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fā)布時間:2022-03-16 10:45 | 來源:中工網(wǎng) 2022-03-15 07:34:07 | 查看:729次
工人日報-中工網(wǎng)記者 趙劍影 通訊員 劉旭東
從“一張刀片走天下”到以烙鐵為“針”在不過寸許的零件中“引線飛針”,荊江之畔,中國航天科工二院23所南湖公司電裝組的姑娘們扎根三尺桌臺,投身國防航天事業(yè),用指尖技藝“繡”出巾幗青春的別樣精彩。
24年前,南湖公司瀕臨破產(chǎn)。彼時6名女職工組成的電裝組主動放棄每月每人不足100元的補貼,“不忍看到付出這么多年心血的企業(yè)就這么倒下了”。她們向企業(yè)捐出自己為數(shù)不多的積蓄,還有退休女職工甚至都捐出了自己的退休金。電裝組就這樣為南湖公司點燃了繼續(xù)走下去的“希望之火”。
在艱難起步的歲月里,姑娘們主動將有限的設備花銷用度讓給其他班組,自己打著企業(yè)自行生產(chǎn)的航燈,靠著刀片、鉗子、固溫烙鐵等工具開展作業(yè)。雖然工作環(huán)境簡陋,但電裝組從未降低過一項工作標準。
為提升產(chǎn)品質量,她們狠下苦功、磨練技能,將雙眼練成“游標卡尺”,把每一類工作所積攢的點滴經(jīng)驗都認真記錄到本子上,避免問題的重復,一代代傳承至今,這個方法后來成為電裝克難制勝的“法寶”。
2016年,南湖公司并入中國航天科工二院23所,電裝組的生產(chǎn)制度及理念迎來由內而外的變革,但“攻堅克難、連續(xù)作戰(zhàn)、自強不息、勇攀高峰”的航天南湖精神歷久彌新。乘著中國航天科工二院23所加快產(chǎn)業(yè)布局的東風,電裝組的姑娘們每年都會集體赴北京本部學習先進工藝,促進能力提升。她們對企業(yè)的未來有了更遠大的目標——成為預警領域的佼佼者。
近兩年,電裝組負責某核心組件的生產(chǎn)任務,生產(chǎn)質量直接決定著產(chǎn)品的多項關鍵技術能否順利實現(xiàn)。
第一次見到組件實物時,大家著實在心中好好掂量了一下。組件背板上,800個0.2毫米需要加工的棱形角猶如列隊嚴整的方陣。作業(yè)時,線槍與板面呈90度直上直下,以0.12毫米的藍白雙絞線作精準纏繞。角度不能有絲毫的偏差,可供施展功夫的只有與鄰角之間不到0.5厘米的半徑空間,稍有歪斜便會使整個組件“全軍覆沒”。
她們以公司內能找到的最細小的釘子尖部進行模擬作業(yè),人均嘗試操作300余次,練就在方寸之間騰挪的好眼力。她們將目光聚焦至棱尖,精準引線,眼到即手到,“繡”出了一束束飄逸的藍白“流蘇”,進行包裹后猶如微微綻放的花朵,數(shù)百根線“葉”無一差錯,完整實現(xiàn)核心部件的功效。看到精致的成品,大家無不稱贊,戲稱她們是以線槍為針的“繡娘”。
在裝接工作中,電裝組最常進行的是焊接工序,大家形象地比喻是在“螺螄殼里做道場”。在一些材料板上,操作者要順著既定“軌道”精雕細琢出金屬圖案。不足發(fā)絲一半粗的導線,她們要將其在材料板的印制線紋路上進行焊接,達到完全吻合的狀態(tài)。不僅是印制線與導線寬度幾乎一樣,而且紋路更是“峰回路轉”,難以拿捏分寸,對焊接錫量的要求更是非??量?。“錫量大了,會成流散狀,小了則不牢固。但我們每一次都能把握精準用量?!敝芪木f。這是屬于電裝組的又一項絕活。
除了高精尖的加工,更多電裝工作是流程煩瑣的工藝工作,電裝組不斷總結,提高效率。面對電裝工藝中流程最復雜的機柜,姑娘們總結了各種線纜路線及尺寸固化方案,在接到任務而實物還未運來時,就提前完成“入柜”前的梳理、制作、捆扎等30余道工序。等到整體裝接時,一束束精致的電纜接進機柜相應位置,誤差率控制在0.5%以內,材料損耗、時間成本因此減少了一半。
20年來,電裝組連獲荊州市“標兵崗”、湖北省“三八紅旗單位”等榮譽。2022年3月3日,他們又獲“全國三八紅旗集體”稱號。
發(fā)表評論
網(wǎng)友評論
查看所有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