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fā)布時間:2010-02-05 08:34 | 來源:人民網(wǎng) 2001年4月28日13:36 | 查看:2485次
中國共產黨建黨初期時的陳獨秀
追念嘆息長相隨
一代宗師,仲甫先生;科學民主,二旗高擎。南陳北李,建黨豐功;晚年頹唐,浩嘆由衷。昔毛澤東主席“七大”評價,功過分明?!拔逅倪\動總司令”、“創(chuàng)造了黨”,兩語千鈞,可為墓銘。
在中國共產黨的歷史上,陳獨秀曾是毀譽相參的人物。不過他確是近代新文化運動的旗幟,被毛澤東稱為“五四運動的總司令”。在建黨之初,他又是國內一代先驅的啟蒙者,追溯中共的建黨不能不提及陳獨秀。
生平
■陳獨秀辦《新青年》名揚全國
蔡元培聘他任北大文科學長
陳獨秀原名慶同,字仲甫,1879年生于安徽安慶。陳自幼喪父,隨人稱“白胡爹爹”的祖父修習四書五經,得到的評價是:“這孩子長大后,不成龍,便成蛇”。1914年他寫文章用“獨秀”筆名,有人譏諷為自大,其實此名來源于家鄉(xiāng)的獨秀山。
陳獨秀一生用過的名字,據(jù)查考有38個之多。在報刊上曾用“三愛”、“仲甫”、“只眼”、“實庵”、“致中”等。簽發(fā)中共中央文件,常用“T·S·Chen”。黨內同志談話常稱呼為“老先生”、“老頭子”,或在黨內文件中干脆簡稱一個“老”字。
陳獨秀少年時便痛恨八股,為敷衍母親而去應考,卻高中第一名秀才。進入20世紀后,陳獨秀作為第一代赴日留學生,于1901年自費進入東京專門學校,即早稻田大學的前身,不久又進成城學校,即日本士官學校預備科。
回國后,陳獨秀在上海、安徽等地參加反清革命運動,并創(chuàng)辦民俗報刊,在當?shù)卦沁尺屣L云的人物,后辦《新青年》雜志名揚全國。蔡元培聞其大名,特聘他任北京大學文科學長。
陳獨秀上任以后并不開課,而是專心致力于文科改革,國內提倡新文化運動的知名人士,大多薈萃于北大文科,陳獨秀在箭桿胡同9號的寓所成立了新文化運動的指揮部。
1919年五四運動中,陳獨秀大力鼓動,被師生視為領袖,曾一度被捕。出獄后他在思想上轉向共產主義,前往上海成立馬克思主義研究會,成為共產黨發(fā)起組的前身。1921年中共召開“一大”時,正是由上海組織發(fā)起并通知各地代表到會。盡管陳獨秀因受聘廣東省教育廳長(后不到職)沒有出席大會,只派包惠僧代表他參加,在缺席情況下被推舉為中央書記?!耙淮蟆遍]幕后,陳獨秀遂回上海主持中央工作。
陳獨秀投身革命后,放棄了還算殷實的家產。在北大他月薪300塊大洋。專職任黨的領導后,就靠組織上每月三四十元的津貼和出版的《獨秀文存》的版費維持生活,有時只有一件汗衫,一天喝兩頓稀粥。
■陳獨秀出獄后曾說想去延安
毛澤東也懷念舊誼表示歡迎
作為反對封建傳統(tǒng)的先鋒者陳獨秀,不幸在身上也烙印著舊遺風影響。他在總書記任上以家長自居,視其他同志為小輩,遇不同意見動輒拍桌子、砸茶碗。由于長期居于上海書齋而不到斗爭第一線,思想也逐漸落伍。1927年在國民黨發(fā)動反共的“四·一二”屠殺前后,陳獨秀面對危機領導無方,黨內同志群起反對其右傾錯誤,他便于7月中旬辭職隱居。
大革命失敗后,中共中央新的負責人出于對陳獨秀的尊重,生活津貼和配給秘書等都保持不變,為他的安全還在上海找了秘密寓所。然而陳獨秀卻對中國革命日益悲觀,認為紅軍和土地革命均無前途,于1929年又聯(lián)合國際上的托洛斯基派,在黨內另建取消派組織。面對這種分裂黨的行動,中央開除了陳獨秀的黨籍。實踐的檢驗很快證明,陳獨秀的政治主張完全錯誤,他的組織也很快散伙,本人也被國民黨抓捕。
1937年抗戰(zhàn)開始,陳獨秀出獄后曾說想去延安,毛澤東也懷念舊誼表示歡迎。不過黨畢竟要講政治原則,中共中央提出了恢復黨籍的兩項條件,即承認當年分裂黨和組織托派的錯誤,并擁護黨的路線。陳獨秀則帶著傲氣回答:“回黨工作,固我所愿;承認錯誤,則礙難從命。”隨后又加上王明、康生等人阻撓,陳獨秀最終還是未能回黨。此后他蟄居四川,在貧病交迫中鉆研文字學,撰述《小學識字教本》,1942年病逝于江津。
背景
■尊重歷史的人講起中國共產黨成立
確不能忘記這位“創(chuàng)造了黨”的人
