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fā)布時間:2018-09-22 19:22 | 來源:澎湃新聞 2018-09-22 15:18 | 查看:1177次
調查|青蓮寺古彩塑何以“宛若新生”,修復方稱“仍在修復”
后續(xù)|青蓮寺塑像修復暫停施工,山西省文物專家仍在評估
近日,有媒體報道稱,山西省晉城市青蓮寺塑像經(jīng)陜西相關單位修復后“宛若新生”,失去了古樸的神韻,佛像頭上也加上了之前未有的飄帶。有人認為此舉會使塑像丟失不少歷史信息。記者從山西有關方面獲悉,由于青蓮寺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當?shù)匾堰B夜召開現(xiàn)場會對此事進行討論,目前決定暫停施工,待相關文物專家檢查評估后做出相應回復。
光面網(wǎng) 圖
在此事引發(fā)的一系列關于文物修復應當“還原當時面貌”還是“保留歷史痕跡”的爭論中,被提及最多的理論書籍是意大利學者C·布蘭迪的《文物修復理論》,書中對需要修復的藝術品提出雙重要求,即審美的要求和歷史的要求。其實,國內很早就依據(jù)1964年《國際古跡保護與修復憲章》(威尼斯憲章)確立的國際準則,制定了我國不可移動實物遺存的保護準則《中國文物古跡保護準則》,將文物古跡的歷史價值與藝術價值、科學價值并列,且將歷史價值排在第一的位置,行業(yè)內也往往將文物古跡的歷史價值再現(xiàn)擺在非常重要的地位。
但不可回避的是,文物保護修復專家和大眾的“矛盾”往往從審美開始。大眾對于文物古跡歷史感的來源主要是“舊”,即將文物古跡的“舊”視為歷史痕跡的主要構成,如果文物煥然一“新”,則人們會在觀感上一時難以接受。
同樣是提取和揭示歷史信息,考古在發(fā)掘過程中強調“疊壓”和“打破”關系,即一般情形下時代早的文物在下層,而時代晚的文物疊壓在時代早的文物地層之上。當然,還有另外一種情形,即晚期的人類活動會破壞早期的文物地層。例如,我們現(xiàn)在蓋高樓挖地基,會破壞古代人群活動的文物地層?,F(xiàn)在保存下來的不可移動的文物古跡同樣存在這種情形,它們身上的歷史痕跡多是歷史“疊壓”形成的,也存在歷史的“打破”關系,某個時段可能出現(xiàn)了大的改動或者有明顯的破壞跡象,都類似于晚期人類活動“打破”了早期的歷史原貌。
所以,對于文物古跡的修復保護,第一個需要討論的其實是復原到哪個時期的歷史原貌或者接近哪個時期歷史面貌的問題。就像考古發(fā)掘中,將發(fā)掘“停止”在哪個歷史時期的活動面上。以通俗考古的語言講,如果我們的目的是建立一個地區(qū)的歷史文化序列,那么發(fā)掘工作就要進行到生土(考古學術語,指未經(jīng)人類擾亂過的原生土壤)為止;如果是完整地揭露一處仰韶時期的聚落,那么發(fā)掘到仰韶時期的活動面即可。
這就引出了另外一個問題——文物古跡保護修復計劃或者規(guī)劃的制定。首先,要明確文物古跡保護修復的目的和意義,然后經(jīng)論證和專家審批通過后,組建合理的文物保護修復隊伍。也就是說,文物保護修復工作必須先行確定預期達到的目標,這樣才會明確修復還原的是哪個時代的原貌。因為不同視角、不同背景對于同一文物古跡的理解是不一樣的,群體需求自然也是有差異的。以青銅器為例,大眾已經(jīng)習慣了它們經(jīng)過2000-3000年地下埋藏,表面附有一層綠銹的模樣,但對于文物保護修復的專家而言,這些綠銹是有害物質,會損害銅器本身,必須清除。而對于考古學者來說,他們更關注一個物體剛剛出現(xiàn)的情形,即一件青銅器剛鑄造出來閃閃金黃色的模樣。因此,文物修復保護工作需要達到什么樣的目的非常重要,同時與大眾的溝通也是必要的。
當然,文物保護修復只能停留在某個“面”,恢復某個時代的原貌。從這個角度講,文物保護修復其實也是一種“干預”,假使要恢復一件文物古跡最初的形態(tài)或鼎盛時期的模樣,那么后期附著在其上的歷史痕跡實際上是被清理了。所以,文物保護修復工作者有必要運用多種技術手段,全面無死角地提取和保留文物古跡上“疊壓”“打破”的各個不同時期的歷史痕跡和歷史信息,以便完整復原文物古跡的歷史脈絡和發(fā)展序列。
此外,文物保護修復要達到以上目標或滿足大眾的需求,在學科隊伍中填充考古、歷史、藝術方面的成員,以彌補自身專業(yè)隊伍構成的不足,也是十分必要的。
(作者系中國人民大學歷史學院考古文博系副教授,原題為《青蓮寺塑像引爭議,文物修復該循“新”還是守“舊”》)
發(fā)表評論
網(wǎng)友評論
查看所有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