著自行車去拉貨。一次遇到下雨,他騎車走山路,光返程就走了近4個小時。
上世紀80年代初改革開放剛剛起步,個體戶還被人瞧不起。但張華榮不怕這個,他“厚著臉皮”去南昌的菜市場叫賣布鞋,一個月靠賣鞋能賺兩三百元。
“幸福都是奮斗出來的。當時我就認定,自己當過兵,才20出頭,只要肯做事,總能找到出路?!比缃?,張華榮回憶起那段白手起家的日子并不覺得辛苦,只感嘆自己“很幸運”,“趕上了好時候,我的個人命運和國家發(fā)展緊緊聯(lián)系在了一起”。
改革開放給張華榮帶來了機遇。上世紀80年代末,張華榮的鞋廠越做越大。他先是將工廠搬到南昌,后來又到廣東建廠。幾年后張華榮回到江西贛州創(chuàng)辦企業(yè),一下為當?shù)亟鉀Q了1萬多人的就業(yè)問題。
創(chuàng)業(yè)中難免遇到挫折。他曾被一名假借合作之名高價銷售舊設備的臺商坑到“血本無歸”,欠下巨額債務。20多年前遭遇歐洲反傾銷,張華榮的事業(yè)一度跌入谷底,工廠3個多月發(fā)不出工資,愁得他大把大把掉頭發(fā)。
“我們當兵的有一句話:不相信有克服不了的困難,不相信有完成不了的任務,不相信有戰(zhàn)勝不了的敵人?!泵糠昶D難境地,張華榮總會想起自己在部隊的那段日子。盡管已退役多年,但他始終覺得自己是一名軍人,“軍人不怕困難,只要認準目標、努力奮斗,困難肯定能被克服?!?/p>
華堅國際鞋城有限公司董事長助理王秋與張華榮相識20多年,在她看來,這位軍人出身的董事長身上有一股“兵味兒”,“永遠敢于沖鋒,什么事都難不倒他?!?/p>
王秋記得,鞋廠最開始訂單不多,張華榮就去廣交會上一家一家談生意。廠子剛搬回江西贛州原材料匱乏,為了保證鞋子質量,張華榮堅持從東莞進購膠水。擔心員工操作不熟練損壞材料,寒冬臘月他整夜守在車間里,手把手教員工如何裝貨卸貨。
但對張華榮來說,過去的困難都不值一提。談及往事,他更多的是感念于“好政策給了我好機會”,他希望能將所得回報于社會?;氐浇骱罂吹接猩絽^(qū)貧困學生背著板凳上學,他便投資建了24所小學,統(tǒng)一為孩子們配備課桌椅。
在華堅公司,張華榮還成立了一個自強班,專門面向社會招聘殘疾人,然后根據(jù)他們每個人的身體狀況定崗。張華榮鼓勵員工們“身殘心不殘,你們不輸給任何人”,希望他們能把自強不息的觀念傳遞給每個人。
2011年,企業(yè)規(guī)模已經(jīng)不小的張華榮積極響應“一帶一路”倡議,將目光投向了非洲。那年8月,時任埃塞俄比亞總理梅萊斯赴廣東考察后,邀請張華榮去埃塞俄比亞開辦工廠,讓中國制造業(yè)在非洲落地生根。
事關國家形象與榮譽,張華榮覺得“沒什么好猶豫的”。他欣然同意,當即運送了大量先進生產(chǎn)設備,隨后帶領500多名員工趕赴埃塞俄比亞,只用3個月時間便建起一座大型鞋廠。
這是老兵張華榮在商場征戰(zhàn)數(shù)十年后的又一場“士兵突擊”。陌生的環(huán)境加上語言不通,比在國內(nèi)創(chuàng)業(yè)更為艱難。但在這片貧瘠的土地上,張華榮感受到另外一種使命與責任,“這里就像我小時候的家鄉(xiāng),大家吃不飽飯,我想去幫助他們,讓大家生活更好”。
年逾半百的張華榮重新忙碌起來。他在埃塞俄比亞修建輕工業(yè)園,沒有電就自己買發(fā)電機發(fā)電,缺水就接兩公里長的水管,向就近的中資企業(yè)求助。
