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fā)布時間:2020-12-30 09:14 | 來源:中國青年報 2020年12月30日 02 版 | 查看:1325次
本版圖片均由視覺中國供圖
如果把2020年濃縮成一個詞,你最先想到的會是什么?熱心讀者、網(wǎng)友朋友用留言展示了他們尋常生活里的潮起潮落。
---------------
【成長】
@樹葉:成長不一定是物質(zhì)上的滿足,還可以是閱歷的豐富,也可以是精神的收獲。2020年是挑戰(zhàn)與機遇并存的一年:參與疫情防控工作、獲得文學賽事獎項、去北京見偶像……人這一生,總得活得多姿多樣才好,生活應是富有挑戰(zhàn)與激情的,而不是日復一日的疊加。盡管我們可能會遇到挫折、困難,會跌倒、會受傷,但人生沒有白走的路,每一步都算數(shù),都會在生命里留下濃墨重彩的一筆。這一路的跌跌撞撞,留存心間都算作成長。
【反思】
@容我先靜靜:從畢業(yè)到工作這兩年,毫無過渡,忙碌讓我不斷地前進和成長,無論你有沒有非常明確的方向。今年初的疫情讓所有人都被迫待在家里,我有了反思過往的空閑,去感知自己的變化,梳理自己這兩年的路以及規(guī)劃我未來幾年應當怎樣去安排人生。
【努力與幸運】
@ X:人生正處于大三關鍵期。疫情期間在家里,與初高中學業(yè)優(yōu)秀的朋友們頻繁聯(lián)系,認識到眼界與水平的差距,于是下定決心向他們看齊。返校后,一鼓作氣,考四級、教資、六級,以及準備期末和考研。自己清醒地認識到,只要努力,上天一定會眷顧到我??妓募壡翱垂娞?,有押題押到“北京烤鴨”;考教資前把微信昵稱改為"致敬班杜拉" ,因為喜歡他的社會學習理論,考試考到了他的“自我效能感”。我相信,只要把那份對于學習的熱忱與一鼓作氣的勇氣延續(xù)下去,我想要的,終將向我奔涌而來。
【選擇】
@two a penny:俗話說:人生處處都是選擇題。2020年2月是大三下學期,雖然受疫情影響,上半年長期在家上網(wǎng)課,但總歸是成功的,為本科三年級畫上了圓滿的句號。上半年時間,要考研的我面臨“選擇題”:選擇哪個學校、專業(yè);繼續(xù)本專業(yè)深造,還是跨領域報考。對我來說,做的最大的突破和最有勇氣的事情就是從經(jīng)濟學類跨入了新聞傳播學,為我開拓了新的視野,發(fā)現(xiàn)了世界的另一個神秘領域,感受到了其中的樂趣。備考過程中,大腦里常常會有兩個聲音在碰撞,一個在說“上坡路不是好走的,但山頂?shù)娘L景會很好看”,一個又在說“又不是一定要走這條路,實習就業(yè)也可以啊”。相信這也是許多考研人的心聲。但行好事,莫問前程,希望每一個努力的人都能有所期待,有所收獲。
【挑戰(zhàn)】
@JS2570368:疫情使學業(yè)短暫停歇了一下,在家的宅居讓我體會到一家人在一起的生活滋味。一開始有不適應,所有人都沒事干,長時間離家也讓我和父母有些“尷尬”,學著相處是第一個挑戰(zhàn)。網(wǎng)課則是其二,這讓我明白自律的重要,重新有了時間審視自己,規(guī)劃未來。2020或許就是不斷超越,迎接挑戰(zhàn)吧!
