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fā)布時間:2020-05-18 23:01 | 來源:騰訊網(wǎng) 2020-03-03 21:26 | 查看:1347次
王羲之《圣教序》高清版
— 書 法 思 考 出 品 —
懷仁集王羲之《三藏圣教序》,咸亨三年(672)建于京城長安弘福寺。是唐太宗為表彰玄奘法師赴西域各國求取佛經(jīng),回國后翻譯三藏要籍而寫的。太子李治(高宗)并為附記,諸葛神力勒石,朱靜藏鐫字。碑石高9.4尺,寬4.2尺。共30行,行80余字不等。現(xiàn)在陜西西安碑林。
懷仁,唐代書法家,僧人,住西安弘福寺。曾集摹王羲之行書字跡成《大唐三藏圣教序》,碑刻中此為獨創(chuàng),歷時25年集募而成,故為世所重,被后人視作集字第一!《圣教序》碑字由懷仁借內(nèi)府所藏王羲之真跡。
碑文選自王王羲之各帖,如知、趣、或、群、然、林、懷、將、風(fēng)、朗、是、崇、幽、托、為、攬、時、集等字皆取自《蘭亭序》。由于懷仁對于書學(xué)的深厚造詣和嚴(yán)謹(jǐn)態(tài)度,致使此碑點畫氣勢、起落轉(zhuǎn)側(cè),纖微克肖,充分地體現(xiàn)了王書的特點與韻味,達(dá)到了位置天然、章法秩理、平和簡靜的境界?!?當(dāng)然這種集字的做法也有相當(dāng)?shù)木窒扌?。如重?fù)的字較少變化,偏旁拼合的字結(jié)體缺少呼應(yīng)。自此碑以后,效集王羲之書或其它大書法家書的字集為碑刻者不斷出現(xiàn),如僧大雅集《興福寺碑》,唐玄序集《新譯金剛經(jīng)》等均為佳作,但仍以《集王羲之圣教序》最為成功。
清王澍曾言此碑有唐拓,但未流傳。碑石宋以后中斷,隨著捶拓日久,筆劃漸細(xì),后曾洗剜。歷代摹刻頗多?,F(xiàn)存宋拓本較多。傳世宋拓有墨皇本,現(xiàn)藏天津市藝術(shù)博物館;明代劉正宗藏本,現(xiàn)藏陜西博物館;1972年在西安碑林石縫間發(fā)現(xiàn)整幅宋拓本;其他還有郭尚先藏本等;均有影印本行世。
懷仁《集王圣教序》是唐人敬重王羲之書法的體現(xiàn),也是眾多集王羲之書法碑刻中最成功、最有影響的一通。
王羲之《圣教序》高清大圖
大圖加載較慢,請耐心等候,請打橫手機(jī)觀看
懷仁集王羲之《圣教序》
全文
太宗文皇帝制
弘福寺沙門懷仁集。
晉右將軍王羲之書。
蓋聞二儀有像。顯復(fù)載以含生。四時無形。潛寒暑以化物。是以窺天鑒地。庸愚皆識其端。明陰洞陽。賢哲罕窮其數(shù)。然而。天地苞乎陰陽,而易識者。以其有像也。陰陽處乎天地。而難窮者。以其無形也。故知像顯而微。雖愚不或。形譖莫覩。在智者迷。況乎佛道。崇虛、乘幽,控寂。弘濟(jì)萬品。典御十方。舉威靈而無上。抑神力而無下。大之則彌于宇宙。細(xì)之則攝于毫厘。無滅無生。歷千劫而不古。若隱若顯。運百福而長今。妙道凝玄。遵之莫知其際。法流湛寂。挹之則莫測其源。故知蠢蠢凡愚。區(qū)區(qū)庸鄙。抆其旨趣。能無疑或者焉。然則大教之興?;跷魍?。騰漢庭而皎夢。照東城而流慈。昔者。分形分跡之時。言未馳而成化。當(dāng)?,F(xiàn)常之世。民仰德而知虛。及乎晦影歸真。遷儀越世。金容掩色。不鏡三千之光。麗象開圖??斩怂陌酥唷S谑俏⒀詮V被。拯含類于三途。遺訓(xùn)遐宣。導(dǎo)群生于十地。然而真教難仰。莫能一其旨?xì)w、曲學(xué)易遵。耶正于焉。分就所以空有之論?;蛄?xí)俗而是非。大小之乘。乍諧時而隆替。有玄奘法師者。法門之領(lǐng)袖也。