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fā)布時間:2018-09-28 21:44 | 來源:中國文明網(wǎng) 2018年9月 | 查看:1138次
人物故事:
毛春寶,男,1965年2月出生,居住在吳中區(qū)陽光苑社區(qū),從2000年起先后擔任吳中區(qū)社會福利中心常務副主任、主任。
18年來,他始終把全部的精力與情感傾注在他所鐘愛的事業(yè),給孤殘嬰兒帶來生的希望,讓孤寡老人活的更有尊嚴,他用自己的汗水和愛心,譜寫出了一曲曲閃耀著人性光芒的感人之歌。
福利院是一個特殊的大家庭,由癡呆、聾盲、孤寡老人與孩子組成,他們大多或性格獨癖怪異,或疑難雜癥纏身,生活不能自理。特殊的人群需要特殊的護理,特別的崗位更需特別的愛心。來到福利中心工作以后,毛春寶暗暗發(fā)誓,一定要像對待自己的親人一樣,用心呵護這里的每一顆跳動的心。
在孩子們的眼里,他是親不夠的“毛爸爸”
福利中心長年生活著四五十位不同殘疾或重病的社會棄嬰,作為孤兒的監(jiān)護人,18年來,毛春寶同志加班900多天,沒有過一個像樣的節(jié)假日、沒有休過一次年假,帶領的團隊不分晝夜,一直盡心盡職地擔負著所有孤殘孩子的生活、就醫(yī)、教育、就業(yè)、成家等工作,傾注了無私的愛心與深情。他常和護理員們一起把診治中的孤殘兒童領回各自的家中住宿,以培養(yǎng)與孩子們的感情;手機里短信最多的是上學孤兒的“家校通”,因為要根據(jù)學校的要求隨時安排好孩子們的一切。孩子畢業(yè)后,又千方百計地為孩子們聯(lián)系工作,跑企業(yè),找老板,積極推薦自己的孩子。孩子們上班了,還忙里偷閑地到企業(yè)去看望上班的孩子,為他們送去一些生活的必需品,了解他們工作、生活的情況。孩子們到了成家立業(yè)的年齡,常要四處托人為孩子們介紹對象,為孩子們跑房子、裝修、購買家具、為孩子們籌辦婚禮,付出了比親生兒子還要多的感情和心血。
由于福利中心的孩子95%以上都患有各種殘疾,為孩子治病是主要工作之一。半夜三更送孩子上醫(yī)院急診搶救是常有的事。作為這些孩子的監(jiān)護人,他不管刮風下雨,都是聞訊出擊,在第一時間趕到孩子的面前,有時一忙碌奔走就是一整夜。吳春一,剛被人送到福利中心時,只有4個月,她患的是先天性地中海貧血。這是一種可怕的疾病,必須經(jīng)常輸血,不然,死神隨時會向她發(fā)出邀請,他陪小春一上醫(yī)院輸血求診就有上百次。專家說,要從根本上治愈病根,就必須停止輸血四個月,然后從小春一自己的血液中找到病癥,否則,她最多只能活到七八歲。有一次,小春一因病復發(fā)在醫(yī)院住了整整半個月,輸血、掛水、吃藥都不見效,高燒一直不退,生命垂危,醫(yī)院發(fā)了病危通知。小春一眼睜睜地望著一直陪在她床邊的“毛爸爸”,雙眸中充滿了求生的欲望。為留住小春一的性命,毛春寶和保育員從冰箱中取出幾個備用的冰袋,用毛巾毯包裹好,讓小春一直接躺在上面降溫。也許他們的赤誠感動了上蒼,第二天一早,小春一的高燒終于退了下來,并順利地做了手術,重新回歸了家庭。
