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fā)布時間:2019-10-09 11:22 | 來源:光明日報 2019年10月09日 15版 | 查看:537次
英雄是民族最閃亮的坐標,禮贊英雄是文藝創(chuàng)作的永恒主題。作為當下覆蓋面最廣、與群眾生活最為貼近文藝形式之一,我國的電視劇創(chuàng)作始終保持著英模敘事的創(chuàng)作脈絡。尤其是近年來,隨著現(xiàn)實主義傳統(tǒng)的回歸與深化,蓄力已久的英模題材領域佳作頻現(xiàn)、英才輩出。
從展現(xiàn)科學精英至誠報國的《黃大年》、講述“愚公”教授技術富民的《太行赤子》、聚焦“將軍農(nóng)民”造福家鄉(xiāng)的《初心》,到入選國家廣播電視總局優(yōu)秀電視劇百日展播活動的《廖俊波》《谷文昌》,新時代的英模劇不僅努力把握藝術與真實的辯證關系,讓英模人物的獨特性與鮮活度上了一個臺階,也通過對折射人民精神脈動的英雄品格的書寫,提振了國人士氣。更值得關注的是,在相對傳統(tǒng)的傳記筆法之外,以《最美的青春》《右玉和她的縣委書記們》《共和國血脈》《中國天眼》為代表的一批作品,用兼具歷史品格與詩性浪漫的筆法,打開了英模劇的宏觀視角。這些作品不再受限于傳記體以個人事跡為“生命線”的陳規(guī),用群像結構找到了人物塑造的自由,也勾連起了更廣闊的歷史時空,讓英模劇創(chuàng)作呈現(xiàn)出新氣象。
群像塑造與典型人物描寫相輔而行
不可否認,受原型故事的約束與限定,并非每一部英模劇都適合采用群像塑造的藝術手法。但在部分英模題材中,不管是采用傳記體“金絲串線”,還是用群像筆法細密地鋪排,都存在創(chuàng)作選擇的空間。比如,以再現(xiàn)塞罕壩精神為創(chuàng)作旨歸的《最美的青春》,如果依據(jù)英模事跡報告,被當?shù)匕傩兆u為塞罕壩“一棵松”的機械林場第一任書記王尚海當數(shù)核心典型人物。若以他為“金絲”串起第一代塞罕壩人的造林攻堅戰(zhàn),也未嘗不可。但《最美的青春》放棄了這種順其自然的創(chuàng)作思路,把老書記的形象作為“定海神針”置于背景,將舞臺中央留給了一組由18位年輕畢業(yè)生組成的虛構群像??上驳氖?,這種看似更難把控的藝術“窄路”反而為創(chuàng)作打開了局面,讓一群“嘴里呵著氣,手上長著繭”的青年形象躍然熒屏上。
以群像結構支撐英模敘事,一方面讓英模劇“多面一體”地反映時代有了更穩(wěn)的基座;另一方面,能夠進一步拓寬敘事時空,讓英模敘事具備詩史潛質(zhì)。具體來說,英模精神雖然穿越時空,但英雄模范總根植于特定時代。如果時代的“精氣神”不準確,英模事跡就難以取信觀眾。人物是價值觀的承載者,人物關系是反映時代思想交鋒的最佳場域。群像結構編織不僅擴大了藝術虛構的空間,也讓創(chuàng)作者勻出筆墨,在核心英模形象的周邊塑造典型人物,時代精神的側面便也隨著這些人物的塑造,得以多面展開。
同時,英模劇如果只聚焦一個核心人物,“一人一地”的前提難免讓創(chuàng)作受限。群像結構則可以從共時性與歷時性兩個維度,為英模敘事打開局面。比如,《右玉和她的縣委書記們》一劇中,藝術家們讓12任縣委書記在劇中接力出場,勾畫出了當?shù)仡I導班子70年不懈造林、改善生態(tài)的歷程。同時,圍繞每一任書記又塑造了一組群像:搭班子的縣長、跑在一線的區(qū)長、指導技術的林業(yè)局局長、引領一方的勞動能手……一縱一橫兩個群像結構,讓右玉精神從一望即知的“種樹”二字豐富成了曲折又昂揚的生態(tài)事業(yè)。當然,群像塑造既需要綿密的人物關系,也離不開一個個兼具性格豐富性、特殊性與堅定性的典型人物。在英模群像中,也總有那么數(shù)個核心人物,生活細節(jié)最豐富,心路歷程最完整。他們是人物結構的定心骨,也是讓英模群像閃耀熒屏的關鍵所在。