幼懷貞敏。早悟三空之心。長契神情。先苞四忍之行。松風(fēng)水月。未是比其清華。仙露明珠。詎能方其朗潤。故以智通無累。神測未形。超六塵而迥出只千古而無對。凝心內(nèi)境。悲正法之陵遲。棲慮玄門??钗闹炛嚒K加謼l。抒理廣彼前聞。截偽存真。開茲后學(xué)。是以翹心凈土。法游西域。乘危遠(yuǎn)邁。杖(?)策孤證。積雪晨飛。途聞失地。鶩砂夕起??胀饷蕴臁Hf里山川。撥云霞而進(jìn)影。百重寒暑。躡霜雨而前蹤。誠重勞輕求。深弘達(dá)周。游西宇十有七年。窮歷道邦。詢求正教。雙林八水。味道餐風(fēng)。鹿菀鷲峰。瞻奇仰異。承至言于先圣。受真教于上賢。探賾妙門。精窮奧業(yè)。一乘五津之道。馳驟于心田。八藏三篋之文。波濤于口海。爰自所歷之國。總將三藏要文。凡六百五十七部。譯布中夏。宣揚勝業(yè)。引慈云于西極。注法雨于東垂。圣教缺而復(fù)合。蒼生罪而還福。濕火宅之干焰。共拔迷途。朗爰水之昏波。同臻彼岸。是知。惡因業(yè)墜。善以緣升。今墜之端。惟人所托。壁未桂生高嶺。云露方得泫其花。蓮出淥波。飛塵不能污其葉。非蓮性自潔。而桂質(zhì)本貞。良田所附者高。則微物不能累。所憑者凈。則濁類不能沾。夫以卉木無知。猶資善而成善。況乎。人倫有識。不緣慶而求慶。方翼茲經(jīng)流施。將日月而無窮。斯福遐敷與乾坤而永大。朕才謝珪璋。言慚博達(dá)。至于內(nèi)典。尤所未閑。昨制序文。涂為鄙拙。唯恐穢翰墨于金簡。標(biāo)瓦礫于森林。忽得來書。謬承褒贊。循躬省慮。彌蓋厚顏。善不足稱,空勞致謝?;实墼诖簩m述三藏。圣記。
夫顯揚正教,非智無以廣其文。崇闡微言。非賢莫能定其旨。蓋真如圣教者。諸法之玄宗。眾經(jīng)之輒(足屬)也。綜括宏遠(yuǎn)。奧旨遐深。極空有之精微。體生減之機(jī)要。詞茂道曠。尋之者不究其源。文顯義幽。履之者莫測其際。故知圣慈所被。業(yè)無善而不臻。妙化所敷。緣無惡而不翦。開法綱之綱紀(jì)。弘六度之正教。拯群有之涂炭。啟三藏之秘扃是以。名無翼而長飛。道無根而永固。道名流慶。歷遂古而鎮(zhèn)常。赴感應(yīng)身。經(jīng)塵劫而不朽。晨鐘夕梵。交二音于鷲峰?;廴辗鳌^D(zhuǎn)雙輪于鹿菀。排空寶蓋。接翔云而共飛。莊野春林。與天花而合彩。
伏惟皇帝陛下。上玄資福。垂拱而治八荒。德被黔黎。斂衽而朝萬國。恩加朽骨。石室歸貝葉之文。澤其昆蟲。金匱流梵說之偈。遂使阿(禾辱)達(dá)水。通神旬之八川。耆阇崛山。接嵩華之翠嶺。竊以性德凝寂。麋歸心而不通。智地玄奧。感懇誠而遂顯。豈謂重昏之夜。燭慧炬之光?;鹫=捣ㄓ曛疂?。于是百川異流。同會于海。萬區(qū)分義。總成乎實。豈與湯武校其優(yōu)劣。堯舜比其圣德者哉。玄奘法師者。夙懷聰令。立志夷簡。神清齠齔之年。體拔浮華之世。凝情定室。匿跡幽巖。棲息三禪。巡游十地,超六塵之境。獨步迦維。會一乘之旨。隨機(jī)化物。以中華之無質(zhì)。尋印度之真文。遠(yuǎn)涉恒河。終期滿字。頻登雪嶺。更獲半珠。問道法還。十有七載。備通釋典。利物為心。以貞觀十九年九月六日奉。
敕于弘福寺。翻譯圣教要文凡六百五十七部。引大海之法流。洗塵勞而不竭。傳智燈之長焰。皎幽闇而恒明。自非久值勝緣。何以顯揚斯旨。所謂法相常住。齊三光之明。
我皇福臻。同二儀之固。伏見御制。眾經(jīng)論序。照古騰今。理含金石之聲。文抱風(fēng)云之潤。治輒以輕塵足岳。墜露添流。略舉大綱。以為斯記。
治素?zé)o才學(xué)。性不聰敏。內(nèi)典諸文。殊未觀覽。所作論序。鄙拙尤繁。忽見來書。褒揚贊述。撫躬自省。慚悚交并。勞師等遠(yuǎn)臻。深以為愧。