從1921年7月的中國共產黨“一大”,直至“五大”,陳獨秀都是最高領導人,先后有書記、委員長、總書記的職務之稱。過去有的書中說這是由于黨尚處于幼年的不成熟選擇,此種解釋之荒謬可笑,等于說二十年代的中國革命精英們都是幼稚到賢愚不辨的人。盡管陳獨秀后來有嚴重錯誤,當初卻是黨的第一代同志都敬仰的革命宗師,最高領導之職非他莫屬。
陳獨秀到日本學習,對占統(tǒng)治地位的軍國主義極為反感,接受的是西方傳來的民主思想?;貒笏l(fā)動的新文化運動,恰恰是以民主、科學為大旗,向統(tǒng)治了中國千年的專制、迷信開戰(zhàn),使一代青年從封建倫理的桎梏中解放出來。
五四時期的陳獨秀是中國最先進思想的代表,與中共建黨時的其他領導人大都是師生關系。不過由此也滋長了一種負面結果,那就是造成黨內家長制,陳獨秀以自傲和自我封閉落后于革命潮流,最終陷入歧途未能自拔。這當然也不能完全歸咎于他個人,也是社會歷史的積淀使然。人在社會潮流中,不進則退,黨內歷史人物的命運也昭示了這一點。
1945年在“七大”預備會上,毛澤東客觀地評價了陳獨秀,稱他“做了啟蒙工作,創(chuàng)造了黨”。1953年毛澤東乘軍艦沿長江東下經過安慶時,專門向當?shù)刎撠熑嗽儐柶痍惇毿阍诠枢l(xiāng)的遺屬,并指示要給予生活照顧。尊重歷史的人講起中國共產黨成立,確不能忘記這位“創(chuàng)造了黨”的人!
故事
■毛澤東回憶:
《新青年》改變他的人生取向
在北京時受陳獨秀影響最大
陳獨秀學識淵博,懂日、英、法三種文字,工宋詩,寫隸書,舊學有根底,新學造詣尤深。他和胡適等參考日文、英文的標點,為現(xiàn)代漢語確定了一整套標點符號(古漢語不用標點,斷句極難)。
陳獨秀一生影響最大的活動,是1915年創(chuàng)辦《新青年》雜志。這本每期編輯費和稿費總共不超過200塊大洋的雜志,卻喻示著一個嶄新運動———五四新文化運動的興起。
在創(chuàng)刊號上,第一篇文章是陳獨秀撰寫的《敬告青年》,成了新文化運動的宣言書。大文豪魯迅成為中國現(xiàn)代文學的奠基人,曾得力于陳獨秀和《新青年》,魯迅的第一部白話文小說《狂人日記》便在此刊上登出。
據(jù)毛澤東向斯諾回憶,是《新青年》改變了他的人生取向。毛澤東還認為,在北京時他受陳獨秀的影響最大。
陳獨秀以他在新文化運動中的領袖地位,在當時受到全國進步青年的敬仰。1920年8月,《新青年》從第八卷開始成為中共上海發(fā)起組的機關刊物,翌年休刊。
■黨的第一代稱頌陳獨秀長子
陳獨秀兩子被捕后不屈就義
陳獨秀與家鄉(xiāng)的發(fā)妻高曉嵐共育三子,長子延年,次子喬年,三子松年。高曉嵐長陳獨秀3歲,目不識丁,陳獨秀為辦學想從家中拿錢,夫人堅決不肯,兩人爭吵乃至分居。后來,陳獨秀愛上了“思想新穎”且有文化的妻妹高君曼。
延年、喬年稍長成,被陳獨秀接到上海,卻寄宿在《新青年》發(fā)行廳的地板上,白天在外做工謀生,面黃肌瘦。既是姨又是后媽的高君曼見此情景常落淚,想讓兩個孩子在家里食宿。陳獨秀卻說:“婦人之仁,雖是善意,反生惡果。少年人生,叫他自創(chuàng)前途。”
此后延年、喬年都進入震旦大學讀書,陳獨秀每月只支付每人5元的生活費。兄弟二人在父親的熏陶與嚴格管教下,很早便自立,又去法國勤工儉學,與周恩來等一起組織中共旅法組織?;貒笮值芏硕汲蔀橹醒胛瘑T,陳延年曾任中共廣東區(qū)委書記,陳喬年曾任北方區(qū)委組織部長。在黨的會議上父子三人以“同志”相稱而不論父子情。
黨的第一代普遍稱頌陳延年,他工作極刻苦,顧不上成家,一副工人打扮,吃住都能與人力車夫打成一片。在政治上他有敏銳的洞察力,認為“老頭子”右傾。1927年6月和翌年2月,延年、喬年先后在被捕后不屈就義,為父終生傷感??箲?zhàn)爆發(fā)后,國民黨想拉陳獨秀出來任職,得到的回答是:“蔣介石殺了我那么多同志,還殺了我兩個兒子,我與他不共戴天。現(xiàn)在全國抗戰(zhàn),我不反對他就是了!” (國防大學教授馬祥林 徐焰)
《北京青年報》 2001年4月28日
(責任編輯:吳雄)
發(fā)表評論
網(wǎng)友評論
查看所有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