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fā)布時間:2020-10-29 16:03 | 來源:中國文明網(wǎng) 2020年10月15日 | 查看:744次
人物故事:
從海南第一盞電燈亮起,王福和和他的家族,持續(xù)著將近一個世紀(jì)的燈具收藏工作。留下每一盞燈,照亮歷史的來路,是王福和心里不滅的執(zhí)念。
亮起的第一盞電燈 與捐獻(xiàn)的近千盞燈
這一天,63歲的王福和又來到了??谑泄╇娋?樓的燈博物館。明亮的日光燈,照耀著幾十盞不同時期的燈具,歷史最久的一盞燈,來自漢代。然而,這幾十盞燈具僅僅只是冰山一角。燈博物館里一共存放著近千盞燈具,全部來自王福和的捐贈。再次走進(jìn)這里,王福和就像看到了“老朋友”,隔著玻璃展臺仔細(xì)端詳,直到展覽臺的盡頭,他停下了腳步——這里擺放著這一切的開端。
這是一盞琉璃罩銅制電燈,燈罩上刻著“MADE IN ENGLAND”?!叭绻丫€路接通,把燈修好,它應(yīng)該還可以再亮。”可王福和沒試過。畢竟,距離這盞燈第一次亮起,已過去整整106年?!斑€是讓它好好待在這?!痹谕醺:脱壑校@里的每盞燈都會“說話”,這盞琉璃罩銅制電燈也在靜靜講述著一段過往。
1914年夏天,海南第一家電力企業(yè)——海口華商有限公司在海甸島成立。那年夏末,海南亮起了第一盞電燈,這盞琉璃罩銅制電燈在在海甸島發(fā)出了螢螢之光。王福和的父親王書林是海南第一代電力工人,上世紀(jì)30年代,他進(jìn)入華商公司,維護(hù)著??诋?dāng)時為數(shù)不多的電燈。1939年,日本帝國主義侵略者入侵海南,進(jìn)入海口之后,矛頭指向了當(dāng)時的華商公司。
“不僅要全面接管華商公司,還要另建發(fā)電廠?!蓖醺:瓦€記得父親對他講過的故事,為了抗擊侵略者,華商公司的工人們努力作出反抗。有工人拆除了設(shè)備,王書林則拆下了這盞琉璃罩銅制電燈,悄悄藏了起來。面對被拆得七零八落的電廠,侵略者們不得不重新開始配備設(shè)備。
在戰(zhàn)火中,這盞燈幾經(jīng)輾轉(zhuǎn),下落不明。新中國成立后,王福和順著父親留下的線索,花了幾十年時間尋找這盞燈,“可線索斷了,不知道它在哪?!碑?dāng)年的電廠,如今已變了模樣;當(dāng)年的硝煙,也早已散去,“如果沒有這盞燈,電力工人們的故事也就沒了證據(jù)。”正當(dāng)王福和一籌莫展之際,一位年邁的收藏家主動找到了他,“這盞燈是你父親取下的,現(xiàn)在送給你?!?018年,包括這盞燈在內(nèi),王福和把家族成員們收藏的近千盞燈無償捐贈給了博物館,只為在歷史的長河里,始終有一束光,把一切照亮。
從喜愛到責(zé)任 守護(hù)歷史的“根”
生在電力工人家庭,王福和從小就和電燈打交道?!吧鲜兰o(jì)五六十年代,人們對電還是有些害怕,有些家庭甚至連換燈泡都要找電力工人。”童年時,王福和住在海口市中山路22號,這里也是當(dāng)時的??诠╇娝奚?。
記不清多少次晚飯時間,接到維修通知,父親王書林總是匆匆放下碗筷,披著衣服出門?;貋頃r,王書林拎著換下來的舊燈具,有時,也會帶回來別人家不要的舊煤油燈。見到王福和,王書林笑著用??谠捳f道:“恭喜發(fā)財,幸福添丁。”在??谠捓?,“丁”和“燈”同音,“添燈”自然也就成了“添丁”。這些燈具,在當(dāng)時只是尋常之物,有些甚至已落后被淘汰。王書林卻還是常常收集舊燈具,王福和也在父親的帶動下,從同學(xué)處收集了許多廢棄的煤油燈。
“最初只是覺得,燈是吉祥的物件。”抱著這個念頭,王福和收集了許多帶有花紋圖案的彩瓷煤油燈。工作后,王福和也成為一名電力工人。那時他最喜愛的,是一盞盞銅制蛙形海棠子燈。青蛙造型的燈座,舉著一根鐵絲,上面串著幾顆飽含油脂的海棠子,“用火點燃,能發(fā)出微弱的亮光,可以持續(xù)一個晚上?!?/p>