貞觀廿二年八月三日內(nèi)府。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jīng)
沙門玄奘奉詔譯
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舍利子。色不異空??詹划惿?。色即是空??占词巧?。受想行識亦復(fù)如是。舍利子。是諸法空相。不生不滅。不垢不淨(jìng)不增不減。是故空中。無色。無受想行識。無眼耳鼻舌身意。無色聲香味觸法。無眼界。乃至無意識界。無無明。亦無無明盡。乃至無老死。亦無老死盡。無苦集滅道。無智亦無得。以無所得故。菩提薩埵。依般若波羅蜜多故。心無罣礙。無罣礙故。無有恐怖。遠(yuǎn)離顛倒夢想。究竟涅槃。三世諸佛。依般若波羅蜜多故。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故知般若波羅蜜多。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無上咒。是無等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實不虛故。說般若波羅蜜多咒即說咒曰
揭帝揭帝 般羅揭帝 般羅僧揭帝 菩提僧莎訶
般若多心經(jīng)
太子太傅尚書左仆射燕國公于志寧
中書令南陽縣開國男來濟(jì)
禮部尚書高陽縣開國男許敬宗
守黃門侍郎兼左庶子薛元超
守中書侍郎兼右庶子李義府等奉
敕潤色
咸亨三年十二月八日京城法侶建立
文林郎諸葛神力勒石
武騎尉朱靜藏鐫字
王羲之《圣教序》高清分頁
大圖加載較慢,請耐心等候,請打橫手機(jī)觀看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前接:懷仁集王羲之書《圣教序》1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54
55
56
57
58
59
王羲之《圣教序》賞析
《圣教序》是對王羲之最精華的采摘。細(xì)品《圣教序》單字,守律而合于自然,她在縱橫取勢、對比變化、奇肆古風(fēng)等簡直完美到無懈可擊。這座高峰被歷來學(xué)者奉為圭皋。下面,我們來欣賞《圣教序》何以被封為“集字第一”?
一、懂字法無常、盡得其勢
學(xué)過《圣教序》的人,將字勢表現(xiàn)淋漓盡致。該方的方,該圓的也一定圓,長的長短的短,字形特征被強(qiáng)調(diào),字體動感十分明顯,字和字之間字形區(qū)別變化無常,如下圖,方圓盡得其勢。
二、懂外定內(nèi)變、大開大合
外形既定,內(nèi)部的點畫就可以盡可能多的尋求分割變化,以增大同類外形字的細(xì)部區(qū)別,使通篇變化更加豐富。如下圖“載”字的幾個橫畫,“來”字的兩個橫畫和兩組左右連帶點的開合對比;“降”字的右豎斜曲,有意空開中下部等等,猶如篆刻的布白,大開大合,各顯手段,盡求變化。
三、懂經(jīng)心無意、自然意外
三角形的字形不論欹側(cè),外形特征鮮明,猶如天然幾何。此亦非巧合,更不是有心計算,乃長期經(jīng)心致無意而成。不僅整個字的外形如此,就連字內(nèi)分開的偏旁部首也同樣遵守這種外形規(guī)律。如“明”“復(fù)”等字:
四、懂收放自如,無有雷同
通篇大、小、收、放,字字變化,無有雷同。正如王澍所論:“魏晉人書,一正一偏,縱橫變化,了乏蹊徑。”這便是王羲之的大本事。不信可試試,能在書寫的片刻之間,在筆下生出如此豐富的變化,并且一氣貫注,自然和諧,古今以來,通法之極則,一人而已。我們知道“有”字不好處理,而王羲之《圣教序》給出了6種解答。
