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fā)布時間:2021-12-16 21:22 | 來源:齊魯晚報 2021年12月15日 10:40 | 查看:1023次
齊魯晚報·齊魯壹點記者 李夢晴 郭華春
在其他人看來,袁敬華一直都是一個獨特的存在,有人甚至說她“簡直是瘋了”。但也正是因為她的“瘋狂”和堅持,才讓她有了今天的成就。
從兩個學生到七八百個學生,從土坯房到樓房,從農村到縣城,袁敬華自己都沒想到,若干年后,她能讓人刮目相看,作為普通的夏津特殊教育學校校長逐漸成為特殊教育領域的引領者,而這些,都是用經歷過的難堪、窘迫、掙扎、崩潰換來的。
袁敬華與孩子們在操場做著游戲
要教聾啞孩子寫字——
16歲的她第一次被人說瘋了
1992年,16歲的袁敬華放棄了繼續(xù)讀書和在縣城里安穩(wěn)的工作,將兩個聾啞孩子帶回家,同時帶來的還有一個讓父母難以置信的決定:自己要教他們認字?!拔腋改府敃r的態(tài)度是堅決不同意,他們說我瘋了。以前在村里,女孩子上個高中特別難,他們覺得應該走出農村,在縣城有個工作,而不是教兩個啞巴?!痹慈A說。
這兩個聾啞孩子是姐妹倆,她們的年齡和袁敬華相差不多,一個12歲,一個13歲,決定教她們認字源于袁敬華的同情心?!拔医洺?吹剿齻兏渌⒆痈吒吲d興地跑去學校,到了學校,人家一關大門,兩個人不能上學,就哭著回家了?!边@一幕深深刺痛了袁敬華的心,她認為應該讓她們體驗到上學的快樂。
一間平時用來做飯的小土坯房,一張桌子,幾個板凳,一個毫無經驗的未成年老師,兩個從未接受過教育的聾啞孩子,這就是夏津特殊教育學校的前身。
起初,袁敬華只是打算教姐妹倆認字,一次偶然,袁敬華觀察到她們在玩耍打鬧時,會發(fā)出聲音。能發(fā)出聲音,一定也能說話,抱著這樣的想法,袁敬華決定教她們說話?!耙婚_始也不懂怎么教,后來我對著鏡子發(fā)現(xiàn)a、o、e的聲帶震動、口型都不一樣,就讓她們看口型、看舌頭,摸著我的脖子,感受聲帶的震動?!安⑤o之以掐揉按摩的方法。由于一直摸著聲帶,一天下來,袁敬華的脖子都腫了;由于加以輔助訓練的方法,姐妹倆聲帶口腔漸漸地放松了,“啊”“啊”“呀”“呀”逐漸練成了音節(jié)。半年后,姐妹倆說出了人生中的第一句話:“爸……爸……”“媽……媽……”
這個時候,還沒有“康教結合”的概念。但姐妹倆開口說話就源于袁敬華所用的這種教學和訓練相結合的特殊的“康教結合”的方法,這是一種自發(fā)的實踐,卻為特殊教育發(fā)展開啟了一條新路。
讓聾啞孩子說話,真的能成!一時引起很大的轟動,《人民日報》《大眾日報》以及中央電視臺等媒體都采訪報道。
與此同時,袁敬華的名字也開始在周圍村莊“走紅“,村民口耳相傳,都知道山東夏津一個偏僻的小村里有一所聾啞學校,不僅把聾啞孩子送來,其他凡普通學校不要的孩子都往她這里送,人們一個樸素的認識是:“她能把啞巴教得說話,還能教不好俺這孩子!”包括外省的一些家長也開始主動將孩子送來求學。
為了教聾啞孩子發(fā)聲,袁敬華經常讓孩子摸自己的脖子,感受聲帶的震動。
一封征婚啟事——
21歲她又“瘋”了一次
十八歲,花一樣的年紀。袁敬華和一群聾啞孩子在一起,有名字,沒人叫他們的名字,“啞巴”是孩子們的大名,袁敬華被稱為“啞巴老師”。關上大門,是單純快樂的世界,打開大門,就要面對村里的風言風語。孩子越來越多,袁敬華越來越愁,這么多學生,睡哪兒?吃什么?一系列現(xiàn)實問題擺在了袁敬華的面前。
由于經濟緊張,袁敬華養(yǎng)豬、賣血,用得來的錢買糧食、買課本。有一次,袁敬華正在喂豬,為了準點上課,匆匆忙忙地喂豬,一不小心掉進了糞坑,孩子們看到后用竹竿、鐵鍬將豬攆開,急忙把袁敬華救了上來。袁敬華突然崩潰了,實實在在地哭了一通?!拔耶敃r想要放棄了?!痹慈A回憶道。
看到這一情況,很多孩子連話都說不清楚,紛紛指著自己說是自己的錯。袁敬華看到孩子們眼中透出驚恐和無措,還有那種對上學的期盼,她抹了抹眼淚,收拾好情緒,繼續(xù)上課。
1997年,是袁敬華最困難的一年,這年她21歲。