【懵懂】
@smile:我是今年的高考應屆生。還記得2019年年末,我躺在床上用“老人機”聽廣播播報員倒計時著2020年的到來。我會半夜起來在陽臺開著臺燈和同學聊著未來,聊著高考后要做的事,聊著自己想要成為的人。隨后疫情突如其來,打亂了我所有的腳步,雖手忙腳亂,卻又不得不往前走,因為高三的時間只有墻上的倒計時鐘。
從2月開始停課,轉(zhuǎn)而到線上上課,整整3個月網(wǎng)課我都在自責和焦慮中度過,我現(xiàn)在還會偶爾登錄網(wǎng)課軟件聽聽那些我曾經(jīng)聽不進去的課。還記得那個會趴在電腦桌前睡著的自己,用晚上凌晨的自習去“贖罪”。返校后,因為疫情原因一個月才能回一次家,各種考試壓力很大。終于,高考結束了!因為疫情,2020年過得很快,像是一場夢,懵懵懂懂。
【歷險記】
@李淑君:畢業(yè)、擇業(yè)、就業(yè),2020年一氣呵成的同時又充滿變故。我選擇走心中這條讓我干勁滿滿的路。有時,我選的路可能不是大人眼中那條“正確”的路,因此2020年是我聽過最多“你不行”“你肯定會后悔”等關心的一年。我心理還沒強大到可以抵御這一切讓我矛盾的“關心”。我自知這是我的歷險記。這條路會很難,就像現(xiàn)在我每天都很吃力,未來很大程度上也會很吃力。但我總覺得這會是鮮活的我。歷險記開篇,我猜不到前方會有什么,我可以“打怪升級”。這是我的人生,或好或壞,就讓我自己先試試好嗎?
【志愿者】
@半瓶水晃蕩:今年大年初一,當我乘車在原來的省道現(xiàn)為國道的二縣交界處被攔下要求測體溫時,我突然意識到疫情的嚴重性。我知道該是需要志愿者參與防控新冠肺炎疫情的時候了,自初四起,我開始參與防控新冠肺炎疫情的宣傳、卡點登記測溫等工作。我做了整整一個月的志愿者,與村里的黨員干部、開發(fā)區(qū)駐村干部和其他志愿者共同為防控新冠肺炎疫情奔波出力,見識了共產(chǎn)黨員志愿者、巾幗志愿者等各路人馬在關鍵時刻展現(xiàn)出的風采。那紅色的志愿者馬甲在城鄉(xiāng)各地飄紅,這是一片激情燃燒的火焰,這一片紅深深地刻印在我人生的履痕里,也刻印在大眾的印象里,難忘這個城鄉(xiāng)飄紅志愿服務的特殊春節(jié)。
【堅守】
@好事總發(fā)生在下個轉(zhuǎn)彎兒:白衣戰(zhàn)士們堅守崗位,有效控制了疫情的蔓延;民警和軍人們的堅守一線,給了我們莫大的安全感;快遞員和外賣小哥的堅守,為我們的生活提供方便;2020年春節(jié)期間,我們每個人守在家里,共同渡過難關;在疫情期間,正是14億人的堅守,我們才迎來春天。我愛中國!
---------------
聽力:從宏大的背景音中捕捉每一個音符
秦珍子
一切都是從一連串提示音開始的。
手機里的新聞應用在彈窗,微信群在刷屏。我把鈴聲調(diào)大,生怕錯過任何新消息。
不斷傳遞的恐懼,拼湊不出瘟疫的面孔,它像日蝕一樣投下巨大的陰影。
除夕前一天,我陪母親去醫(yī)院,在擁有“國家呼吸醫(yī)學中心”的院落里,我看見緊急建立的隔離病房。住院部的走廊很安靜,在那里工作的朋友對我說,副院長又去武漢了。
那是一段豎起耳朵的日子。于工作,我是記者,負責采集真相。于生活,我是孩子的母親、母親的孩子,要想守護她們,信息是構建安全的材料。出不了門,就在網(wǎng)絡中東奔西走,揪著電話信號追問遠方的數(shù)字、地名、人名和人們的經(jīng)歷。