五、懂楷正之法,端莊古雅
如下圖中的“寺”、“神”、“東”、“白”、“皇”、“部”等字,方正剴切,如壘墻之磚,使結(jié)字有著端正結(jié)實的內(nèi)質(zhì),細(xì)節(jié)的變化,使之熠熠生勢。這些楷法功夫在圣教序得到了精湛體現(xiàn)。
六、懂形質(zhì)高古,意趣難求
我們看看今人筆下的字形,同樣以此方式來檢驗,則相去真不可以道里計。筆下無形,縱稱筆法如何了得,也是枉然。所以今人之字,給人總感覺入古不深,少一種古人筆下的骨鯁之氣,今天的研究者多將原因歸結(jié)于用筆,字形問題也非常關(guān)鍵。
七、集字高峰,后世典范
懷仁集《圣教序》高就高在理解到此規(guī)律后,依此規(guī)律來安排收集到的每一個字。從后來得《大觀帖》中所保留下來的王羲之《追尋傷悼帖》和《建安靈柩帖》中能窺見懷仁心目中集字《圣教序》的理想。
比起同時人所集的《金剛經(jīng)》(下圖)來看,《圣教序》要高明不少。
《圣教序》中的字,來自于王羲之不同的帖中,我們通過現(xiàn)存的王羲之帖可以知道,王羲之是一帖一面目,將這么多規(guī)定內(nèi)容的字收集起來,并要做到風(fēng)格大致協(xié)調(diào)。是非常困難的,因此懷仁采取了避免連帶,字字分開的方法,解決了這一問題。
因此,學(xué)此帖,最大的好處是解決字形,而最大的障礙在于字和字之間的連貫和行氣的暢達(dá)。后來凡是打通此障礙者,易成大氣候。
最后說句不大好聽的話:評估一個人的眼力如何,可拿《圣教序》來衡量,如能真正從內(nèi)心體會《圣教序》的魅力,還能評價一番,則此人眼光差不了。
《圣教序》隱藏著王羲之太多的秘密!懷仁集字《圣教序》,是根據(jù)王羲之書法集字而成的行書經(jīng)典法帖。其中隱含了王羲之行筆的規(guī)律,今天我們就選其中的一點,從字的結(jié)構(gòu)上分析王羲之書法的秘密。
上下位置錯位分析
《集王圣教序》的結(jié)構(gòu)處理用的招數(shù)很多,我們只能夠一招一招地琢磨,今天重點看上下搭配的字,錯位是非常關(guān)鍵的一類字形。這一字形有兩大類,一是位置的錯位,即上下兩部分中心不在一條線上而是故意錯開,造成活潑的姿態(tài),這會讓我們想起八大山人,經(jīng)常用。比如:
《集王圣教序》 用的比較活潑豐富:比如“蓋”,下面的“皿”要向右錯動,“愚”下面的“心”向左錯動,“莫”中間的“日”向左冒出來。
另一種字形是角度的錯位,就是上下兩部分重心的角度明顯變化,角度的不一致,是的姿態(tài)更加豐富,較之第一招更加藝術(shù)化,也更需要人的書法智慧,比如“潛”,下面的“日”造成向右傾斜的姿態(tài);“聖”,上面的“耳”向右傾斜,下面的“王”向左傾斜。
張旭光:學(xué)行書為何要從《圣教序》入手?
學(xué)行書宜自晉人入手。為什么呢?因為行書在東晉時期達(dá)到了中國歷史上的最高峰,而且至今未能被超越。
古人有句話叫做“取法乎上,僅得其中”。也就是說,入手學(xué)習(xí)最上乘的范本,學(xué)習(xí)者也只能學(xué)到中等的水平。所以要學(xué)最上乘的,就必須從晉人入手。如果“取法乎中”,就“僅得其下”了,學(xué)晉人自王羲之入手。王羲之被歷代奉為書圣,奉為學(xué)習(xí)的典范和楷模,歷代行草大家皆出自王羲之。
但是學(xué)王羲之要自《圣教序》入手?!短m亭序》乃天下第一行書,為何不從《蘭亭序》入手?