1979年,58歲的王書林因病去世,留下了囑托,讓孩子們照看好這些燈,“做個有心人,以后會有用。”有什么用呢?那時的王福和還不清楚,他只有22歲,剛結(jié)束五年的知青生涯,回到海口,再次成為一名電力工人。他只記得父親的囑咐,“照看這些舊燈具”,在工作之余,收集那些屬于過去的燈。
最初,王福和收藏的舊燈具來自于每一次更新?lián)Q代,從很多家庭里撿回來;到了后來,這些舊燈具只出現(xiàn)在廢品收購站,以廢銅舊鐵的價格被出售,“大約只過去20年,舊燈具就徹底從很多家庭里消失了?!边@是時代發(fā)展不可避免的結(jié)果,可王福和卻發(fā)現(xiàn),這些過去的燈仿佛和那些過去的事一樣,漸漸被人遺忘了。隨之消失的,是許多人對民俗歷史文化的認(rèn)識。“幾乎沒人知道,為什么海南的海棠子燈總是青蛙造型?也很少有人記得,這些舊燈具所涉及的歷史。”王福和記得一句話:歷史是民族的根,總得有人護(hù)著根,才能換來枝繁葉茂。王福和覺得,自己應(yīng)該做那個“護(hù)著根”的人。
見證歷史的“南海明燈”曾照亮過那片祖宗海
退休前,王福和長期在基層變電站擔(dān)任安全監(jiān)測員。有時值大班,整整24個小時,小小的變電站里只有他一個人??粗^上的白熾燈,王福和期待下一次外出檢修的日子,他可以出去走走,維修之余也許能夠找到一些舊燈具。
一天上午,王福和接到了前往??谑杏琅d鎮(zhèn)一座沿海村子維修的任務(wù)。上世紀(jì)90年代的沿海村落,時常出現(xiàn)線路跳閘停電的情況,王福和一個人搭車前往,很快修好了線路。休息時,王福和與村民們聊起了天。
“你們這有什么舊物嗎?”王福和問完,村民們搖了搖頭。村子歷史上曾以燒制木炭為業(yè),給往來南海的漁船提供補(bǔ)給,可現(xiàn)在漁船用不上木炭,村民們大多都搬了出去,村里已不剩多少人家?!按迮杂袀€廢棄港口,不知是哪年修建的,早已荒廢了?!贝迕裾f完,王福和馬上來了興趣,循著手指的方向摸索過去。這是一個被泥沙掩蓋的廢棄港口,依稀可見幾艘舊漁船的殘骸,周圍布滿了鋒利的木片和陶片。“平時沒人來這,連收廢品的也不來?!蓖醺:蛥s挽起袖子,在一片殘骸間翻找起來。
“這里是海上絲綢之路的一部分,也許能找到一些什么?!狈绞种副粍澠疲醺:鸵膊灰詾槿?,直到看見一個形似陶罐的東西在泥沙中露出了頭。挖出來一看,這是個幾乎全封閉的陶制品,僅在一側(cè)開了一個拳頭大的洞。
這是什么?王福和帶著這個陶制品問了許多人。有人說是餐具,也有人說是燈具。查閱了無數(shù)史籍,經(jīng)過權(quán)威專家論證,王福和終于有了答案。這是一盞宋代的元寶形防風(fēng)油燈,燈芯放在陶罐中心,雖然一側(cè)開口影響了照明,但放置在航行南海的漁船上,起到防風(fēng)防水的作用。“就像一支手電筒,指向哪里,就能照亮哪里?!贬u色釉陶的制作工藝,曾在近千年前裹挾著漁火,照亮那片祖宗海。有人曾出高價想要購買,王福和拒絕了。對方提出用車來換,“多豪華的車都行。”王福和還是拒絕了,“它是無價的,海南曾是海上絲綢之路重要的補(bǔ)給站,這盞燈就是證據(jù)?!?/p>
海南以南,中國人民在南海的活動已有2000多年歷史。在這盞陶制防風(fēng)油燈出現(xiàn)的宋代,中國為加強(qiáng)南海海防,設(shè)立巡海水師,巡視南海。如今這盞燈被保存在燈文化博物館,雖未點亮,卻依然照耀著那段歷史。
他幾十年尋遍瓊島 只因歷史“活”在燈里
王福和的家不大,就在??谑泄╇娋指浇穆毠ば^(qū)里,將近千盞燈曾堆放在這里。愛人陳繼新曾是一名圖書館管理員,上班時管理著數(shù)不清的圖書,下班后還得幫王福和照看這些燈。這些燈,有些是父親王書林留下的,有些是哥哥王民興收藏的,更多的燈,來自于王福和幾十年不間斷地尋找,幾乎走遍了海南的每個村落。
為尋找銅制蛙形海棠子燈,王福和與許多地方的廢品收購站老板成了朋友。上世紀(jì)八九十年代,銅制蛙形海棠子燈的價格從1元錢漲到1.5元錢,最貴時不過2元錢。曾有收購站老板想要提價,王福和咬咬牙,“再貴我也買,我絕不會轉(zhuǎn)手賣掉?!崩习搴芤苫螅瑒e人不要的東西,為何王福和如此上心?別人眼中,這盞銅制蛙形海棠子燈也許只是一塊廢銅,但在王福和眼里,這是一段活生生的歷史。
