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fā)布時間:2010-09-24 16:33 | 來源:求是理論網 2010年09月17日 15:19 | 查看:12159次
釣魚島位置示意圖(中國好人網配圖)
釣魚島等島嶼,又稱釣魚島列島或釣魚嶼列嶼,由釣魚島、黃尾嶼、赤尾嶼、南小島、北小島及附近的3個小礁(大南小島、大北小島和飛瀨礁)8個大大小小的島嶼巖礁組成,是臺灣本島的附屬島嶼。早在明朝初期(1373年前后),中國漁民就發(fā)現(xiàn)了釣魚島并對其資源進行開發(fā)利用,明朝永樂年間(1403年至1424年)出版的《順風相送》一書中就有關于釣魚島的記載,這比日本聲稱的日本福岡人古賀辰四郎于1884年發(fā)現(xiàn)釣魚島要早400多年。
因此,中國主張釣魚島自古屬于中國領土是有充分歷史依據的。
《順風相送》原本藏在英國牛津大學鮑德里氏圖書館,1935年北京圖書館研究員向達在該館整理中文史籍時,抄錄了《順風相送》等中國古籍?!俄橈L相送》中有《福建往琉球》一節(jié),記載了從福建到琉球的航海路線,其中就提到了釣魚嶼,即今天的釣魚島: “太武放洋,用甲寅針七更船取烏坵。用甲寅并甲卯針正南東墻開洋。用乙辰取小琉球頭。又用乙辰取木山。北風東涌開洋,用甲卯取彭家山。用甲卯及單卯取釣魚嶼。南風東涌放洋,用乙辰針取小琉球頭,至彭家花瓶嶼在內。正南風梅花開洋,用乙辰取小琉球。用單乙取釣魚嶼南邊。用卯針取赤坎嶼。用艮針取枯美山。南風用單辰四更,看好風單甲十一更取古巴山,即馬齒山,是麻山赤嶼。用甲卯針取琉球國為妙?!?/P>
在這一記載中,提到了釣魚島是福建前往琉球途中的航路指標地之一,可見釣魚島早就為我國人民發(fā)現(xiàn)、利用。
明洪武五年(1372年)正月,明太祖派楊載前往琉球國宣布詔書。從此,琉球國中山王察度奉表稱臣,與明朝建立了藩屬朝貢關系。洪武十三年(1380年)、十六年(1383年),琉球的山南王、山北王也分別與明朝建立了藩屬朝貢關系。永樂二十一年(1423年),中山王統(tǒng)一琉球。這種藩屬朝貢關系一直持續(xù)到清光緒五年(1879年)日本吞并琉球前。藩屬朝貢關系建立后,雙方使者定期往返,特別是琉球國新王繼位,必須在明朝使者前往宣布皇帝冊封詔書后,方為合法繼承,清代同樣如此。
明嘉靖十三年(1532年),明朝第11次冊封使陳侃出使琉球。十五年(1534年)成行,回來后寫成《使琉球錄》,書中有《使事紀略》:“(五月)九日隱見一小山,乃小琉球也(指臺灣——引者注,下同)。十日,南風甚迅,舟行如飛。然順流而下,亦不甚動。過平嘉山(現(xiàn)稱彭佳嶼),過釣魚嶼,過黃毛嶼 (現(xiàn)稱黃尾嶼),過赤嶼(現(xiàn)稱赤尾嶼),目不暇接。一晝夜兼三日之路。夷舟(琉球的船)帆小,不能相及矣,在后。十一日夕,見右(按:古字之誤)米山,乃屬琉球者。夷人(指琉球人)歌舞于舟,喜達于家。”
古米山,也寫作“姑米山”,即今日本沖繩縣久米島。從陳侃的記載中可以看出,古米山是琉球的界山。陳侃又在《使琉球錄·群書質異》篇記載了琉球山川,稱“南有太平山,西有古米山、馬齒山,北有硫黃山等”,更加明確了古米山是琉球西界。琉球人看到古米山感到十分親切和興奮,它是到家的象征,因此高興得在船上歌舞起來,實屬人之常情。
南開大學教授米慶余著有《釣魚島及其附屬島嶼歸屬考 ——從明代陳侃<使琉球錄>談起》一文,他在文中得出的結論是:“陳侃的《使琉球錄》不僅明確地記載了中琉兩國的疆界,證明了釣魚島群島是中國領土,而且得到了后世中、日、琉球三國學者、官員乃至中琉兩國政府的確認。”
此外,在《日本一鑒》、《鄭開陽雜著》和《籌海圖編》等明代史籍中,都有關于釣魚島等島嶼的記載,它們被視為中國領土,列入中國的防區(qū)。當代日本學者井上清曾指出:“釣魚群島由中國人起了個漢語名字,并將此事記錄在中國官方史料中流傳了下來”,“在國際法上……如果它有一個正式的名稱,則大多屬于對其命名的國家的領土。”這一論點有力地駁斥了釣魚島等島嶼是“無主地”的謬論。
最近,清代名著《浮生六記》佚文被發(fā)現(xiàn)?!陡∩洝肥乔迦松驈妥珜懙淖詡黧w散文,原有六卷,存四卷,后兩卷未面世。在新發(fā)現(xiàn)的卷五 《中山記歷》 中,記載了清嘉慶十三年(1808年)赴琉球國冊封使沈復等人“冊封琉球國”的情況,還有許多關于琉球風物的詳細記載。
我們再看當時日本、琉球學者關于釣魚島主權問題的觀點。琉球學者程順則(1663年~1734年)是中山國王子、王孫的老師,官至正議大夫。清康熙四十七年(1708年),程順則自費刊印《指南廣義》一書,注明“古米山(琉球西南方界上鎮(zhèn)山)”,即古米山為琉球地界。乾隆五十年(1785年),日本人林子平繪制的《三國通鑒圖說》不僅注明宮古島、八重山的支配權屬于琉球,而且將釣魚島等島嶼與中國本土都用淡紅色描繪,以區(qū)別于日本本土的紫色和琉球王國的茶色。
當代學者鄭海麟在其專著《釣魚島列嶼之歷史與法理研究》中指出:“(中國對釣魚島列嶼)領土意識十分明確,一目了然,無任何牽強附會之可能?!比毡緦W者井上清的《日中文化交流》一文、《釣魚島:歷史與主權》一書,均闡述了釣魚島等島嶼是中國領土這一史實和真理。
應該說,中國對釣魚島擁有主權這一事實是為歷史上的日本所承認的。1783年和1785年在日本出版的標有琉球王國疆界的地圖上,釣魚島都屬于中國。直至1894年中日甲午戰(zhàn)爭爆發(fā)前,日本從未對中國擁有釣魚島主權提出過異議。1895年,在甲午戰(zhàn)爭中勝利的日本經內閣會議審議決定正式在釣魚島建立航標,并將該島編入日本領土。然而,此后日本實際上并未在該島建立任何國標(表明領土歸屬的標樁)。直到1969年,由于得知該島周圍海底富含石油,日本石垣市才在釣魚島上建立了國標,并于次年由沖繩政府發(fā)布了對釣魚島的領有宣言。
(責任編輯:吳雄)
發(fā)表評論
網友評論
查看所有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