公元353年王羲之等人在山陰蘭亭雅集。一是飲酒;二是感嘆相聚,感嘆生命。在酒與情感陶醉狀態(tài)下,心不在字而成文,書寫了行書《蘭亭序》。他本人從陶醉狀態(tài)中醒來后,再書而不得。一個最偉大的書法天才,離開當(dāng)時的情景狀態(tài),自己都寫不出來,而讓初學(xué)者、后學(xué)者一上來自其入手,完全不符合循序漸進(jìn)的認(rèn)識論原則和規(guī)律,是學(xué)不好的。
再者,現(xiàn)存《蘭亭序》是唐代臨摹的作品,歐陽詢、虞世南、褚遂良的臨本是對臨,不準(zhǔn)確。最著名的馮承素摹本也是先雙鉤后填墨,完全沒有自由書寫的筆觸和筆墨速度,因而最沒有神采,故談不上“取法乎上”。歷代寫《蘭亭序》的不少,但出成績者甚少。
自《圣教序》入手有很多優(yōu)勢:《圣教序》全稱為《大唐三藏圣教序》,太宗文皇帝制,弘福寺沙門懷仁集晉右將軍王羲之書。即懷仁選王羲之行書而集成,故字字優(yōu)秀規(guī)范,是經(jīng)典中的經(jīng)典;因是集字排列而成,各個獨立,便于初學(xué);因刻石,線條速度變慢,書寫比較從容,易于初學(xué);因刻石而增加了蒼茫感、力量感和趣味;因刻石而泯滅微觀映帶及雜毫,筆法更宏觀,便于把字寫大,便于進(jìn)入創(chuàng)作。
《圣教序》全篇近2000字,吃透《圣教序》,則王羲之的行書筆法、部首、結(jié)構(gòu)等各要素盡矣;《圣教序》是長篇美文,讀懂了,可提高文學(xué)水平,亦可領(lǐng)會哲理、佛意,對提高自身國學(xué)素養(yǎng)有益。
之后,由《圣教序》轉(zhuǎn)入王羲之墨跡手札,由墨跡手札轉(zhuǎn)入小草《十七帖》,在此基礎(chǔ)上拓展學(xué)習(xí)范圍,從臨摹走向創(chuàng)作。這其中,讀書是貫穿全過程的。
概括而言,行書學(xué)習(xí)之路的路線圖是:學(xué)行書自晉人入手學(xué)晉人自王羲之入手學(xué)王羲之自《圣教序》入手轉(zhuǎn)學(xué)王羲之墨跡手札《十七帖》拓展內(nèi)容創(chuàng)作。
《圣教序》臨習(xí)單字分析
當(dāng)我們仔細(xì)欣賞、玩味《集王圣教序》時,首先會感謝懷仁和尚,一是他老人家經(jīng)過了那樣艱苦的工作,耗時之長,工作之細(xì)膩,令人折服;再就是為我們保存了那么多王羲之的資料,如果不是他的努力,我們今天想了解王羲之多一些,是不可能的事;三是他以那樣的慧眼,選擇了王羲之那么多精彩的字,使得我們今天能夠塌下心來,仔細(xì)欣賞,仔細(xì)研究。
今天做字例分析的事情,是自己想要花些工夫好好學(xué)習(xí)這個寶典,這么做也是對自己的督促,以免懈怠了,有空閑了,抽出時間,找?guī)讉€字琢磨琢磨,做一些技術(shù)環(huán)節(jié)的分析,發(fā)現(xiàn)其中的精彩處,然后把自己的體會、感受分享出來。說的不對,自然會有方家指正,有利于自己的提高,如果還有那么一點點用,或許對別人有些幫助。
1
大:這個字寫得精彩了,并不是很容易的事,還真的需要智慧。這里是改變了捺畫的位置和角度,改變了常規(guī)的處理方式。我么一般寫這個字,捺的下筆是從橫與撇的交叉點處,或者附近下筆。首先是橫畫取仰勢,撇從橫的左側(cè)穿過來,而不是中間,捺變成了平的,如果寫一下,和一般的處理方法比較一下,會感到,這個捺是向右走,而不是向右下了。
藏:精彩處在于疏密,下面一堆筆畫,“臣”、戈勾和小撇,擠在一起,與上面寬闊的的空間形成了鮮明的對照。
聖:處理的比較有技術(shù)含量,不是一般的思維方式可以做得到的。上面的“耳”和“口”,是上合下開的,都是傾斜的,下面的“王”也是傾斜的,那個豎化偏向左面。中間那塊空間,要寬闊些,第一橫和中間的豎離得很遠(yuǎn)。
