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fā)布時間:2020-01-04 21:23 | 來源:光明日報 2020年01月04日 12版 | 查看:1263次
【字詞新話】
“淚目”在2019年的語言生活中使用頻率相當高,特別是國慶那幾天。與其他熱詞不同,“淚目”出現(xiàn)的文本位置,表現(xiàn)出一邊倒的傾向,那就是成為題目的一部分。如:
(1)淚目!這兩場閱兵,穿越70年(人民日報客戶端)
?。?)當音樂響起時,淚目!#閱兵散場后戰(zhàn)旗送戰(zhàn)車#(央視新聞微博)
?。?)淚目!觀看閱兵式,94歲退伍老兵屏幕前三次敬禮(北京日報客戶端)
“淚目”最早以個人化、個性化的表達特點出現(xiàn)在權(quán)威媒體,是在2016年《人民日報》刊發(fā)的《傳統(tǒng)文化呼喚“現(xiàn)代相遇”》一文中,“網(wǎng)友的彈幕紛紛感嘆,‘看到這里居然淚目’‘表白修文物的男神女神’‘致敬中華文化’。”
《人民日報》作為中央黨報,話語體系一向嚴肅、莊重,當其刊載文章出現(xiàn)“淚目”時,說明這一新興表達方式,已經(jīng)擁有數(shù)量足夠大的接受者和使用者。當然,這里的“淚目”是以引述身份出現(xiàn)的,是網(wǎng)友彈幕中的一種隨性表達,也表明“淚目”最早興起于年輕人并從他們中間延伸、蔓延開來。
傳統(tǒng)紙媒可以作為新興語詞傳播程度和普及廣度的標尺,以其為考察對象能夠發(fā)現(xiàn),2016年以后,“淚目”已不再局限于年輕網(wǎng)友的個人化表達,成為新聞報道尤其是新聞標題的一部分,參與了文本的構(gòu)建。如:
?。?)為何這旋律一響起就讓人淚目(《鄭州日報》)
?。?)一群胡同老人本色出演,重現(xiàn)5位老人的“淚目”人生(《南方都市報》)
?。?)淚目時刻,誰欠誰的擁抱(《貴州都市報》)
?。?)一別九載 淚目相認(《華西都市報》)
臨時“創(chuàng)造”
從詞形上看,“淚目”古已有之。較早的用例是韓愈的《南山詩》,“時天晦大雪,淚目苦蒙瞀”,意思是“含淚的眼睛”,名詞性成分。此外,“淚目”也有謂詞性用法,如“盡以傷心,潸然淚目”,這里是“眼里流淚”的意思,與常和“潸然”搭配的“淚下”差不多。
跟“淚目”在詞義、詞素、詞形和結(jié)構(gòu)上都接近的,是“淚眼”。這個詞用得廣泛,最典型的是歐陽修《蝶戀花》里的兩句,“淚眼問花花不語,亂紅飛過秋千去”?!皽I眼”的意思是“含著淚水的眼睛”,屬偏正名詞。“淚眼”幾乎不作謂詞使用,更重要的是,“淚眼”總要和“模糊”“盈盈”“相看”“婆娑”“迷?!薄懊噪x”“汪汪”一類的詞語連用。
盡管唐時已有謂詞性用法,可近幾年才成為熱詞的“淚目”,很難說是古代漢語的自然繼承。它的出現(xiàn),仍然是年輕人偶然利用相關(guān)語素組合在一起的臨時“創(chuàng)造”?!皽I目”的詞義,隱含一種強烈的致使意味和當即發(fā)生的特點。與由謂詞性詞素組成并占主流的謂詞性詞語相比,“淚目”其實非常不典型,像它這樣由名詞性成分組成的謂詞性詞語,倒頗具名詞性詞語的結(jié)構(gòu)特征。