工程最緊張的時候,張華榮親自到工地上監(jiān)工,戴著草帽和大家一起干活兒。王秋記得,當時一位企業(yè)老總來拜訪張華榮,王秋帶他到工地上找人。看到張華榮滿身泥土,卷著褲管站到水泥堆旁,那位老總怎么也不相信,這是一位大型企業(yè)的董事長。
張華榮自己2017年做過一個統(tǒng)計,那一年他坐飛機132次,飛行時間630多個小時,飛行里程48萬公里,大部分都是往返中埃之間,而當時他已59歲。
“自己辛苦點兒沒什么,就是想把事情干好。畢竟鞋廠代表著中國形象,要讓非洲朋友看到我們的善意,要把最好的條件提供給他們?!睆埲A榮笑著說。
在埃塞俄比亞的工廠里,三餐是免費提供的,員工想吃多少都可以。發(fā)現(xiàn)當?shù)囟际峭谅?,雨季里員工上班困難,張華榮便主持修建了一條50多公里長的水泥路以方便附近居民出行,又在園區(qū)里建起宿舍,允許員工帶全家來住。
廠外的事情張華榮也不少操心。當?shù)厮Y源匱乏,居民用水難以保障,張華榮就帶人在工廠附近開鑿了幾口水井,免費向附近居民開放。有居民來接水途中要經(jīng)過一座危橋,張華榮知道后,又出資修建起一座新橋,保障當?shù)鼐用癜踩鲂小?/p>
“我們把企業(yè)的社會責任也帶到了埃塞俄比亞?!惫S附近的一家養(yǎng)老院是華堅公司的重點幫扶對象之一,每月都會向他們提供500公斤食品。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期間,華堅公司向非洲多國捐贈防護服6800套、隔離衣5300套、一次性外科口罩224萬只,也是第一批向非洲捐助防疫物資的國內(nèi)企業(yè)。
一位當?shù)芈蓭熕较赂嬖V王秋,從沒見過哪個外資企業(yè)這么全心全意地為當?shù)匕傩罩?。有一年鞋廠計劃新招聘1000名員工,結果報名來了3000多人,當?shù)厝伺牌痖L隊爭相應聘。
因為華堅公司的到來,埃塞俄比亞皮革產(chǎn)品出口額在短短3個月內(nèi)便增長了57%。2017年,埃塞俄比亞政府授予張華榮榮譽稱號,表彰張華榮為埃塞俄比亞工業(yè)發(fā)展作出的貢獻。
“企業(yè)家必須要有家國情懷,要把中國負責任大國的形象傳遞出去,這是我們的光榮使命?!睆埲A榮常這樣說。他難以忘懷,工廠在埃塞俄比亞剛建好時,不少非洲國家領導人前來參觀,有的激動地抱住他表示感謝,有的豎起大拇指為他點贊。
作為一名退役老兵,軍人的作風已經(jīng)融入張華榮的血液。他在工廠里施行半軍事化管理,每天早上組織員工晨練,人們還見過張華榮拉著工廠的保安跑步,指導他們進行體能訓練。
在王秋和同事們眼中,張華榮不像一個董事長,反而更像個“大家長”,“他會引導你,帶著你跟他一起往前走”。非洲鞋廠的員工們喜歡稱呼張華榮為“張爸爸”,將中國同事親切地稱為“家人”。
在非洲辦廠10年,也有人曾勸過張華榮“非洲太苦了,回來算了”,但張華榮從沒想過“當逃兵”。在張華榮看來,非洲已成為他的“第二故鄉(xiāng)”,幫助那里的百姓是他在這場“士兵突擊”里的重要使命。
“我只想把中國經(jīng)驗帶出去,幫助非洲兄弟過上好日子,同時也讓我們的大國形象走出國門?!睆埲A榮嚴肅地說,“希望我做的一切對得起自己、對得起國家,這是比賺錢更重要的事。”
中青報·中青網(wǎng)記者 鄭天然
發(fā)表評論
網(wǎng)友評論
查看所有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