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fā)布時間:2019-04-13 20:25 | 來源:光明日報 2011年08月16日 14 版 | 查看:1514次
黎剎
黎剎公園
一名擁有博士學位的眼科醫(yī)生,一名精通多國文字的語言天才,一名留下傳世詩篇的文學家、詩人,一名不懼砍頭的革命者。人生在世若能成為其一已屬難能可貴,但是,在群島之國菲律賓,卻有一個人在其短暫的35歲生命歷程中,神奇地擁有了這一切。他就是菲律賓著名的民族英雄、革命先驅、被尊崇為“國父”的何塞·黎剎。你可能更想不到的是,這位天才還有著華人血統(tǒng)。今年是黎剎150周年誕辰,讓我們一起隨時光倒流,重回黎剎的傳奇世界。
1861年6月19日,黎剎出生于內(nèi)湖省卡蘭巴鎮(zhèn)。他自幼聰慧,品學兼優(yōu),1875年,14歲的他就獲得文學學士學位,隨后入皇家教會大學,攻讀哲學,兼學美術,后因母患眼疾,遂改讀醫(yī)科。18歲時,他寫出《給菲律賓青年》這首鼓舞人心的愛國詩篇,獲全國詩歌比賽一等獎,被譽為菲律賓青年詩人。
1882年,21歲的黎剎赴歐洲,曾在西班牙馬德里康普頓斯大學、法國巴黎大學以及德國海德堡大學學習。三年后,他取得醫(yī)學博士學位,并留校執(zhí)教,被歐洲學術界公認為有成就的學者。1887年在歐洲執(zhí)教時,他用西班牙文創(chuàng)作了《社會毒瘤》一書,揭露、鞭笞西班牙殖民統(tǒng)治者對菲律賓人民的殘酷統(tǒng)治。四年之后,又出版該書的續(xù)篇《起義者》。有學者認為,這兩部名著是東方最早的反殖民主義長篇小說,是喚起民族覺醒的號角,也是對西班牙殖民統(tǒng)治暴行的控訴書和菲律賓民族的苦難寫照。
黎剎可以稱得上是個全才,除醫(yī)學外,還懂得繪畫、雕刻、哲學和歷史等。此外,他還頗具語言天賦,有人說他精通22國文字,保守點算,至少精通菲語、西班牙文和拉丁文,懂得英、法、德、意、日等國文字以及中文等。
受家庭環(huán)境熏陶,黎剎從小就痛恨西班牙殖民統(tǒng)治者對菲律賓人民的歧視和壓迫。1892年6月,黎剎回到菲律賓,創(chuàng)立“菲律賓聯(lián)盟”,領導菲律賓民族獨立運動,遭到了西班牙殖民者的殘酷鎮(zhèn)壓。同年7月7日,黎剎被捕流放到遙遠荒僻的棉蘭老島。1896年,他被押回馬尼拉,囚禁在圣地亞哥堡。同年12月30日凌晨,殖民當局以“非法結社和文字煽動叛亂”的罪名在馬尼拉將其處死。臨刑前,應未婚妻、來自香港的愛爾蘭姑娘約瑟芬·布蕾肯要求,舉行了刑場上的婚禮。據(jù)說,黎剎走上刑場時平靜如常、毫無懼色。而負責執(zhí)刑的士兵則在回到營房后悲痛地哭泣。
臨刑前一天,黎剎在圣地亞哥古堡牢獄中寫下了一首絕命詩。他把這首抒情長詩藏在酒精燈里,交給前來探監(jiān)的妹妹特莉妮達帶出監(jiān)獄,再由妻子布蕾肯帶到香港,并最終于1897年1月發(fā)表。這就是黎剎用生命寫成的不朽詩篇《永別了,我的祖國》。全詩共14節(jié),每節(jié)5行,字字如泣,句句豪邁,既表達了其對祖國的熱愛和眷戀,也展示了其為了祖國寧可斷頭顱、灑熱血的豪邁氣概。
黎剎殉國時年僅35歲。他的壯烈犧牲使菲律賓人意識到,除了脫離西班牙獨立外別無選擇。黎剎去世后不到兩年,西班牙統(tǒng)治即被推翻。此后,又經(jīng)過數(shù)十年的抗美、抗日斗爭,終于在1946年宣布獨立,成立了菲律賓共和國。為紀念這位民族英雄,菲律賓人民在其就義的地方修建公園并命名為“黎剎公園”,菲國各大小城鎮(zhèn)也都有黎剎大道或黎剎紀念碑,他犧牲的日子被國家立法定為“黎剎紀念日”,他所出生的內(nèi)湖省改名為“黎剎省”。而黎剎的詩歌、散文和小說成為菲律賓青少年必讀的教科書,深受廣大人民喜愛。
今年恰逢黎剎150周年誕辰。在馬尼拉街頭,隨處可見印著黎剎頭像和150周年字樣的宣傳畫。在全國各地,人們也舉行不同的活動,緬懷這位民族英雄。
黎剎成為連接中菲友誼的紐帶。早在18世紀末,中國就開始關注黎剎和他的作品。1897年,梁啟超先生最早翻譯了黎剎的絕命詩——“方見天際破曉,我即與世長辭,朦朧夜色已盡,光明白日將至;若是天色黯淡,有我鮮血在此,任憑祖國需要,傾注又何足惜;灑落一片殷紅,初升曙光染赤”,以此激勵國人。魯迅先生對黎剎極為推崇,稱他從黎剎的小說里聽到“愛國者的聲音”和“真摯壯烈悲涼的聲音”,而這是他最注意和最愿聽的。此后,也有不少中國學者、作家對黎剎的作品持續(xù)關注。到了1999年,中國對黎剎的關注又進入了一個新階段。在中菲兩國歷史學家長期艱苦探索的基礎上,菲愛國華僑蔡金鐘先生從菲國家圖書館獲得的一份關鍵性歷史文獻證明,黎剎祖籍在泉州市晉江縣羅山鎮(zhèn)上郭村。這一考證亦得到中菲兩國政府的認可。黎剎根在中國的消息在菲政要及華人社會中引起了強烈的反響。2000年5月20日,時任菲律賓總統(tǒng)埃斯特拉達親往上郭村主持“黎剎紀念廣場”奠基儀式。不久前,在紀念中菲建交36周年紀念大會上,中國駐菲律賓大使劉建超的講話同樣從緬懷黎剎這位革命先驅開始。正如菲律賓《世界日報》報道的那樣:“黎剎根在中國的成功考證,是中菲友好關系的巨大資產(chǎn)和無價之寶?!?/span>
黎剎的影響同樣遍及世界。長篇小說《社會毒瘤》和絕命詩《永別了,我的祖國》已成為各國公認的世界文學名作。
黃昏時刻,我站在黎剎殉難處,太陽的余暉均勻地灑在莊嚴肅穆、樸實無華的紀念碑上,不禁想起了革命者絕命詩中的兩句——既無十字架,也不見碑坊,當我的墳墓已被人遺忘……是的,這里沒有十字架,也沒有多大的牌坊,但你的革命精神永遠不會被世人遺忘!
本報駐馬尼拉記者 付志剛
發(fā)表評論
網(wǎng)友評論
查看所有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