2
帝:首橫取仰勢,橫下面點、撇連起來成橫,這個字要注意順勢,向右下連貫順勢勢;中間部分相對比較疏。整個字比較舒展,字形較長。
製:上下兩部分錯位,上面長豎略向左傾斜,下面的“衣”。支點豎提向左傾斜,捺畫收筆處比較低,整個字左傾,右下外伸。如果畫個主線,應(yīng)該是一條從左上向右下縱貫的大斜線。
宗:下面豎鉤很短,短到了超出常規(guī)感覺,臨帖時很容易把它寫長了。豎勾向左傾斜,由于這個原因整個字感覺向左傾斜,這樣處理的結(jié)果,增加了活脫的趣味??梢試L試一下,把它寫正了,對比一下效果,還是感覺右軍的處理高明些。
教:左面部分向左傾斜,如果畫一條中軸線,這條線是斜的,如果寫作品,這樣的處理,是很能夠調(diào)節(jié)章法的,可以改變章法的平板。也許有人要問,字非得要寫斜了才好看嗎?關(guān)于這一點,邱振中教授寫過一本《筆法與章法》,在里面專門研究了古代經(jīng)典作品中字的中軸線的變化,在章法處理中起著很重要的作用。應(yīng)該說明的是,字的實用性與藝術(shù)性還是要有區(qū)別的,藝術(shù)性的強(qiáng)化,是有很多種技術(shù)方法的,類似于“教”的處理,便是章法藝術(shù)性的技巧之一。
序:這是一個練習(xí)筆勢的很好例子,每個筆畫都有程度不同的弧線,比如點,一般人是忽略的,這里,處理的非常有內(nèi)容,讀者可以仔細(xì)玩味。長撇是向右的勢?!坝琛钡牡谝粋€小橫折,橫的角度很特殊,與“廣”的橫有一個明顯的角度,豎勾向左傾斜。
皇:這個字很有意思,豎畫很正,但整個字還是有向左傾斜的感覺,是因為橫的斜度比較大,這個姿勢便有了動的感覺??梢钥闯?,在筆畫形態(tài)沒有很大變化的時候 ,組合方式,比如角度、遠(yuǎn)近 、筆勢等,這方面起著很重要的作用。不過,最后一橫的輕重還是要注意的。
3
首先說“弘”,左面的“弓”,寫的極窄,如果我們寫一個同樣的字,一對照,會感覺它窄到什么程度。第一筆橫折,折過來后一定要向右用些力,注意那個彎。這個“弓”是上疏下密,還有,”明顯是向右傾斜的。右面的那個“口”,里面空間是個三角形,但是外形是個方的,因為最后那個橫畫的伸出。左右兩部分離得很遠(yuǎn)。
福:首點是個撇畫,它的意義是變得活了,換成點,或者短橫,都不會有這個效果。右面有明顯的傾斜,上部空間很寬闊,下面,“田”的中豎向左靠,是的左面的空間更加擠了,似乎有強(qiáng)化上面的寬松的效果。
懐:左面的心,右面那個點是有弧線的,不要忽略。右面,第一橫是仰勢,左短右長,我們一般在寫的時候不會這樣處理。線面的“衣”,橫非常斜,豎提是傾斜的。還有比較重要的是,右面中間那個小“四”,里面的兩個小豎,變成點,右豎幾乎沒有自己的位置了。
仁:左部人,撇長豎短。右面兩個小橫很短,離左面的人很遠(yuǎn)。很有空靈的感覺,如果筆畫寫長了一點點,都會有累贅的感覺。中間的大空間很夸張。
集:“隹”的第一橫是仰勢,那個斜的豎,會讓人初看起來很突兀,別扭。也許就是因為這么一點點,這個字才變得不一般,活了很多。八大山人是把下面的“木”的豎勾變斜了,也很活。
4
再找?guī)讉€比較俏皮的字來看看。張宇翔教授講書法形式的構(gòu)成要素時,說過這樣的話:“什么叫做文人?我覺得就是這樣,不好好寫字,就是要在實用寫字里面玩出點名堂來?!毕胂胪豸酥褪沁@個樣子,換句話說——寫字很不老實!
我們看“晉”,首先給人感覺不老實的地方,是橫的角度大調(diào)角。用兩條紅虛線標(biāo)示一下,上面的橫是向右上傾斜,很斜的。最后一橫,一下子拉下來,角度大變,一下子就活了。這叫有智慧,這是一招。下面那個“日”,還要搞個疏密變化,處處透出機(jī)巧。
將:兩個部分都傾斜,形成上合下開——反正就是不能夠老老實實寫字!
