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fā)布時間:2018-09-23 21:40 | 來源:科技日報 2018-09-14 08版 | 查看:658次
科普行家談科普
“自己努力做科普是為了回報公眾??茖W家用于研究的經費主要來自國家財政撥款,本質上是納稅人的貢獻,所以科學研究是在花老百姓的錢。除了科普外,科學家還需努力進行科學研究工作,就是對公眾的長期回報?!?/span>
——中國科學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研究員張雙南
“中國缺少什么?我們不缺高樓大廈。我在中國的機場書店很少看到和科學相關的書,中國科學家寫的就更少了,但是美國機場有。像理查德·道金斯、霍金、薩根、費曼等大科學家都寫科普書。而我們機場這些書卻少之又少”
——北京大學生命科學學院教授饒毅
“科普第一個層面是幫助公眾理解科學。第二是引導公眾欣賞科學。第三是促進公眾參與科學,再往上提升一個層面,是傳揚理性、發(fā)掘理性?!?/span>
——《科普時報》總編輯,中國科普作家協會常務副秘書長尹傳紅
“做科普要做到三點。第一、科學性一定要強。第二、科普必須通俗易懂易于操作。第三、講的知識和道理要可操作,容易掌握,這樣的科普教育才能產生效果。”
——中華預防醫(yī)學會會長王隴德
“我們的目的是什么?就是希望讓百姓明白,而不是讓百姓覺得氣象有多高深。我們不是為了表現學術語言的高深,而是要用這些有科技含量的東西為百姓服務?!?/span>
——中國氣象局正研級高級工程師朱定真
“由于醫(yī)學領域的特殊性,在醫(yī)學領域做科普,要以學術為紐帶,了解網友需要什么,因地制宜地進行科普?!?/span>
——中國科普作家協會醫(yī)學科普創(chuàng)作專委會主任委員王韜
“如何讓身邊的人了解我的工作,又能為他們提供幫助?我發(fā)現最好的途徑就是用講課來科普。這是我做科普的動力和原因之一。”
——河南省腫瘤醫(yī)院內科副主任陳小兵
“科學的發(fā)展最重要的不是某個人快速做出了科研成果,而是要有一個好的土壤,大家都投入到科學中來。所有科研工作者都應該做科普,跟大眾分享自己的工作。”
——中國科學院光電研究院導航技術研究室副主任徐穎
“科普和科研之間不是對立的、割裂的,而是相輔相成、相互聯系的。科普可以把科研工作的最新成果傳播出去,讓更多老百姓獲益;科研可以從科普中找尋選題,開展調查研究,為解決居民關心的話題和困惑提供答案,可以轉變成我們用實驗數據解答的課題?!?/span>
——北京大學公共衛(wèi)生學院營養(yǎng)與食品衛(wèi)生系教授馬冠生
發(fā)表評論
網友評論
查看所有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