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fā)布時間:2020-10-06 16:45 | 來源:光明網(wǎng) 2018-11-06 11:06 | 查看:2201次
作者:李 澄
這兩三個月總有朋友轉(zhuǎn)發(fā)給我一個音樂會視頻,并且配有文字,文字中講述了今年在國家大劇院的一場音樂會上,外國某樂團返場時演奏了中國作品《我的祖國》。這段文字驚嘆于外國樂團把一首中國作品演繹得如此之精彩,各種樂器聲部輪番變奏令人眼花繚亂、目不暇接。
一個返場被演繹多個版本
該文作者感受到了從未見過的奇妙與美妙,對這支外國樂團對中國作品的改編水平之高贊美不已。從文字篇幅和表述上看,這就是一篇發(fā)在朋友圈上的即興感慨,不過很快內(nèi)容就被某自媒體加工,內(nèi)容刻意回避了視頻發(fā)布來源,將樂團和指揮都做了篡改,說這支樂團是由“原聯(lián)合國軍后代組成的反法西斯交響樂團”,指揮更加匪夷所思——艾森豪威爾的孫子。
音樂會上俄羅斯指揮家彼得年科。牛小北/攝
對此記者總是第一時間進行澄清:這是今年夏天國家大劇院“漫步經(jīng)典”消夏系列音樂會的一場,是英國皇家利物浦愛樂樂團兩場音樂會的第一場,指揮叫彼得年科或者譯成佩特連科,是位英俊帥氣、溫文爾雅的俄羅斯指揮家,與艾森豪威爾家族沒半毛錢關系。前幾天,我又看到基于“第二版”文字演繹的第三個版本,更邪乎,“10月8日,美國國務卿蓬佩奧帶著反戰(zhàn)交響樂團來京在國家大劇院演出”,只要關注那次蓬佩奧訪華新聞就知道,又是瞎扯,因為蓬佩奧只在北京停留了3個小時。
外來的和尚通?!昂媚罱?jīng)”
對于外國樂團把中國作品做返場曲的精彩演奏,中國觀眾的第一個反應常常是欣喜異常并立刻友善地報以熱烈的掌聲,進而對樂團的演奏眼前一亮,于是認真細心地去欣賞,發(fā)現(xiàn)外國樂團演繹的與自己熟悉的風格或者細節(jié)上有很多“區(qū)別”或者“不同”,然后再內(nèi)心放大這些差異,并為他們找到了一個“合理的”解釋——外國樂團的水平比我們的高!
國家大劇院“漫步經(jīng)典”消夏系列音樂會之英國皇家利物浦愛樂樂團音樂會。牛小北/攝
的確,就交響樂團這個層面而言,歐美高水平的樂團比比皆是,在往往出效果的管樂聲部樂手的演奏能力上尤其突出,所以,猛然間你會發(fā)現(xiàn)你熟悉的音樂變得更精彩好聽了。2000年,圣彼得堡愛樂在北京演出的《北京喜訊到邊寨》中,那兩只長號就讓全場觀眾都“癲”瘋了。為此,很多人會把這歸功于改編者,認為外國樂團的改編令中國作品耳目一新。但熟悉交響樂團工作的人不會這樣看,記者曾跟隨多支國內(nèi)樂團赴歐美巡演,深知在漫長、勞累加時差的旅途和演出中,刻意加一首當?shù)赜^眾家喻戶曉的返場曲需要花費多少額外的精力。就這些商演而來的歐洲樂團來講,他們是絕對不會花費精力在前期家里專門去改編一首返場用的中國小品的,這其中還牽扯到額外為改編者付的費用以及知識產(chǎn)權(quán)授權(quán)問題。
《我的祖國》總譜出自北交
利物浦皇家愛樂樂團演奏的《我的祖國》的譜子是哪里來的呢?事有湊巧,不久前記者與北京交響樂團的一位朋友閑聊,得知譜子正是跟北京交響樂團借的,還是經(jīng)朋友之手借出、還回的。這位朋友肯定地說,從沒有一支外國樂團會提前改編好中國作品再帶到中國巡演作返場曲的先例。一般來講,樂團巡演到當?shù)匾魳窂d,下午走臺、晚上演出,首先是要把音樂會正選曲目過一遍,調(diào)整聲音以盡可能適應音樂廳的音效特點。返場曲,一般是樂團自己最熟悉也最能夠出效果的作品,不用排練也能出彩。
即便是在中國特意準備一首中國作品,也都會是在排練剩下的最后幾分鐘里,視譜走一兩遍,如果樂團里有中國樂手,他們都會主動為樂隊提示風格和技術(shù)細節(jié)的小竅門,“照本宣科”而已。但現(xiàn)場演奏時的技術(shù)能力和精氣神兒,各團的確有區(qū)別。
至于北京交響樂團提供的這版《我的祖國》的改編者是誰?其實是著名作曲家葉聰。朋友回憶說,這是當年葉聰在北交駐團工作時改編的諸多返場曲中的一首,而且葉聰手里都沒有總譜,每當有人向他借,他都會說:譜子在北交,去找他們借吧!改編《我的祖國》更像是葉聰早年為樂團工作的牛刀小試,按照歐洲人尤其是英國人最喜歡的方式和套路,把一首家喻戶曉的歌曲改編成管弦樂曲。還記得前年年愈九旬的英國指揮大師馬里納率領他一手創(chuàng)建的田野間的圣馬丁樂團,在國家大劇院演奏管弦樂版英國民謠《丹尼男孩》的情景,各個聲部的輪番變奏,竟然能夠把老馬一生的浪漫、抱負、豪情與遺憾,五味雜陳酣暢淋漓地展現(xiàn),令在場觀眾感慨無限。
“走出去”的最高境界是對方的“請進來”
看外國樂團在返場時演奏中國作品并不是一件困難的事,回到自己家,人家會不會主動向自己的觀眾推介中國作品才更說明問題。去年下半年,國家大劇院水下走廊的海報最顯眼的是英國皇家愛樂樂團把小提琴協(xié)奏曲《梁?!纷鳛橹袊惭莸摹爸鞔蚋琛保@在商演時代的中國舞臺上還是第一次。
帶著疑問,記者向擔任小提琴獨奏的美籍華裔小提琴家侯以嘉做了深入了解,原來,英國皇家愛樂樂團并不是為了中國巡演特意討好中國觀眾。樂團早在兩年前就開始為《梁?!芳{入倫敦音樂季正選曲目和錄制唱片進行運籌,最終作為2016-17音樂季中最重要的團慶70周年系列慶典音樂會的重要一場,于2016年下半年向英國觀眾端出。這場音樂會通過歐洲最著名的網(wǎng)絡音樂電視臺美第奇向全球一百多個國家直播,并且錄制發(fā)行了《梁祝》的唱片。美第奇電視臺首次使用最新全方位無死角拍攝技術(shù),全球直播侯以嘉為四位學習小提琴的英國學生做《梁祝》的大師課。
在這之后,他們才帶著《梁?!纷鲋袊惭莸摹爸鞔蚋琛薄6@個“英皇”版《梁?!菲鋵嵲谠忈屔嫌泻芏嘀笓]根據(jù)自己理解演繹的細節(jié),可圈可點,是一個經(jīng)過外國指揮大師用時間和精力,精細研讀、挖掘展示出來的“二度創(chuàng)作”版本。(李 澄)
發(fā)表評論
網(wǎng)友評論
查看所有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