古代漢語、現(xiàn)代漢語中都不乏由名詞性詞素組成但具有謂詞性功能的例子,如“領(lǐng)袖”“魚肉”“針砭”“砥礪”“犧牲”等,它們的動詞義均源于名詞義的引申?!皽I眼”與其不同,“淚”與“眼”的關(guān)系不是并列式,而是動賓式,語義類別屬于支配格,也就是“眼淚出于眼”。古漢語中與之類似的例子是“夫子所謂生死而肉骨也”(《左傳》);現(xiàn)代漢語中接近的是“花眼”,“花”字因花朵種類多樣、顏色絢爛引申出模糊迷亂而至模糊不清的意思。
非自主動詞
按照自主動詞和非自主動詞的劃分,“淚目”屬于典型的非自主動詞,“表示無意識、無心的動作行為,即動作行為發(fā)出者不能自由支配的動作行為,也表示變化和屬性”。跟語義特征對應(yīng)的,是“淚目”顯示出來的語法特點:它不能用“不”限定說“不淚目”,將就的說法是“沒淚目”;不能受“馬上”等副詞修飾;其后不能跟專用的動量詞“番、遍”;講“××淚目”不合適,說得過去的表達是“××淚目了”;“淚目”也不太能用在祈使句里,像“你趕緊淚目”“你淚目吧”都不成立;也不能放在“加以、進行、肯、值得”等詞之后。
實際用例中,除了語義語法特征上的非自主性,使“淚目”成為非典型表達的、貌似冗余的“目”字,成為凸顯強烈情緒變化的依憑?!痘茨献印分姓f,“且喜怒哀樂,有感而自然者也。故哭之發(fā)于口,涕之出于目,此皆憤于中而形于外者也”。這里“涕之出于目”活脫就是“淚目”的另一種說法,強調(diào)了“淚”之于“目”的場景性、即時性、爆發(fā)性變化,相當于直接放大了人的內(nèi)心情緒。
“淚目”的含義具有概括性、包容性,它只表達“淚出于目”,至于是含在眼里,還是流到唇邊;是淚眼模糊,還是淚如泉涌,讀者可根據(jù)使用場景去想象和推斷。這種形象的情緒化意味,正好決定了它的獨特價值。
語用自足
語言變化過程中,求新求異的創(chuàng)新心理是一種重要力量,“淚目”的出現(xiàn)和使用當然受到其影響,不過更多的還是取決于它獨特的語言功用和價值。
“淚目”的非自主性語義語法特征,以及描摹形象時的生動畫面感,致使人們在運用中,總會盡量保持其獨立,而不需要甚至排斥其他詞語的修飾限定,畢竟在有限的語碼注意范圍內(nèi),修飾限定詞語會使線性語句拉長而分散或消解詞語的顯著度。“淚目”以相當有限的成分實現(xiàn)了語義、語法、語用上的自足,這使其在很多情況下可以“光桿”使用。它也可以和別的詞語組合成句子,句中也能夠添加施事、受事等關(guān)系成分,譬如,“哥哥見到30年前被媽媽拋棄的妹妹,兩人當場淚目”。
“淚目”也可以和別的副詞組合成句,但直接修飾限定“淚目”的副詞,語氣、時間、范圍、否定、頻度等類別里,只有“直接”“瞬間”“立馬”這些能夠凸顯“淚目”爆發(fā)性情緒的多見。“淚目”形式簡潔、功用獨特,與承載“眼球效應(yīng)”的文章標題天然適應(yīng),因而常被放入題目當中。劉叔新曾說,“形象色彩的豐富,是現(xiàn)代漢語的一種可貴特色。很多詞語含有對于所指明的對象的某種形象感。這就是形象色彩”。“淚目”本身就是一種場景感、可視感的表達,因而在自媒體和個人的網(wǎng)絡(luò)互動留言中,更成為一種具有表情包功能的、標簽化、格式化的情感語言固定語。
(作者:李云龍,系中國教育出版?zhèn)髅郊瘓F副編審)
發(fā)表評論
網(wǎng)友評論
查看所有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