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fā)布時間:2018-07-23 21:38 | 來源:中國文明網(wǎng) 2014年10月 | 查看:1099次
?
人物故事:
尊老愛幼,是中華民族的傳統(tǒng)美德,贍養(yǎng)父母,更是天經(jīng)地義。然而僅憑一面之緣,就擔負起了長達16年照顧一名失憶老人的責任,又有多少人能做到?季一山,一名普通的油漆工做到了。連日來,我們奔走于上海與海門之間,還原季一山與施桂生16年不是父子勝似父子的親情。
8月17日傍晚6點,在上海普陀區(qū)祁連山路邊一棟出租屋的3樓,我們找到了季一山臨時的“家”。這是一個名符其實的“蝸居”——不足10平米,還被木板隔成了兩間臥室,每間臥室只能勉強塞下一張單人床;進入臥室的過道就是廚房,家里只有一把椅子,一只木箱既是收納箱,也是吃飯時的凳子。惟一像樣的電器是一臺舊冰箱,這臺冰箱是今年4月季一山在為一戶人家裝修時,業(yè)主送的。
一面之緣,接到一個救命電話
16年,時間并不算短,那些在一起相處的點點滴滴,因為時間太久難以順延著串起。16年間,有的記憶忽遠忽近。摩挲著老人用過的一臺平板電腦,那是施桂生留給眼前這位漢子惟一的物件。當然,留下的還有那許許多多平實的故事,等待我們?nèi)ヱ雎牶屯诰颉?/p>
季一山,建湖人,當過兵,退伍后做過碼頭裝卸工,1996年來到上海打工。1998年,一個業(yè)主請客時,在飯桌上認識了那時50多歲的施桂生,兩人交換了電話號碼,但他并不知道對方姓名,也不知道他來自哪里。那年9月份的一天,季一山正在工地上干活,突然接到電話,原來那是施桂生頭暈迷路,請季一山救他。季一山二話沒說,將他接回工地,與自己同吃同住。
季一山曾多次詢問施桂生叫什么、來自哪里,然而他說,以前的事實在想不起來了,不知道自己是誰,也不知道來自哪里。季一山面對這位失憶者,不忍心扔下不管,無論走到哪都帶著。一眨眼16年過去了,季一山從29歲的小伙成了45歲的中年人,而施桂生也年近七旬了。
每天往返4小時,只為給老人做頓飯
在上海生活實在不易,季一山省吃儉用,舍不得租房,在哪干活,就住在哪里。但那些地方塵土飛揚,施桂生對灰塵特別敏感,有時甚至表現(xiàn)出恐懼。工地不能住了,季一山只能花錢租房。為給老人解悶,他還從二手貨市場上淘了臺電視機。這些年里,他先后搬了4次家,兩年前,搬進了現(xiàn)在的住所,每月房租1000元。
居住地與工地相距很遠,乘坐地鐵后還要轉(zhuǎn)乘公交車,單程需2個多小時,路費7元。他本可以住在工地上,既省錢又省力,但老人不會做菜。為了給老人做頓飯,無論多忙、多晚,季一山每天堅持回家?;氐郊液螅牡谝患戮褪浅床?,每次都會多炒一份,留給老人當?shù)诙斓奈绮汀<疽簧嚼霞疫€有農(nóng)田,農(nóng)忙時要回老家?guī)兔?,每次回家前,他都要給老人做上幾天的菜。其實季一山患有腰椎間盤突出癥,動過兩次手術(shù),一到刮風下雨時便腰酸難忍,今年他回老家準備做第三次手術(shù),但醫(yī)生不敢給他動刀。
這幾年,裝潢工工錢漲了不少,季一山的生活比以前有所改善。但前幾年他與老人的日子十分拮據(jù)。2009年是季一山最困難的時候,那時工價比較低,時常沒活干,還遭遇了多次包工頭“人間蒸發(fā)”,少則5000元,多則上萬元的工錢無處討要。春節(jié)前,身無分文的他350元賤賣了自己惟一的交通工具——一輛舊電瓶車,150元留給自己買票回家,200元交給了老人,作為他在春節(jié)期間的生活費。
16年,人們只知道他帶著“戰(zhàn)友的父親”