40多個孩子吃住都在家里,土炕住不下,就住在教室。上課的時候,桌子是課桌,吃飯的時候,就是餐桌,晚上,幾張桌子一拼就是一張床。實在住不下,就再拿來幾根竹竿,用塑料布在院子里搭帳篷。夏天還好,冬天帳篷里和室外一樣冷。袁敬華就和孩子們抱來麥秸稈鋪到地上,期望能溫暖一些,但無濟于事,寒冷包圍著他們,連骨頭縫里都是涼的,袁敬華第一次感到絕望。
“那個時候,真的是感覺叫天天不應,叫地地不靈,我覺得他們應該像正常的孩子那樣,有個暖和的宿舍,有間寬敞明亮的教室,但是憑著自己的能力實在是不行了?!痹慈A說。
為此,袁敬華連夜寫了一封征婚啟事:無論你年紀多大,長相如何,只要你能給我和孩子們蓋一所學校,我就嫁給你。她將征婚啟事張貼出去,父親知道了,罵她瘋了,狠狠地打了她幾巴掌。“我父親要把孩子們攆走,東西都丟出去了,我和孩子們都跪下了。他覺得我怎么能賣自己,那是我讓父親最傷心的一次。”講到這里,袁敬華哭了,她告訴記者,孩子是她的全部,當時一心想要一個學校,沒有考慮到自己的幸福。
縣里了解到這一情況,拿出來十幾萬元錢蓋了20間房子,袁敬華和孩子們有了教室和宿舍,所有人都高興得睡不著。
此后在多年的教育中,袁敬華意識到聾啞孩子的教育不僅僅是學說話,學文化,還要進行必要的心理康復教育,幫助他們培養(yǎng)健康的心理。
袁敬華所做的一切,孩子們看在眼里,記在心里。1997年的教師節(jié)那天,袁敬華上課時,意外地發(fā)現(xiàn)她的座位上有一個紙包,還有幾張圖畫,孩子們神秘地笑著,她一層一層剝開包得厚厚的紙,里邊是一塊奶糖!在農村,糖是最好的零食,孩子們在以自己的方式為她慶祝教師節(jié)。
借貸也要建樓辦醫(yī)院——
2013年她“再度瘋狂”
2002年,袁敬華將學校搬遷到縣城,2012年學校再次搬遷。目前,已經發(fā)展成為了占地80畝,建筑面積3.2萬平方米,有聽障、智障、腦癱及多重殘疾和孤獨癥兒童近800人,集教育與醫(yī)療康復為一體、特殊普通教育與特殊職業(yè)教育相結合的現(xiàn)代化綜合型特殊教育學校。
2012年,搬遷新校的時候,“康教結合”的辦學模式已經摸索了20年,由聽障學生擴充到多類別殘疾學生,成效明顯,深受歡迎。新校如何建?建設什么樣的新校?袁敬華陷入深深的思考。這個時候,一名腦癱學生家長的遭遇堅定了袁敬華由“康教結合”邁向“醫(yī)教結合”的信心。原來,這名患有腦癱的學生,為了上學和做醫(yī)療康復游走于學校和醫(yī)院之間,互相耽擱不說,常年往醫(yī)院跑,花錢又多,還給孩子心理上造成很大負面影響。一家人打工一年,也只能在醫(yī)院待兩三個月,腦癱是個長期的治療康復過程,不持續(xù)治療就容易反彈,相當于白治療。
辦醫(yī)院!新校規(guī)劃建設了“康復樓”,“增加投入,借貸也要建樓辦醫(yī)院!”袁敬華又“瘋狂”了一把。她力排眾議,跑部門,找方法,終于在2013年5月辦起經德州市衛(wèi)生局批準設立的專門為殘疾孩子服務的康復醫(yī)院。
縣級特殊義務教育學校舉辦附屬醫(yī)院,袁敬華又開了一個先例。這卻是從“康教結合”邁向“醫(yī)教結合“最為重要的一步,“康教結合”成功實踐的基礎上,開啟了“醫(yī)教結合、綜合康復”辦學模式的新探索。
這是一條既順應全國特殊教育發(fā)展大趨勢,又獨具特色的新路子。2016年7月,山東省殘聯(lián)、山東省教育廳、山東省衛(wèi)計委提出并命名“夏津特教模式”,下發(fā)文件,要求全省殘疾兒童去康復機構、特殊教育學校學習。
2016年10月17日和11月8日,袁敬華先后應邀參加了民進中央召開的特殊教育研討會和全國政協(xié)“重視特殊教育”雙周協(xié)商座談會,被指定專題介紹“醫(yī)教結合、綜合康復”模式的實施情況。'
2020年學校被山東省殘聯(lián)評定為“山東省殘疾人事業(yè)創(chuàng)新工作試點單位”,殘疾兒童“康教融合”成為新起點,袁敬華開啟由“康教結合”到“醫(yī)教結合“再向“康教融合”邁進的新探索。
發(fā)表評論
網友評論
查看所有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