王:這個字有些不一般,要是不真想些辦法來,還真不容易看出什么名堂。初一看,這個字也沒有什么特殊的地方,如果把它的外面邊緣線連起來,這個字的姿態(tài)還真是難弄,底座右移了,搞不懂王羲之是怎么想出來的。
二:顯示一個斜,中軸線向左傾斜,再就是第一橫是偏向左,我們大多是偏向右來處理。
書:中軸線傾斜,長豎很明顯。橫畫角度變化,反差很大。第四橫的位置,要留神!處理得很特殊。末筆走勢向下。
蓋:極有智慧。
?。?)上面兩筆的中間,與下面的“皿”的中心是對應(yīng)的。
?。?)中間那三個橫很不老實,向左跑出來。
(3)不僅跑出來了,還要搞個橫的角度變化。這叫招中之招,諜中諜!太厲害了。
還有個東西,必須得拿出來看看:
我們看看這幾個字的組合方式,“聞”與上面的“蓋”錯位,“蓋”有向左傾斜的感覺,“二”是向左傾斜的,與上面的字有錯位?!岸x”比較近,形成一組,這就有了字的組合方式的名堂了。換句話說,懷仁的集字,不是只把字挑出來,弄在一起就行了,章法,他是很講究的。這就開出來,這個“集王字”,比那些個“集王字”,要講究得多。這也給我們學(xué)習(xí)書法帶來啟示,我們腦袋里積累了很多古人的字,是不是能夠創(chuàng)作了呢?不一定,還要學(xué)習(xí)怎么把它們弄在一起,有機(jī)的、很講究的弄在一起,這才有了些創(chuàng)作的味道。
5
每次研究圣教結(jié)構(gòu),都會對懷仁和尚懷有景仰之情,如果不俱慧眼,怎能夠挑選出這么多書圣的精彩字,讓我們對著無盡的招數(shù)拍案叫絕。
儀:明顯是一個上合下開的處理,左面的“人”寫得極窄,豎是向右的筆勢,這要格外注意第一筆撇的角度,還要注意撇與豎的位置關(guān)系,整體向右傾斜。右面的“義”處理得很講究,從疏密上,上下松中間緊,三個小橫要非常短,非常短很重要,還要格外注意下面那個“我”提上去的位置,很高,圖中用紅線標(biāo)示。最后一筆撇寫得很低。左右兩部分之間很寬綽,這個處理很有魄力。整個字不強(qiáng)調(diào)點畫的輕重變化,基本上是線。
有:撇與橫連帶形成了一個很大的圈子,這個圈子,可以理解為一個模糊的三角形,當(dāng)然每一條邊都是張力很強(qiáng)的弧線,下面的“月”,右邊的豎勾向左傾斜,為了看得更明顯,標(biāo)示出一條紅線,左豎有微弱的牽絲與橫折鉤相連,兩個豎是相向筆勢。整個字是線條的感覺,輕重變化很微弱。
像:大的感覺是“中空”,右邊的“象”或可理解為上虛下實。有7筆是左上向右下的順勢書寫,下面的兩個小撇離得更近一些。
顯:因筆畫的輕重,形成了上松下緊,上面筆畫比較輕,下面的筆畫比較重。左部分“日”的橫有角度變化,下面那個橫向上傾斜的比較厲害,第一橫與第三恒成俯仰之勢。右面,那個“頁”上面的撇比較長,使得第一橫與下面的部分離得比較遠(yuǎn)——脖子很長,也增強(qiáng)了上虛下實的感覺。整個左面部分有向右傾斜的感覺,兩部分一正一斜。
覆:左松右緊,右邊那個“復(fù)”寫的很窄。有兩塊比較大的空間,用紅圈標(biāo)示出來。還要注意筆畫的俯仰向背,幾個小橫是直的,其余都有弧線。
生:這個字寫得特別生動,整個字向左傾斜,上下兩個橫有明顯的角度變化,并且有明顯的俯仰之勢,整個字筆筆弧線,筆筆有勢,那個小圈,左虛右實。
6
四:這個字要特別注意“筆勢”,橫畫平仰覆,豎畫直向背,就這么幾種。一切字的筆勢變化都在這個范圍。這個字要特別注意左右兩個豎畫,左豎向右彎曲右豎向左彎曲,兩個豎形成相向,就像人,面對面站著。歐陽詢的楷書喜歡用相背的筆勢,背對背站著。這個字的末橫是覆勢,像一條船扣著放著,這個不要忽略。帶弧線的筆畫寫起來會有順勢的感覺,比如這個字,橫折豎,寫豎時向外用力。