在海南傳統(tǒng)文化里,青蛙曾是一個重要的圖騰。它在海南島西部黎陶上出現(xiàn)過,在海棠子燈上出現(xiàn)過,象征著多子多福。“而且青蛙遇水涉水,逢山過山,以前的人們把青蛙當(dāng)作吉祥順利的象征。”可現(xiàn)在,很多人已不知道這些歷史,王福和有些遺憾,“把它們的故事告訴后人,總好過被丟進(jìn)廢銅冶煉的熔爐?!痹谕醺:涂磥?,歷史最讓人難過的一點,就好比這盞蛙形銅制海棠子燈,“它明明寄托著很多往事,可是如果真要賣了,也不值多少錢?!?/p>
在一次講解中,一群學(xué)生們指著一盞蘭芳國銀油燈詢問王福和,“這是哪個國家的燈?”王福和有些感嘆,這盞燈來自于一個已消失的國家,在1777年成立于南洋婆羅洲(今加里曼丹島),是海外華人所創(chuàng)立的第一個共和國,在某種程度上,也是亞洲歷史上第一個共和國。
蘭芳共和國由中國移民陳蘭伯和羅芳伯創(chuàng)立,因此得名“蘭芳”。它成立的原因,是中國人“下南洋”的歷史,也是海外華人聯(lián)合當(dāng)?shù)厝嗣窆餐箵糁趁袂致哉叩墓适?。王福和父母結(jié)婚時,外婆送來了這盞蘭芳國銀油燈。
在一次次與殖民者對抗后,蘭芳共和國最終在1886年不幸滅亡。然而,這段抗擊殖民者的不屈歷史,依然活在一盞盞來自蘭芳國的油燈里。在王福和眼中,歷史最讓人欣慰的一點,也如同這盞蘭芳國銀油燈,“會遺忘,卻從不會消亡,只因它有人守護(hù)?!?/p>
人去燈未熄 守史記來路
2018年,燈博物館在??谑泄╇娋?樓正式開館。從多年前開始收藏?zé)艟邥r,王福和就盼著這一天。他把收藏的近千盞燈具悉數(shù)捐出。
其中一盞泰山牌電燈制造于民國時期,是上世紀(jì)70年代,鄰居家換了新燈,用了幾十年的舊電燈出現(xiàn)變壓器損壞,“知道我喜歡燈,于是交給我了。”時光荏苒,王福和與這位鄰居早已不常聯(lián)系,這盞燈卻一直陪伴著他。
1995年的一天,參與??讵{子嶺開發(fā)供電的王福和急匆匆趕往施工現(xiàn)場。施工隊挖到了一處古墓,施工隊長發(fā)現(xiàn)了一盞燈,不知交給誰,只好找到王福和,由他代為保管。后來經(jīng)專家鑒定,這是一盞漢代陶豆燈。墓主人是誰,已難以回答,唯有這盞陶豆燈,見過那時的明月。
拆下海南第一盞電燈的父親王書林,已不在了;送來蘭芳國銀油燈的外婆,也早已離開人世。他們留下一盞盞舊燈,只能交給王福和,而他也在10年前,幾乎面臨著同樣的選擇。那時他被檢查出患有鼻咽癌,盡管治療順利,可癌癥仍讓他感受到死亡在逼近。他放不下家人,也放不下這些燈,“如果我走了,這些燈怎么辦?”王福和只有一位女兒,把近千盞燈留給家人照看,既不現(xiàn)實,也顯得自私。
“父親那時沒有條件,博物館也不多,只能把燈留給后代。到了現(xiàn)在,我覺得一定有地方接納這些燈?!睆纳鲜兰o(jì)二三十年代,王福和家里存放第一盞燈開始,幾乎將近一個世紀(jì),家里的舊燈越來越多。盡管這些燈在家里陪伴多年,王福和卻覺得,它們始終不屬于自己,“它們所承載的歷史,屬于所有人?!?/p>
毫無保留,無償捐獻(xiàn),病愈之后的王福和,把近千盞燈全捐了。他只有在思念時,才悄悄乘坐電梯來到4樓,再看一看這些“老朋友”。
有時會有學(xué)校組織學(xué)生前來參觀,王福和也會悄悄擠在人群里,看著孩子們的表情?!八麄兡弥Y料手冊,一盞一盞燈仔細(xì)瞧著,有時會問講解員,宋朝的防風(fēng)油燈造型怎么這么奇怪,海棠子燈為什么是青蛙舉著?”這時的王福和,總會不自覺露出微笑,一代代人伴著燈光,歷史就在那光里,只要光不滅,歷史永不散,這抹光自然會照亮來路。
來源:海南文明辦
發(fā)表評論
網(wǎng)友評論
查看所有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