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fā)布時間:2019-04-13 20:54 | 來源:光明日報 2018年12月24日 15版 | 查看:763次
當今時代,相對于通過語言文字閱讀的方式來獲取信息,人們更愿意通過圖像、電影、電視劇、網絡視頻等生動活潑的形式來認知自我和世界,這種趨勢對人類的生產生活產生了巨大的影響,了解視覺文化及其特點已刻不容緩。
人類認知世界的兩種方式
簡單地說,人類認識世界的方式可以分為感性認識和理性認識。它們既是我們認識外部世界的兩種方式,也是同一認識過程的兩個階段,總是相輔相成、結伴而行的,在人類認知世界的不同歷史時期起著不同的作用。
感性認識是人類認知世界的初級階段,通常是認知主體通過感官獲取信息以形成對客觀事物的初步認識,包括感覺、知覺和表象三種主要形式。對單個人而言,人的認知能力是從最初的感性認識開始的,對于整個人類而言亦是如此。在人類文明的童年時期,通過感官尤其是視覺器官來獲取認知信息是人類認知世界的最常見也最基本的途徑。亞里士多德認為,人們一般喜歡感覺,在各種感覺之中,最偏重視覺。視覺是古代西方文化中受到人們重視的一種感知能力。
受生產力發(fā)展水平和科學技術水平所限,古人一般通過觀察的方式來認知世界。比如古希臘的先哲們大都從自然本身中來尋找世界的本原,把人的感覺能力尤其是視覺所能感受到的水、氣、火、土等自然物視為世間萬物產生、變化和最終滅亡的終極原因。我國古代的五行學說也有同樣的特征??梢?,由于實驗條件的欠成熟和概念體系的不完善,古代哲學家關注的重點是自然界事物本身的特征。古代中國和古希臘最早出現(xiàn)的學科包括天文學、幾何學等都是基于早期人類對變幻多端的天體和常年耕種的田地等自然事物與現(xiàn)象的不斷觀察而建立的,都是對具體研究對象的外在形態(tài)和運行規(guī)律的持續(xù)觀察和思考的結果。當然,古人對于通過觀察等方式獲取的信息會進行理性的、概念的加工,只是相對來說并不十分成熟和系統(tǒng)。
有人認為,人類對世界進行認知的感性認識和理性認識兩種方式也可以說成是感官認知和概念認知,而認知的結果則往往被人們粗略地區(qū)分為表象與本質。理性認識是人類認知世界的高級形式和高級階段,是人類對于事物和現(xiàn)象的本質性認識,一般包括概念、判斷和推理三種形式。不管是哪種形式,均建立在概念體系的基礎之上,所以也有人稱理性認識為概念性認識。進入到概念認識階段,意味著人類對于世界的認知有了更為強大的武器。自然事物及其現(xiàn)象的一般屬性和本質可以通過概念的形式在人的思維中得到反映。概念是人類通過思維能力對視覺等方式獲取的信息進行抽象而得到的,其內涵是抽象的,但其內容則是具體的??梢哉f,概念認知方式是理性認識最基本的形式。
在近代西方哲學中,無論是唯理論還是經驗論,哲學家們對世界的認知不再僅僅依賴和停留于視覺等感官所獲得的各種信息,而是打上了理性的印跡。他們認為,視覺感知要比概念性認知低級,因為視覺感知是與時間、空間密切相關的,易受外部環(huán)境變化的干擾和影響。因此通過視覺可感覺到的關于外在世界的知識只能說是世界的表象。而概念則是可靠的、真實的、穩(wěn)定的,是事物本質的表征。從此,人類更多地通過概念式的語言來解釋自己的視覺所獲得的各種信息,認為只有能被語言理解和表達的概念性知識,才是對世界的最真實的認知,而簡單的視覺刺激所獲得的東西則是非本質性的表象。
視覺文化的興起