我?guī)缀趺刻於荚诓稍L,通訊錄列表涌入大量陌生的頭像,通話記錄標記著武漢、黃岡、天門、荊州……在那些講述中,我好像聽見咳嗽聲、呼救聲,也聽見穿防護服行走的嘩嘩聲、呼吸機運轉(zhuǎn)的咕嘟聲。耳機仿佛在耳朵里生根,每次扯出來都像要帶出腦花,但那恐怕是我一生中聽力最好的時刻——通常,人耳能聽到的聲音,頻率在20赫茲到2萬赫茲,而送別抗疫英雄時,有人在雪地里躺成感嘆號,我聽見了轟鳴著的沉默。
持續(xù)撞上鼓膜的聲波催生了一些改變,我開始從宏大的背景音中聽取每一個音符的坐標。一個銷售員在封城后,想辦法把更多核酸檢測試劑盒帶到醫(yī)院,深夜的街頭,他駕駛的小貨車隆隆作響。一位村醫(yī),因為缺少防護物資,就穿著雨靴、戴著摩托車頭盔去門診值守,一遍遍向村民解釋著。一個兒子不停地撥打電話,為父母尋找病床。機艙里響起即將降落的提示,又一批援漢的醫(yī)護人員即將抵達。我還聽見,有人因失去親人而痛哭,有人為求生而追問,有人大聲喊出實話,有人仍在說謊。
他們的聲音如此具體和尖銳,每一次波動都在歷史的石碑上留下劃痕。
我怕錯過,也怕聽錯。這一年沒有奧運會賽場的歡呼。美國大選的鏖戰(zhàn)聲響徹地球。大洪水延遲了歙縣高考入場的鈴聲。國際原油價格則把“地板”砸得咚咚作響。無數(shù)年輕人等待著一通招聘錄用的電話,另一些人,則奔跑著和貧困說再見。直播鏡頭前,明星競相推銷商品、組團唱歌。而在離舞臺很遠的地方,一個沒能生育的女子在丈夫一家的暴力下無聲地死亡。
聽見這一切并不難,難的是理解這一切。就像做外語聽力題,聽寫填空不難,判斷和選擇題難。我感受歡快、感受悲傷,也不想拒聽冰冷的真相。時代的心臟是人的血肉做的,它注定會有雜音,雜音并不可怕。
居家辦公的日子里,我有機會和父母說了很多話,有時相談甚歡,有時爭執(zhí)不斷。但即使是沖突也很珍貴,18歲之后我離家求學,沒再擁有與父母長時間朝夕相處的機會。孩子不上幼兒園,整天在身邊嘰嘰喳喳,原來她已經(jīng)會用那么多詞,有那么多心思了,一顆種子長成樹,這幾米我好歹趕上了。另外,烤箱到點的叮聲有香味兒,小貓找人的叫聲拐倆彎兒,要聽見生活的細節(jié),還得慢下腳步來,一個勁兒朝前跑,耳畔只有呼呼的風。
這一年,聽了太多生離死別、驚心動魄,我的耳朵也怠惰了。此刻,2020年年末,國內(nèi)又有新增確診病例,北京還略多幾個。然而,如今我的耳朵已不同當初的緊張。畢竟我們已經(jīng)摸清了坑,蹚熟了路,想必既不會有人拿鍋蓋遮泳池,也不會有人去囤米囤面了。
對了,沒聚會、不唱K的日子里,我又把久別的鋼琴練起來了。特別想點炸雞外賣的時候,就彈一會兒,讓美好的琴聲填滿空虛的胃,減肥效果不錯。
許多年以后,我一個老太太,聽力嚴重衰退,只能聽見眼前的鋼琴,早已聽不到遠方,但那琴聲一定會讓我想起高分貝的2020年——那是它持久的回聲。
---------------
三十而已:逆著社會時鐘大膽試錯
童笑薇
猶記得在29歲的某個夜晚,從噩夢中驚醒的我,隨手翻開村上春樹的《眠》,故事的主人公是一位過著中產(chǎn)階層令人艷羨生活的30歲女性,每當失眠的夜晚,她就偷偷躲在車里喝酒吃巧克力尋找自我。讀完后,我懷著對30歲即將到來的無限悵惘,睜眼直到天亮。
今年夏天,《三十而已》這部電視劇火了,我跟風看了些名場面,本以為自己能從中找到獨立女性自我奮斗的勵志共鳴,結果卻收獲了滿臉尷尬。正如豆瓣網(wǎng)友阿淮的評論:“這部劇最不真實的地方在于,大多數(shù)人到了30歲,沒有王漫妮的美貌、顧佳的能力、鐘曉芹的戶口,卻擁有她們?nèi)齻€人的所有煩惱?!?/p>