回想當年接回失憶老人時的感受,季一山淡淡地說:“沒多想,就是家里添雙筷子,多個碗而已?!痹捠沁@么說,熟悉他的老鄉(xiāng)都很納悶,“你的日子那么難過,還背個大包袱干啥?”他的老婆偶爾也會來上海住上幾天,多次問他,這個陌生人為什么總是住在他家?季一山總是解釋說,老人是他戰(zhàn)友的父親,在上海做生意,沒地方住才住到這里。這個謊言,他說了16年。暫住地的鄰居們,也都知道季一山在贍養(yǎng)“戰(zhàn)友的父親”。
因為不知道老人的名字,開始時季一山稱他為大哥,之后稱他為大叔。雖然沒有以父子相稱,但在他們心中早已成為父子。
這幾年,隨著年齡的增長,老人血壓有些高,不通醫(yī)術(shù)的季一山憑著自己的理解和一片真心買來了降壓項圈、降壓手表。去年年初,老人得了帕金森綜合癥,手時常發(fā)抖。季一山給他換了部手機,買了臺平板電腦,讓兒子教會了他打游戲。他說這樣可以增強鍛煉,對治療有好處。老人從報紙上看到一種藥可以治療帕金森綜合癥,季一山花了3000多元買來了兩大盒。
當問起為什么盡心盡力守著一個非親非故的老人時,季一山這樣解釋,他的父親今年已80多歲,他的大哥比他年長20歲,從他兒時起,父親與大哥經(jīng)常叮囑他,要善待老人,做任何事都要對得起自己的良心。1992年冬天,他從部隊回家探親時,遇到一對落水母女,當時寒風刺骨、河水結(jié)冰,季一山撲進河里,將母女二人救上了岸。
與老人10多年的相依為命,對于季一山來說,老人也給他在異地他鄉(xiāng)找到了家的感覺。老人時常幫著打掃房間,打理“全家人”的生活。季一山把掙來的錢全都交給了老人保管,而老人十分節(jié)省,基本不花錢,需要買東西時,也會跟他商量。
老人不太愛說話,每天的晚飯時間是兩人一天中僅有的交流時間,季一山總是給老人講笑話,逗老人說話。一次他問老人,如果有一天自己突然走了,再也不回來了,你該怎么辦。老人說,他到馬路上去找警察,讓他們幫他去找,“如果警察問我季一山是誰,我就說是我的兒子?!奔疽簧铰牭竭@句話,眼淚奪眶而出。
撞車后恢復記憶,失聯(lián)老人找到回家路
2012年11月,季一山回老家收水稻,突然接到老人電話,說自己被一輛車撞了,頭上縫了好幾針。季一山第二天就趕回了上海,看到頭上纏著繃帶的老人,他心疼地流下了眼淚。
只在電視劇中才看到的情節(jié)居然發(fā)生了!老人被車撞后,記憶慢慢地恢復。去年他在馬路上看到一輛大巴車,上面寫有“海門”兩字,他突然想起,自己的老家在海門,妹夫在海門市供電公司工作。他通過114查到了海門供電公司的電話轉(zhuǎn)而聯(lián)系上了妹夫施振峰。
今年7月19日下午5點多鐘,失聯(lián)16年的內(nèi)兄居然打來電話,施振峰又是意外又是驚喜。他告訴我們,老人28年前就在上海做生意,16年前突然沒了音訊,大家找了很多地方都沒找到,幾乎放棄了希望。接到電話的第二天中午,施振峰與老人的女兒施偉一起趕到上海,把他接回了家。
“老人回家那天,他家里人打我電話,想與我見個面。我說下班時間太晚,讓他們先把老人接回去,其實我是怕見到老人離開,自己受不了。”季一山說:“16年了,每天回家看到他好好的,心里就踏實。他聯(lián)系上了家里人,我替他高興,可也的確舍不得他走。”老人離開上海那天晚上,季一山一宿沒睡,他說心里空落落的,怎么也睡不著。
施桂生回家已經(jīng)整整一個月了,他與季一山時常電話聯(lián)系,有時倆人邊聊邊哭。8月3日,季一山從鹽城回上海的路上,特意來到海門,看望了老人。施偉告訴我們,是季一山救了父親,他們?nèi)胰硕几兄x他,她希望跟季一山以兄妹相稱,還要去上海、鹽城看望他和他的家人。
季一山說,他照顧老人本就不求回報,16年來,老人跟著自己吃了不少苦,如今他回家了,惟一的心愿是老人能過上好日子。
【進入網(wǎng)友互動】
來源:江蘇文明辦
發(fā)表評論
網(wǎng)友評論
查看所有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