現(xiàn)代科學技術的發(fā)展給人類的生產和生活帶來了極大便利,普通民眾在盡情享受現(xiàn)代科技帶來的物質文化生活時,并不需要了解和掌握機器能夠自動運行的原因和圖像能夠生動呈現(xiàn)的原理。對于當下的很多人來說,他們獲得信息的主要方式已經由“語言文字”轉型為“圖像”或者“視覺”。美國學者威廉·米歇爾就指出,一種以形象尤其以影像為中心的視覺文化不經意間形成并壯大起來,而以概念性語言為中心的文化形態(tài)則逐漸式微,這同時也標志著人類生活方式和認知范式的一種轉變。也許米歇爾的觀點有些武斷,但視覺文化的興起的確是不爭的事實。相機、手機、電影、電視、電腦、網絡中生動的聲音和圖像逐漸取代了語言文字的功能,以智能手機和網絡為代表的視覺文化蒸蒸日上。
有人認為這就是技術異化的一種典型表現(xiàn),在此我們姑且不對此論斷進行評論。但毋庸置疑的是,在視覺文化日益彰顯的當下,視覺在人類的生產和生活中的地位得到了再一次彰顯。以計算機技術為代表的工具創(chuàng)造出來的技術圖像所具有的生動性、形象性,使得人們很難靜心閱讀經典文獻,以繼承和發(fā)展一直傳承下來的文明成就,探究隱藏在可見的現(xiàn)象背后的不可見的事物本質。這些所謂的事物本質被近代以來的哲人們認為只存在于思想和意念的非實體性領域之中,它們往往是通過各種語言來編碼的。心理學教授愛因漢姆認為,對于概念的思考比對視覺感知的思考更有優(yōu)勢、更深刻。原因在于,人類對于概念的思考不僅僅是一種單向的行為,概念思維會有一個自身概念,或者說概念思維會反思自身,但視覺的感知卻不可能反思自身。視角文化正猛烈地沖擊著人類的概念性認知模式。
良好視覺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
視覺文化或者圖像文化的興起已是不爭的事實,這就使培養(yǎng)良好的視覺素養(yǎng)成為當務之急。
視覺素養(yǎng)指人們通過“看”的方式來獲取、識別和思考各種信息以提高自身綜合素質、解決實際問題的一種能力素養(yǎng),是一種通過“看”來思考和行動的能力。培養(yǎng)和提高人們的視覺素養(yǎng),首要的是培養(yǎng)人們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有了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和價值觀,人們無疑會具有持續(xù)而穩(wěn)定的對自己、家人和社會的強烈責任感。也正因為接受了系統(tǒng)的人文教育的熏陶,人們才能理性地認識自己人生的沉浮起伏,正確看待外部世界的風云變幻,也才能如其所是地審視事物的價值和意義,而不會被事物外在的表象所迷惑甚或控制,從而理性地對待接觸到的龐雜的視覺信息。
良好視覺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還須提高人們辨別視覺信息的能力。視覺文化時代是圖像狂潮喧囂的時代,在漫天飛舞的圖像世界中,魚龍混雜、泥沙俱下。其中不乏以生動形象的方式傳遞的正能量,但也充斥著低俗負面的偽信息。在多元文化交融沖突的今天,我們每天都會接觸到不同的世界圖像,它們有真有假,對我們的生活和工作的影響有好有壞。在復雜的視覺文化時代,“眼見為實”不再是顛撲不破的正確觀點。我們應該如何看待一張圖片、一段視頻、一個游戲?也許不同的人會有不同的認識。面對海量的視覺信息,如果決定人們看還是不看,看什么和不看什么的僅是他們自身的興趣、習慣和本能。那么,這樣一種基于興趣和本能的視覺信息接受方式往往會因為其中的負能量信息而嚴重影響人們對自我、他人乃至世界的正確判斷和認知。因此,提高人們對于視覺信息的辨別能力,才能有效地過濾那些負能量的偽信息,為人們提供一個健康的、潔凈的生活和工作環(huán)境。
(作者:張今杰,系湘潭大學碧泉書院副院長、教授)
發(fā)表評論
網友評論
查看所有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