這幾年,社會輿論似乎特別流行販賣焦慮,配合著消費主義的風潮,年齡焦慮尤其暢銷。忽然之間,步入30歲后的群體,被輿論貼上了“中老年”標簽。我們的手機里出現(xiàn)被大數(shù)據(jù)精準關懷而來的各種推送,或是婚紗攝影,或是幼兒早教,或是逆齡整容,或是植發(fā)廣告。社會時鐘在頭頂?shù)未痫w馳,輿論壓力在耳邊大聲呵斥,提醒我們升職要完成的KPI,幾十年后才能還清的貸款,房價望塵莫及的學區(qū),日漸年邁的雙親,精力透支的自己,以及望著熟睡的幼子時,還在默默糾結要不要響應政策生個二孩……30歲后的我們踩著現(xiàn)實的齒輪拼命向前,不敢怠惰。
“一代人終將老去,但總有人正年輕”,很多人用刺猬樂隊《火車駛向云外,夢想安于九霄》的這句歌詞感嘆韶華易逝和年齡焦慮,我也曾深以為然。直到今年,身處音樂節(jié)現(xiàn)場,當我參與激動歡呼的大合唱時,終于聽懂,我們唱的并不是老去的無奈,而是坦然接受青春易逝后,依然心存夢想的倔強。20歲的時光確實無法逆轉(zhuǎn),30歲后的我們不再是懵懂任性的小孩,但距離真正老去依然十分遙遠。
我所熟悉的A君與C君,就是不太遵守社會時鐘的30多歲的人。幾年前,24歲的A君與30歲的C君結婚,成就了一樁外人眼里“物質(zhì)水平門當戶對、精神交流旗鼓相當”的完美婚姻。按照理想的人生劇本,他們應該在各自工作崗位上努力奮斗,撫育兩個孩子,贍養(yǎng)四位老人,過上奔波而幸福的小生活。然而,婚后第三年,C君突然辭去了體面的職位,放棄了可觀的薪水,在短暫創(chuàng)業(yè)失敗后成了游戲宅男,再沒有出去工作。
A君沒等來丈夫再就業(yè),卻等到了自己的30歲。這一年,在經(jīng)歷了事業(yè)、家庭和生活的輪番考驗后,A君果斷放棄少女時代依賴婚姻的幻想,開始逆著時鐘“折騰”。她辭掉大平臺穩(wěn)定單調(diào)的工作,加入正處業(yè)務上升期的小團隊,在從未涉足的領域和職業(yè)軌道嘗試重新開始。A君買下屬于自己的小房子,一個人扛下了所有裝修任務;同時照顧生病的父母,輾轉(zhuǎn)京滬兩地求醫(yī)。30歲的A君,第一次實踐“一個人活得像一支隊伍”。
A君也放下對婚姻的幻想和執(zhí)念,甚至理解了他的選擇和逃避,支持他再次走出去創(chuàng)業(yè)。在結婚6年紀念日當天,他們揣著離婚協(xié)議再次踏入民政局,又挽著彼此說笑著離開。
離婚后的他們遇上了新冠肺炎疫情,C君頂住自己父母的壓力,主動留下A君,并堅持讓她住到疫情緩解后再搬走。疫情期間,A君和C君同甘共苦,苦練廚藝,共擔家務,戲稱他們擁有“最完美的離婚”。A君面對朋友的關切解釋道:“我們之間破裂的是婚姻而不是感情,離婚只是30多歲時的階段性關系調(diào)整?!?/p>
逆著社會時鐘的A君和C君,只是30多歲的普通人,甚至是社會觀念里的“失敗者”?;蛟S曾被生活消磨勇氣,被現(xiàn)實剝奪精力,但他們?nèi)院雎云缫?,拒絕焦慮,選擇以自己的方式“大膽試錯”。無論是30歲還是20歲,每個人都要對自己的選擇負責,但在此之前,每個人首先應該傾聽內(nèi)心的聲音:“你想成為怎樣的自己”“你想擁有怎樣的30歲”……而不能毫無獨立思考,完全照抄輿論強加的“××歲任務表”,在一個接一個焦慮中,對著刻板印象里的年齡任務拼命打勾,走完流水線一樣的人生。
在30歲生日那天,我忽然想起29歲那個未眠之夜讀到的一句話:
“我年屆30。到了30歲就會明白,世界并不會因為你年滿30而告終結。”
我把它發(fā)到朋友圈,這是對年齡焦慮的公開宣戰(zhàn),也是與伙伴們的共同激勵。
不久前,我收到了來自C君的信息:“我爸媽來了,跟我大吵一架,我需要去你家躲躲。”
