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fā)布時間:2021-02-10 11:30 | 來源:光明日報 2021年02月10日 13版 | 查看:1114次
洪建華在雕刻。 曹曉東攝/光明圖片
【走近文藝家】
他是國家級非遺徽州竹雕代表性傳承人,用了十幾年時間,憑著一腔熱情和無限執(zhí)著,將幾近失傳的徽派竹雕技藝“找”了回來。在他的刻刀下,隨處可見的竹子被賦予了另外一種生命。
“堅強的她在等我!”上午11時,洪建華在朋友圈曬出一張圖,一根趴著長在石縫中的毛竹鞭。到了下午,這節(jié)竹鞭被他截成兩寸長短的幾段,他稱這個過程為“斷竹、續(xù)竹”,令他驚喜的是“有幾枚實心的,太棒了,實心的竹子可以雕刻動物、人物”。
雖然驚喜不是每天都有,但洪建華的日常幾乎總是這樣度過:閑時在徽州的山上轉(zhuǎn)悠,看到適合的竹材做上記號,付了定金,然后等種植戶挖了送來。
更多的時候,他坐在自己的徽派雕刻博物館里,看書,雕刻,輔導學生。他未必渴望面朝大海,卻也期待春暖花開。
期待源于兒時的生活。安徽省黃山市徽州區(qū)洪坑村,皖南著名的“進士村”,小小的村落先后出過18名進士和一個狀元。洪建華家就在一座石牌坊邊,“小時候,我夏天經(jīng)常躺在牌坊的青石條上乘涼,抬眼看到的是徽派民居的馬頭墻,最吸引我的還是牌坊上精美的石雕和古民居上的木雕”。從那時起,少年洪建華立下了志向:學雕刻。
徽州給了洪建華獨特的生命記憶,而“賣田賣地不賣手藝”的徽州古訓讓他確立了人生夢想。
中學畢業(yè)后,洪建華跟著舅舅學了三年木工,并相繼拜當?shù)氐氖澈湍窘碁閹煂W習磚雕和木雕。后來想拜竹雕藝術(shù)家王金生為師,可王金生卻對洪建華說:“雕刻不能養(yǎng)家,學它干啥?”
王金生潑來的“冷水”,未能打消洪建華對竹雕的執(zhí)念?!耙簧V絕處,無夢到徽州?!被罩萋奖橐暗闹窳痔N含著無限生機,他想把這種力量用竹雕藝術(shù)表現(xiàn)出來。
一次,在黃山屯溪老街,洪建華偶然看到文物鑒賞大家王世襄著的《竹刻》,這本書仿佛給他打開了一片全新的世界?!吨窨獭飞钊霚\出地對中國竹雕技藝的脈絡(luò)、名家、名作進行了梳理。“讀了我才知道竹雕藝術(shù)這么復雜,文化內(nèi)涵這么豐富?!备屗拥氖?,王世襄介紹的明末竹刻“嘉定四先生”中徽州人占了兩位,嘉定竹雕的創(chuàng)始人朱松鄰也是徽州人?!盎罩萦羞@樣一門古老手藝,我們怎么忍心看著它輕易消失?”
買下《竹刻》,洪建華如獲至寶。在18平方米的出租屋里,他拿起書放下刀,又拿起刀放下書,對著書中的插圖自學雕刻技藝,如醉如癡。“那時候沒有任何收入,后來把一件竹雕作品《八仙圖》試著拿去賣給商戶,我的心理價位是100元,但人家只愿意給60元?!焙髞砹硪晃簧虘舫鰞r300元收購了,這讓洪建華重拾自信。
此后十多年,洪建華全身心沉浸在竹雕藝術(shù)中,憑著執(zhí)著竟然將幾近失傳的徽派竹雕技藝“找”了回來。
2006年,洪建華的竹雕筆筒《竹林七賢》被故宮博物院永久收藏,這是20世紀50年代以來故宮收藏的第一件現(xiàn)代竹雕藝術(shù)品。
也是在這一年,他終于見到了王世襄老人?!巴趵霞依飵缀鯖]有什么家具,根本不像個收藏大家?!焙髞?,洪建華才知道老人家把價值連城的藏品全都捐了出去。“王老很親切,肯定了我的基本功,鼓勵我多讀書,多做創(chuàng)造性作品,要形成自己的風格?!蓖跏老宓墓膭?,讓洪建華明白,要成為大家,不但“每天要和竹子對話”,更要多借鑒別的藝術(shù),“精湛的技藝就是藝術(shù)和智慧的總結(jié),要靠作品傳承下去”。
2008年,洪建華的竹雕筆筒《松鶴延年》被中國工藝美術(shù)館收藏;2009年,黃楊木筆筒《農(nóng)家樂》與竹刻《徽鄉(xiāng)行》四條屏兩件作品被中國工藝美術(shù)館有償收藏;2018年,竹雕筆筒《圣人泛舟》被國家博物館收藏。他本人也成為國家級非遺徽州竹雕代表性傳承人、國務(wù)院特殊津貼獲得者。
“在古代,竹雕筆筒是文房清供的大件,但今天,如何把這項非遺技術(shù)和文創(chuàng)結(jié)合起來,是必須認真思考的問題。”洪建華說,竹雕技法強調(diào)在原材料造型基礎(chǔ)上進行巧做,即所謂“材美、工巧之結(jié)合”。與木雕不同,木材實心,材質(zhì)由里到外相對均勻,工匠在材料上受限較少?!爸褡颖砥び?、內(nèi)部軟,表皮纖維光滑、內(nèi)部纖維粗糙,展現(xiàn)了豐富的纖維層次美,同時也增加了竹雕匠人構(gòu)思和雕刻的難度?!?/p>
在洪建華的徽派雕刻博物館里,他給記者展示了一個筆筒:竹皮長成了雙層,疊合處形成一道豎起的縫隙,洪建華雕刻成了“山中訪友圖”,那道本為異形的縫隙,被他巧妙地處理成了山谷,訪友的兩位古人騎著毛驢從山谷中飄然而出,神態(tài)栩栩如生?!肮膺@個作品,就用到了留青雕、線刻、淺浮雕刻、深浮雕刻四種技法,所以才有層次感,才能化腐朽為神奇。”洪建華說,“異形竹反而會給創(chuàng)作者更大的想象空間,竹子的智慧加上人的智慧,才能成為藝術(shù)品。”
2013年,洪建華和身為省級竹雕非遺傳人的妻子張紅云投資建設(shè)了1萬多平方米的徽派雕刻博物館,既用來陳列作品,又用作傳習場所,2019年到博物館研學的學生達5萬人。在那里,洪建華和他的50多名徒弟以刀為筆,以竹為紙,傳承著最傳統(tǒng)的竹雕技藝。在他們的刻刀下,隨處可見的竹子被賦予了另外一種生命。
(本報記者 常河)
發(fā)表評論
網(wǎng)友評論
查看所有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