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fā)布時間:2019-12-08 00:23 | 來源:光明日報 2013-06-17 05版 | 查看:957次
錢 斌
演講人:錢 斌
合肥工業(yè)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副教授,曾在中央電視臺《百家講壇》節(jié)目主講《千年一筆談》。
我們來說說王安石的一次選擇,這次選擇是對沈括做出的,造成了兩位巨人的疏離,卻是王安石不得不去做的。這是怎么回事呢?
沈括是王安石變法的核心人物之一,當時反對變法的保守勢力說王安石結黨營私,并且列出了他“私黨”的名單,名單中第15個人就是沈括。王安石先是重用沈括,可是在他復相之后卻疏遠甚至排斥沈括。這一反一復之間,很值得玩味。
說起王安石與沈括的關系,簡單,但也很復雜。簡單,比如說歲數上,王安石比沈括大10歲,非常清楚。但復雜的是他們兩個人的身份關系。王安石的弟弟王安禮娶了沈括表哥的女兒,所以王安禮是沈括的表侄女婿,這樣王安石就比沈括低了一輩。后來王安石主持國家大考,沈括以蘇州第一名的身份應試,考中進士。主考官和考生的關系,乃是師生之誼,這樣王安石反過來又比沈括大了一輩。
王安石和沈括是什么時候認識的呢?大概就是在他弟弟娶親的時候。正巧此時沈括的父親去世了,沈家就托王安石給他寫了一篇墓志銘。后來,沈括進了朝廷做了官。王安石在和沈括的交往之下,對他驚為天人。這時王安石已經準備變法,他需要大量的人才,就準備用沈括。但是不巧,沈括的母親又死了,所以他不得不回家丁憂。
三年以后,沈括丁憂回來,這時王安石變法已經啟動。沈括一來,王安石立馬就把很多艱巨的任務交給了他。比方說,疏浚汴渠,主持司天監(jiān),還讓他當上了三司使。而沈括在王安石的大力支持之下,取得了許多重大成就。疏浚汴渠的時候,沈括發(fā)明了分層筑堰法,領先世界600年。在主持司天監(jiān)的時候,沈括有很多天文學發(fā)現,其中一個是“太陽周年視運動的不均勻性”,這是古代天文學史上的重大發(fā)現之一??梢哉f,沈括在這段時期做得風生水起。
不久,王安石罷相;不到一年,宋神宗又讓他回來。但是王安石復相以后,宋神宗再要用沈括,王安石卻加以阻止。王安石說沈括是個“壬人”,就是奸佞小人的意思。為什么王安石罷相、復相前后還不到一年,他對沈括的看法就有了這么大的轉變呢?我們研究史料,得出三個原因。
第一個原因是沈括自找的。嚴格來說,沈括更偏向于一個科學家,而王安石則偏向于一個學者。學者和科學家有什么差別呢?在于如何看待事物。學者可能看一個總體的方向,可是科學家更看重細節(jié)。新法里有一條戶馬法,主要是為了抵御遼國的騎兵。戶馬法規(guī)定,在和遼接壤的地方,老百姓都要養(yǎng)馬。一旦發(fā)生戰(zhàn)事,這些馬就要被征召成為官馬,和遼國的騎兵作戰(zhàn)。但是沈括經過實際考察以后,認為這個法不對。遼國的馬匹是長年累月打仗打出來的;宋軍的馬則是民間豢養(yǎng),臨時征召來的,這能夠取得勝利嗎?但王安石在位的時候,沈括沒說什么;王安石下來了,沈括說,我覺得戶馬法不太對,應該有些新的措施。我們可以設想,王安石復位后,他往那一坐:怎么?我在位的時候你不說,我下去了你說,什么意思?沈括個性懦弱,卻又有著科學家的良知,他在處理實際問題時的做法,導致自己失信,這是王安石看不上他的地方。
第二個原因,是新黨內部的矛盾。新黨里面有一個重要人物叫呂惠卿。王安石第一次在位的時候,沈括奉命去兩浙興修水利。興修水利得有錢,但是當時國家沒錢,那怎么辦呢?沈括想,興修水利最后得利的不是田地的主人嗎?這樣好了,你們這些地主預先把錢給我,每畝田200錢;我把這筆錢拿來,興修水利造福于你們,怎么樣?這個方法很好,但是呂惠卿卻很不爽,因為他在當地有大批田產。一畝田200錢,一千畝就是20萬錢,這對呂惠卿來說也不是個大數;但他很有政治頭腦:這些錢不能露白。把錢捂住,有助于他的政治前途;如果把錢露出來了,就會有人追究他個人財產的問題,所以他堅決反對。但是沈括在王安石的支持之下,堅決地貫徹,叫呂惠卿交了這筆錢,這樣呂惠卿就恨上了沈括。王安石復相以后,呂惠卿成為他的左右手,呂惠卿極力地詆毀沈括,自然而然,王安石也就排斥沈括。
我們這么一說,王安石的人品有沒有點問題呢?還真沒問題。舉個例子,黃庭堅是反對新法的,但他說:“余嘗熟觀其風度,真視富貴如浮云,不溺于財利酒色,一世之偉人也?!彼麑ν醢彩似返脑u價是“一世之偉人”,這個評價是不得了的。司馬光也有個評價,他說:“介甫(王安石字介甫)文章節(jié)義,過人處甚多?!闭f王安石寫文章、個人品質過人處很多很多。
那王安石為什么要排斥沈括呢?這就是第三個原因,他認為沈括不堪重任。我們從王安石復相以后的作為來看。復相以后的王安石,在四年時間中把他的新法基本全部推行了。但是推行新法,需要冒極大的風險。王安石的另外一個弟弟王安國就曾經勸他,“天下洶洶,不樂新法”,哥哥你要注意啊。但王安石說,我還是要干。弟弟哭了,你要這么干的話,我們家要滅亡了。還有一個叫劉攽的,是北宋時期著名的史學家,和王安石是朋友。他和王安石分析:商鞅變法,后來被車裂了;張湯變法,被漢武帝干掉了;古來變法者,好像善終的不多啊。北宋雖然有不殺大臣的祖宗家訓,但從王安石身后的落寞凄涼,以及從南宋初年就開始的對他徹底的詆毀,我們可以看到王安石的變法確實是要冒極大的風險。冒這樣大的風險,強力推行一些改革措施,性格懦弱的人是不能擔當的,這才是王安石排斥沈括的根本原因。
元豐八年,王安石罷相已經很長時間了,而沈括因為在與西夏的作戰(zhàn)中受到些牽連,也被貶斥了。這一年的冬天,沈括來看王安石。這時候王安石還有一點病,沈括還給了他一個藥方。我們想起來魯迅先生的一句詩:“度盡劫波兄弟在,相逢一笑泯恩仇?!边@兩位巨人跨越了官場的恩恩怨怨,終于又走到了一起。
這場講座由江西省圖書館魏潔主持,對她的精彩主持以及四省圖書館工作人員的辛勤付出,表示衷心的感謝!
發(fā)表評論
網友評論
查看所有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