一小時后,我的前夫C君出現(xiàn)在門口,我們說笑著,一如20多歲的往昔。是的,那個故事里的A君就是我。我的30多歲,不遵守社會時鐘,不為年齡焦慮埋單,在平凡中追隨有趣而充實的生活。
---------------
相親相愛:從成都到武漢的溫暖記憶
任皓
2020年之初,或許沒人能想到,“新冠”這個名字將困擾我們?nèi)绱寺L的時間。面對這場疫情,我們每一個人都是親歷者與見證者。雖然我身在成都,但在疫情最嚴重的的時候,我和身邊的朋友,都十分掛念武漢的情況,這些與抗疫有關的故事,也成為我今年最難忘的記憶。
小郭是我9年前在武漢一家雜志社實習時認識的同事,也是我在這座城市認識的第一位朋友。后來實習結束,我回到浙江,畢業(yè)后又輾轉(zhuǎn)回到四川工作,雖然我們在此期間沒再見面,卻仍在網(wǎng)上朋友圈動態(tài)中關心著彼此。
時間倒退到2020年1月20日,這是我第一次對新冠病毒產(chǎn)生警覺,當天中午我就去食堂買了兩個口罩。隨后幾天,大家一直在忐忑中準備著過年。武漢封城后,我立刻聯(lián)系了遠在武漢的小郭,她說準備留下,和大多數(shù)武漢人一樣一同堅守。
那個除夕夜并不平靜,我已經(jīng)無心觀看春晚節(jié)目,我第一次意識到,在可怕的病毒面前,人類是那么無助與渺小。雖然遠在成都,但我很想為武漢的朋友做點什么。我想到,武漢此刻最缺的應該就是物資。我趕緊在微信上聯(lián)系此刻堅守在武漢的小郭。在了解到目前武漢的真實情況后,我立刻在網(wǎng)上下單購買口罩準備給她們寄去。
我深知,一個人的能力畢竟有限,而眾人拾柴火焰高。除夕當晚10點,我立刻在朋友圈發(fā)起倡議:“我們或許說了很多加油的話,但實際行動更重要!我們能做的,就是把我們的祝福和加油付諸行動!哪怕是一張寫有鼓勵與祝福話語的卡片!”
在倡議后,我也留下了小郭給的地址。我迅速得到了朋友的支持。我們都清楚,除了物資的補給,現(xiàn)在最重要的就是精神鼓舞和心靈安慰。網(wǎng)絡雖然讓我們溝通更便捷,但是特殊時期中,手寫卡片,卻更能讓身處險境之人感受到來自遠方同胞的關心與安慰。
這個倡議很快就得到全國各地朋友們的支持,有捐錢讓幫忙買口罩的,有拜托寫明信片祝福的。這些祝福的卡片來自四川、浙江、北京、海南等全國各地,他們之中有教師、有學生、有醫(yī)生,還有創(chuàng)業(yè)者。
我依然清晰地記得那些暖心的話:“親愛的朋友:夜空中除了星辰還有煙花,除了煙花還有你的眼,除了你的眼還有我們的愛,朋友,加油!——來自四川宜賓的朋友”“親愛的朋友:在遠方,有無數(shù)牽掛著你們的朋友,你們一定要挺住,照顧好自己,不論遇到什么困難,都要堅持下去!武漢加油!——來自北京的朋友”。
在多方渠道的努力下,在2月14日,我終于成功地把購買的幾百個口罩和16張手寫的明信片一起寄到武漢,并請小郭轉(zhuǎn)交給身邊的武漢人。
小郭后來告訴我:“當時很多身邊的朋友,每天只能宅在家里。不少人內(nèi)心很慌亂和空虛,很希望能有人關心自己。那些收到卡片的朋友,得到了很大的寬慰和鼓舞,覺得自己不是一個人,而是有這么多朋友陪著自己,關心自己,關心武漢?!?/p>
在武漢抗疫期間,小郭和同伴都戴著我們寄去的口罩,在疫區(qū)進行志愿服務工作。后來,他們給收到明信片的人錄了視頻轉(zhuǎn)發(fā)給我,我把視頻又轉(zhuǎn)發(fā)給每一個參與制作明信片的人。其實,和前線醫(yī)護人員相比,我們能做的只是微不足道的事,但那份真情,以及溫暖和感動,卻是十分真切的,或許在所有參與者的記憶里,都是難忘而溫情的回憶。