讓時代賦予英模人物崇高的使命感
在以往的英模劇創(chuàng)作中,真實性與藝術性的關系是創(chuàng)作者與評論者關注的焦點。要讓英模人物走進人心,用“陌生化”的手法對事跡進行藝術加工是必經(jīng)之路。不過,在由生活真實向藝術真實轉化的過程中,尺度的把握非常重要。既要典型集中地體現(xiàn)優(yōu)良品質(zhì)又要規(guī)避英模的神化,既要英模的言行坐臥生活化又不能走向市井庸常。想要把握其中的微妙關系,歷史視野的加入便至關重要。如果能在藝術化表現(xiàn)英模真實事跡的同時,注重歷史氛圍營造,以重大歷史事件為坐標,將人物置于時代的環(huán)境中,這樣處理英模形象更加貼近人心。而時代賦予人物的使命感也規(guī)避了英模人物的庸常化走向。
以“石油師”為原型講述新中國石油工業(yè)史的《共和國血脈》便是如此。該劇的主角們是“鋼刀連”戰(zhàn)士、石油工人、技術員、隨軍家屬等活躍在行業(yè)一線的奮斗者,但在敘事上卻沒有局限于微觀的情感敘事,也沒有止步于鉆井隊間的競賽、技術難關的突破等中觀情節(jié),而是將共和國成立以來,從東北到西北的六次石油大會戰(zhàn),全部融入“鋼刀連”的奮戰(zhàn)軌跡中。不僅如此,同一時期的王進喜英模事跡,也被主創(chuàng)們作為背景融入到情節(jié)中,成為激勵“鋼刀連”排除萬難、堅持鉆探的參照系。同時,在歷史氛圍的還原上,該劇也力求細致。從西北戈壁的干旱、沙塵到東北農(nóng)村的饑餓、嚴寒,真實的環(huán)境復原讓歷史事件有了落腳之地,也讓英模人物的故事更加鮮活可信。
美學品格和價值傳遞相得益彰
通過英模人物的塑造,英模事跡的藝術化呈現(xiàn),英模劇創(chuàng)作最終要實現(xiàn)的是對英模精神的弘揚與主流價值觀的傳遞。在如今多元文化并舉的時代,觀眾對英模劇的美學品格與價值訴求提高了。創(chuàng)作者們不僅要入乎其內(nèi),探究英模事跡背后的心理邏輯與性格邏輯,還要出乎其外,挖掘英模精神本身所蘊含的時代性、民族性與人類共性。同時,還要找到能春風化雨、潤物無聲的觀念輸出方式,用英模精神感染人,而非教條化地說服人。如此,英模精神才能找到通向現(xiàn)實的契機,真正成為一個民族的精神高地。
近年的英模劇創(chuàng)作中,不少作品嘗試用詩的結構與詩化情節(jié)書寫英模精神,讓紀實性打底的英模劇有了似史如詩的氣質(zhì)。在《右玉和他的縣委書記們》中,唐永年接書記的情節(jié),反復出現(xiàn)了三次。第一次接到了扛著槍的第一任書記梁懷遠;第二次接到了背著書袋的第二任書記齊矩明;第三次等到的卻是自己的一紙調(diào)令。這樣一唱三嘆的結構,不僅寫活了當時純粹質(zhì)樸的干部關系,也在唐永年無言的表達中,寫出了他一心為民、夙夜為公、扎根地方的弦外之音?!蹲蠲赖那啻骸分校瑒t用了大量詩化情節(jié)與影像表現(xiàn)了一代青年人的昂揚斗志與浪漫情懷。塞罕壩的荒漠之上,年輕的學生們情緒激昂,手挽手高歌前進;雪地中,女學生穿著紅裙起舞,與過去的挫折遺憾告別……鏡頭之間,新中國成立初期特有的那種青春詩意令人情懷激揚。
一個有希望的民族不能沒有英雄,一個有前途的國家不能沒有先鋒。英模劇作為弘揚英雄精神,激發(fā)人民國家榮譽感與民族自豪感的重要文藝形式,也要隨時代的脈動不斷探索前行。群像結構的嘗試與詩史品格的追求,為新時代英模劇創(chuàng)作打開了新思路。相信隨著藝術家們的嘔心創(chuàng)作與動情書寫,英模人物一定能成為電視熒屏上耀眼的人文風景線,滌蕩人心的英模精神也一定能成為激勵社會前行的強大力量。
(作者:卞蕓璐,系山東師范大學新聞與傳媒學院講師)
發(fā)表評論
網(wǎng)友評論
查看所有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