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fā)布時間:2018-10-14 20:55 | 來源:騰訊評論 2016-07-19 11:40 | 查看:2374次
1947年5月5日,在中山陵發(fā)生了一次震動全國的400多名高級將領集體哭陵事件。
這件事的起因,是一年多前,即1946年4月,陸軍總司令部在南京召開了一次軍事委員會議,會后,國民黨開始整編軍隊。原來的軍改為整編師,師改為整編旅,團以下補充兵額,配備新式武器。軍官則作為編余人員等待安置。這些編余軍官除了打仗外,難有所長,離開軍隊后待遇降低,尤其是殘廢軍官生計艱難。當時在編余軍官中流傳著一首歌謠:“此路走不通,去投毛澤東;此處無人要,延安去報到。”鑒于當時的復雜狀況,蔣介石下令把各戰(zhàn)區(qū)摘除兵權(quán)的編余將級人員調(diào)集中央訓練團培訓。
這批將領有400余人,報到后由國防部委任為中訓團中將或少將團員。他們中間絕大多數(shù)是黃埔軍校同學,參加過北伐戰(zhàn)爭、抗日戰(zhàn)爭,有的曾跟孫中山出生入死,參加過東征惠州戰(zhàn)役。這些人本是行伍出身,級別既高,又無其他專長,所以安置工作特別困難,受訓半年多,還沒有分配出去。
編余軍官張清泉在警校受訓結(jié)業(yè),卻好幾個月沒有安置工作,生活無來源。他那年輕的妻子,含淚勸丈夫把她賣掉,用賣身的錢來維持生計。在走投無路的情況下,張清泉只得將妻子賣給了一個小商販。這對夫婦分手時抱頭痛哭,十分凄慘。
在將官班里,有個叫奚澤的中將,原是位華僑,同盟會員。他曾變賣家產(chǎn),折合白銀幾十萬兩,支援孫中山先生的革命活動,深受孫中山先生的贊賞。孫中山先生在廣州就任非常大總統(tǒng)時,回國后的奚澤曾在大總統(tǒng)府工作。以后,他轉(zhuǎn)戰(zhàn)南北,參加過北伐戰(zhàn)爭和抗日戰(zhàn)爭,官至某集團軍的中將參謀長。成了編余的奚澤,竟也一貧如洗,饑寒交迫。妻子忍受不了生活的磨難,于1947年4月的一天到燕子磯投江自盡。
一件件觸目驚心、慘不忍聞的事,給編余軍官們以莫大的刺激。他們對當局日益不滿,有人憤慨地提議說:我們都是中山先生的信徒,與其背后暗暗哭泣,不如前往中山先生的靈前痛痛快快地哭一場。一場大批高級將領在中山陵哭陵的事件終于發(fā)生了。
5月5日上午9時左右,將官班的學員們各自從家里出發(fā),三三兩兩到中山陵集中。10時許,就到了約400人。他們身著黃色的將校呢制服,將級領章,胸前掛著勛表。大家推黃埔一期學生、陸軍中將黃鶴為總指揮。黃鶴帶領眾將官到博愛坊前站成方陣隊形,黃埔一期同學站第一排,其余按期別、年歲依次排列,全體肅立,準備舉行哭陵儀式。
儀式一開始,黃鶴激動地對大家說:“我們這些編余的軍官,曾經(jīng)追隨總理東征北伐,出生入死,沒有功勞也有苦勞,但政府把我們一腳踢開,斷絕了我們的生活。我們沒有別的奢望,活著只求有碗飯吃,死后有一口棺材安葬。我們也是人,我們要生活。今天我們來到這里,不是謁陵,而是哭陵。為了我們的同學,為了我們的民族,也為了我們?nèi)业钠迌豪闲?,我們要大哭,一哭、二哭、乃至三哭。?/span>
講完之后,黃鶴將軍帶領眾將官到中山陵祭堂,向?qū)O中山先生的坐像獻花。祭堂的里里外外,擠滿了前來哭陵的將官。不少游客紛紛圍攏觀看,對這些編余軍官的遭遇深表同情。
接著,由黃鶴讀祭文,將官們飽含熱淚聽完祭文,靜默三分鐘,魚貫入靈堂。仰望著孫中山大理石坐像,他們的心情就像后娘養(yǎng)的孩子見到親娘一樣——委屈、不平而又向往著什么。從靈堂出來后,將官們又列隊站好,主祭人黃鶴發(fā)言,勸勉大家離開后,振作革命精神,或農(nóng)或商,自謀生活,守住軍人氣節(jié),決勿輕舉妄動,以免辜負先總理的期望。幾位將領也忍不住發(fā)言,對現(xiàn)狀表示不滿……
第二天,《救國日報》在頭版報道了此事,接著,《中央日報》作了報道,各家小報也相繼發(fā)表文章,一時弄得滿城風雨,婦孺皆知。蔣介石知道后,大發(fā)雷霆,罵這些謁陵軍官是“目無法紀”,大聲訓斥陳誠總長,責成他即速處理,以平輿論。
陳誠趕緊召人共商對策,最后決定幾項辦法:(1)凡是在抗戰(zhàn)期間沒有離開部隊的將級人員,年齡在50歲以下的改為文職,派到地方上任職。(2)40歲到45歲的轉(zhuǎn)業(yè)到交通、工商、警察等部門任職。(3)40歲以下的,考進陸軍大學深造。(4)年老體衰不能任職的,多發(fā)遣散費還鄉(xiāng),沿途照應。
發(fā)表評論
網(wǎng)友評論
查看所有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