這段特別的經(jīng)歷,是我和好友小郭共同擁有的美好回憶。我已經(jīng)約她,等疫情完全消失后,她可以來成都的街頭走一走,看一看,敘敘舊情。她也約我再去武漢,去逛逛曾經(jīng)走過的街巷,再看看這車水馬龍的繁華城市。畢竟在這座城市,9年前,兩個女生的友誼故事從這里開始,9年后,它又見證了一個特殊時期里相親相愛的故事。
---------------
重新定義:讓更多女性乘風破浪
愜意
2020年夏天,最火的綜藝節(jié)目非“浪姐”莫屬。由演藝、音樂、舞蹈等各界30歲以上的女星們“逆齡”參加的女團選秀節(jié)目《乘風破浪的姐姐》,一舉成為全網(wǎng)最火爆的刷屏綜藝。節(jié)目的官方口號叫做“三十而驪,青春歸位”。姐姐們自身再次強勢走入公眾視野的同時,也掀起了全網(wǎng)新一輪關于女性議題的討論熱浪。重新定義女性的職業(yè)選擇和生育自主權,探討女性的身體、年齡、欲望等話題,一時引起了整個輿論場的共振。
在今年的各種影視、娛樂節(jié)目中,各類打破性別觀念桎梏的聲音噴涌而出?!度选窚蚀_抓住了當代都市年輕女性的年齡痛點,揚起獨立女性的大旗?!睹摽谛愦髸返谌局?,顏怡顏悅和楊笠的段子已經(jīng)煉到了爐火純青的地步,縱你再是“厭女癥”晚期患者也不禁捧腹大笑。
在這些討論之外,媒體和公眾更關注到了社會重大議題中的女性堅守者。云南華坪女高的張桂梅校長堅守鄉(xiāng)村一線數(shù)十年,今年忽然火出了教育圈,讓農(nóng)村女孩教育問題得到了更多社會關注。同樣令人難以忘記的,是疫情下的一張張女性面孔。她們是馳援一線的逆行者,是醫(yī)護人員中的“鐵娘子”。
然而,我也無法不去留意到另一種女性聲音的缺席,那是一種隱在時代浪潮最底部的沉默。因為工作的原因,我常年行走在西部農(nóng)村地區(qū),拜訪過許多貧困的家庭,見過許多堅忍的婦女。
有這樣的一些婦女,她們從小到大不曾走出大山,沒有上過幾年學,十幾歲時就已嫁人。有的為了給婆家生出男孩,不到30歲就已生育5個孩子,忍受著貧窮和丈夫的出軌,遭受家暴卻不愿意報警。
影視劇中女性獨立自強的話語,在嚴酷的生存現(xiàn)實面前顯得缺乏根基。你可以勸她離婚和報警,但是如果社會環(huán)境和鄉(xiāng)土觀念不改變,如何要求沒有上過一天學的她自己作出改變?你可以批評有的農(nóng)村貧困落后,但是對充分享受城市化和工業(yè)化成果的人來說,又如何要求農(nóng)村婦女僅憑自強不息就在這種環(huán)境中乘風破浪?
人的生命就像許多風中的種子,落在哪里就在哪里生根發(fā)芽。有的種子落在北上廣,有的落在小城鎮(zhèn),也有的落在最荒涼的巖峰里。但是,卻都是一樣要生長出來,要見太陽,要經(jīng)風霜。
我想,在這個意義上,歲女也是我的榜樣。她是那樣堅強和倔強,用她自己的方式支撐起了自己的生活和家庭。
在很長一段時間里,農(nóng)村女性在女性話語表達中是比較邊緣化的。而在2020年,隨著社會對張桂梅校長言論、方洋洋事件等話題的延展性討論,更多屬于貧困地區(qū)的女性境遇開始被看到、討論和改變。
女性的重新定義不僅需要自身的智慧和勇氣,更需要來自社會的支持。相信在女性自我意識覺醒和社會關照、保障的加強下,會有更多人迎來屬于自己的乘風破浪。
發(fā)表評論
網(wǎng)友評論
查看所有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