吳麗華,因患先天性血管瘤而被親生父母狠心拋棄,送到福利中心時才幾個月,臉頰和身上布滿了猩紅的血管瘤。14歲時,她又因腦溢血被送進醫(yī)院搶救。劇烈的疼痛讓小麗華撕心裂肺、神志模糊,痛得她居然把身上的衣服、床上的被單等凡是能拿得到的東西都撕成了一條條。為了不讓小麗華忍受非人的痛苦,毛春寶打聽到某醫(yī)院有一醫(yī)術高明的專家時,就連忙把小麗華轉到了那家醫(yī)院求診。一個與孩子非親非故的大男人慈父般的情懷感動了醫(yī)院,院方立即進入搶救。手術后,小麗華獲得了新生。她無比感激“毛爸爸”,在她剛滿16歲的時候,她要求毛春寶發(fā)給她一身護理員的工作服,讓她參加福利中心護理院的工作,也為孤老殘幼兒們獻上自己的愛心,以此來報答福利中心對她的重生之恩。
18年間,毛春寶和他的團隊已不知將多少位像吳春一、吳麗華這樣的重殘或重病孩子從死亡線上拉了回來。童心最純真,毛春寶所作所為,孩子們都銘刻在心頭,他們都親昵地稱毛春寶為“毛爸爸”。只要毛春寶一到,不管是弱智的還是殘疾的或正在病中的孩子,都會一擁而上,有的搬椅子拉他坐下來,有的給一塊糖,大家搶著要拉他的手,非要讓他們的“毛爸爸”抱一抱、摸一摸,吃一塊他們?nèi)系奶枪げ簧系倪€會因此不高興呢。
在老人們的嘴里,他是離不開的“好小囡”
“老小老小”,這是蘇州人對年邁體弱的老人的俗稱。意指老人年紀越老就越像孩子了,需要像對待小孩子一樣的呵護。在吳中區(qū)社會福利中心,長年生活著二十多位孤殘年邁的老人。他們有的老年癡呆,有的身患晚期惡病,更多的則是體弱多病。如何盡力延長他們的生命,使他們身體得以康復,從而讓他們走好這人生的最后一段旅程?毛春寶認為也只有四個字,那就是“兒女孝心”。
身處暮年的孤殘老人,最害怕的是孤獨無助,往往外人的一句安慰與鼓勵,都能使他們愉悅上半天,能鼓勵起他們生活下去的信心。平時,毛春寶往往是一有空就往老人護理部走,看望這些孤獨殘疾的老人,和他們聊天說話。老人們見到他都感到格外親切,拉著手“好小囡,好小囡”、“弟弟,弟弟”的叫個不停。平時,一清早,毛春寶來單位上班,總有幾個老人已早早恭候在大門口,爭著同他打個招呼,嘮叨幾句家常,不知多少次,一些老人見他到用餐時間過了還在忙碌,還沒有吃飯,上去提醒吃飯,有的居然不顧自己身殘體弱,親自為他打了飯菜趔趔趄趄地送到辦公室,盡管這是單位制度絕不允許的,但從這些小事中卻足見他和老人們親人般的感情。在他自己的心里,他和他們早已是“一家人”
2008年秋,一個來自臺灣的退伍老兵住進了吳中區(qū)社會福利中心。85歲的他是到蘇州高新區(qū)鎮(zhèn)湖街道尋親的,令老人遺憾的是,尋親不成卻多次生病住院,飽受折磨;讓老人欣慰的是,毛春寶每次都親自送他求醫(yī)問診,不離不棄。老人為毛春寶的善良正直深深感動,當自知來日無多的時候,親手把一份存折交到毛春寶的手中,并表示自愿把后事和錢財都交與毛春寶處理。毛春寶根據(jù)老人遺愿,親自前往老人出生地鎮(zhèn)湖物色墓地,并把老人生前留下的財產(chǎn)全部交給了老人的一個遠房堂弟。
在毛春寶和工作人員的共同努力下,吳中區(qū)社會福利中心的知名度越來越大,來自社會各界的愛心援助款物更多了。同時,上海兒童醫(yī)院、上海第九人民醫(yī)院、香港明德國際醫(yī)院、香港港安醫(yī)院以及美國、德國、加拿大等國家許多知名醫(yī)院與專家,主動與福利中心建立聯(lián)系,讓這里的重殘孩子和重病老人得到跨地區(qū)、跨國界的治療,過上和正常人一樣的幸福生活。
來源:江蘇文明辦
發(fā)表評論
網(wǎng)友評論
查看所有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