時:是這個字筆勢也很突出,左面那個“日”,整個向左彎曲。右面“寺”的兩個豎畫,也都有微弱的向左彎的勢,上面兩個橫,仰勢,寸的點,放得很低,造成中間部分很空,這就有了疏密的處理。
形:這個字,很講究,首先字形是略扁的,中間的距離很大,很寬闊,疏可走馬,這需要膽量,我們自己寫,很少這樣處理,為什么?一般趨向于寫勻稱,寫老實了,大師們不喜歡老實,要用招數(shù),創(chuàng)造趣味,藝術(shù)化。左面,由于那個豎的傾斜,這個傾斜很隱蔽,很不容易發(fā)現(xiàn),我們有明白了,大師們不愿意把招數(shù)弄得很顯眼,生怕別人不知道,這是一個“度”的把握,過了,怪;沒有招數(shù),乏味。左面的傾斜與右面那個傾斜,形成了上開下合的結(jié)構(gòu)?。ㄓ钟靡徽校?/span>
潛:右面的水向左傾斜,右面由于下面那個“日”,突然間把橫的角度變平了,上面是向上傾斜的,兩點要明白,橫的角度變了,橫角度變了以后,這個右面的中軸線向右傾斜了,成了左右上開下合的結(jié)構(gòu)。
以:左右離得很遠(yuǎn),左面第二筆低一些,右面的豎有微微的傾斜,不仔細(xì)看感覺不到。所以書圣的字難學(xué),招數(shù)不容易發(fā)現(xiàn),就像太極拳的推手,微微一動,人被掀了出去,你都感覺不到,這就是招數(shù)隱蔽的結(jié)果。具體到寫字,你感覺這個字很不一般,有味道,但不知道那個勁兒在哪兒。
化:也是有微弱的上開下合,兩個豎都是彎曲的,還有一點,右面撇的起筆筆豎高出很多們很特殊的處理。還要明白,左面的豎畫和撇畫搭接的方式,只是挨著一點點。
7
學(xué)習(xí)古人,對古人的經(jīng)典進(jìn)行分析,始終是在皮相上做文章,還摸不著實質(zhì)。但這是必經(jīng)之路,沒有辦法,所以古人很少談技法,他們談韻味、氣質(zhì)、品味等。
我們總是感逸少是那么高明,總有他獨到的方法,讓字變得不流于庸俗化,而又不入狂怪。這個火候是極難把握的,要么俗而無味,要么狂怪幾近錯亂。這是書圣給我們最好的啟示。
物:以連綿看,這個字只有兩筆,左面的豎,是S形曲線,整體是傾斜的——向右傾斜。右面的橫折鉤,是個橢圓,最精到的是最后兩筆小撇畫,他們的位置,造成了疏密變化。右面有四筆從右上到左下的順勢,氣勢連貫。
是:長捺以上的部分,是左傾的,這要看出來,寫出來,還要用出來?!叭铡钡男M化作小豎,這是書生慣用的手段,而且還不止于此,即使這么狹小的空間,也不放過疏密處理的機(jī)會,搞個左密右疏的名堂來,這又讓我想起了張羽翔的那句話,文人寫字就是不老老實實地寫字。
鑑:首先,兩個部分都是左傾,金極力向左倒,右部分極力向左靠,右面的部分似乎有中間脫節(jié)的樣子,弄得中間空了,有了疏密的變化。
地:精彩的是右面那個“也”的三個豎,三個方向,如果我們自己寫字,很難這樣處理,實在是高。
庸:上面那個點,可不是一般的遠(yuǎn),這位讓我想到楊凝式的《韭花帖》里對上部分空間的強(qiáng)調(diào)。
愚:首先是上下錯位,這是很明顯的,然后是上面是左傾的,再就是兩個折,一方一圓,一折一轉(zhuǎn),還有,上面得小局部,也整出個疏密變化——大師隨便出手就是個招數(shù)。這個字,用了四招。
手機(jī)字帖 | 王羲之《圣教序》高清版
書法思考手機(jī)字帖
書法思考◎祈福中華
發(fā)現(xiàn)書法的美好
YES!點亮在看
發(fā)表評論
網(wǎng)友評論
查看所有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