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fā)布時間:2018-07-08 09:48 | 來源:中國文明網(wǎng) 2015年11月 | 查看:1983次
?
人物故事:
王維,男,1976年9月出生,盤錦博愛殘疾兒童康復訓練中心校長。他創(chuàng)辦了盤錦第一家以腦癱兒童為主的康復中心,挑起了全市腦癱兒童康復的重任。4年來,他賠進了30多萬元,低費、免費康復了150多個殘疾兒童,用無私的博愛為這些殘疾孩子撐起了一片藍天。
心懷博愛,為殘疾兒童創(chuàng)建康復中心
2004年,王維的兒子剛出生就被診斷為腦癱,為了照顧孩子,他與妻子先后辭職,一邊堅持在醫(yī)院給孩子治療,一邊購買書籍、查閱資料,尋找更多更好的康復方法,六年后,兒子終于站起來,蹣跚地走路了。
王維了解到在盤錦還有許多和他同樣經(jīng)歷的家庭,特別能理解腦癱兒童家長的感受和背后付出的艱辛,而盤錦卻沒有一所像樣的康復中心。2011年8月,他不顧家人和朋友的反對,籌借了五萬元,創(chuàng)辦了盤錦第一家以腦癱兒童為主的康復中心。
他每天給殘疾孩子上課需要付出常人難以想象的功夫,比如教會語言有障礙的孩子說話,每學會一個發(fā)音,都需要教上萬遍,還要配合肌肉、穴位按摩,唇操、齒操、舌操,氣流練習、目光對視等一系列的輔助訓練。因患兒情況不同,他總是不斷學習,針對每個孩子的實際情況進行按摩治療。為鍛煉他們的手眼協(xié)調(diào)力、平衡力、感知力等能力,每天都要帶著孩子們做感統(tǒng)游戲和器材的康復訓練。
一個叫柏生的腦癱孩子,來的時候不會發(fā)音,十個月后,他喊出了——“老師” 兩個字。全屋的人都泣不成聲。在孩子的心中,老師和媽媽爸爸一樣是親人,喊出老師成了孩子的渴望。
一個叫丁丁的三歲自閉癥男孩,剛來康復中心的時候,不會說話,從早到晚瘋跑個不停,陪他康復的奶奶每天總是偷偷的流淚,在老師的精心調(diào)教下,兩個月后開始張口叫爸爸媽媽,半年之后開始和大家游戲交流,奶奶激動地說:我的孫子有希望了!
為讓殘疾孩子們走出心理的陰影,被社會認可,王維常帶孩子及其家長走進社會、融入大自然,到戶外、商區(qū)、公園等地觀賞,讓大家愉悅的同時,感受到社會的溫暖。為了讓更多的人了解殘疾兒童,關(guān)注殘疾人家庭,王維免費舉辦了全市腦癱兒童家長培訓班,通過深入街道、逐戶走訪、發(fā)放傳單等形式宣傳殘疾兒童康復知識,鼓勵家長們不拋棄不放棄,用愛來對待自己的孩子。
四年間,康復中心一共康復了150多個孩子,孩子們從無聲到說話,從攙扶到行走,一個個待康復的孩子和正常孩子一樣走進幼兒園、學校,耐心和愛心創(chuàng)造了一次又一次的奇跡。
踐行公益,創(chuàng)建公益團隊傳遞人間大愛
王維一有機會就帶著兒子玉博參加社會公益活動,到福利院包餃子,為重癥病人捐款,在孩子幼小的心中播下愛的種子,每次兒子玉博外出都會主動扶殘疾人過馬路,在公交車上給老人禮讓座位。
2012年,他組建了助殘公益群,和志愿者們走訪貧困殘疾人家庭,解決大家的實際困難。
2014年5月,一則《盤錦24歲腦癱小伙被拴窗戶八年》的網(wǎng)上報道牽動他的心,他帶領(lǐng)志愿者先后11次到沙嶺鎮(zhèn)孟家村看望王閆,為他募捐到大批米面油、衣物等物品。可是誰又知道,為了節(jié)省車費,他常常領(lǐng)著兒子玉博坐公交車上門去取衣物,烈日炎炎之下,他一手拉著腦癱的兒子,一手提著重重的衣服包。而父親家僅與王閆家隔一個村,可他都沒時間回,父親因病離世,沒能回家陪父親度過生命的最后一程成了他最大的傷痛。
2014年8月,他得知鞍山的朱健赫得了白血病,并且是單親家庭,急需醫(yī)藥費時,便馬上來到鞍山捐出了300元錢;國慶節(jié)期間他到北京參加甄岳來教授的講座,碰巧朱健赫在北京治病,他再一次來到醫(yī)院,為朱健赫捐贈了200元,為了節(jié)省開支,兩個晚上他干脆休息在車站的長椅上。
2015年4月雙臺子區(qū)勝利街道22歲腦癱青年(下肢障礙)楊欣民家因電路老化失火燒毀家中的一切,12年前父親離家出走,母子二人靠低保生活,這無疑是雪上加霜。王老師知道情況后,在兩天的時間里為他們募捐了冰箱、排油煙機、爐灶、沙發(fā)、桌椅、衣物等生活用品,并把楊欣民聘為康復中心的教師,解決了他的就業(yè)問題。
每次社會愛心單位來康復中心捐贈物品和錢物,他首先想到康復中心和社會上的貧困殘疾兒童,從節(jié)日的紅包到孩子們的衣物、被褥,再到水杯、毛巾,他總是說:“康復中心能維持運營就行,孩子們多么渴望社會的關(guān)愛啊!”他把這些殘疾孩子當成自己摯愛的親人。
愛的回流,社會關(guān)注他的大愛事業(yè)
王維原本創(chuàng)辦康復中心的初衷有兩個,一是可以讓孩子們在盤錦本地得到康復訓練,另一個則是可以得到一些盈利,以維持兒子的康復費用。但是4年來,康復訓練中心不僅沒賺到一分錢,反而賠進去了30多萬元,這是因為面對眾多因病致貧的家庭,他們把每月1000元的學費一降再降,有些甚至免費康復。提起這事,他們夫婦打趣地說:“沒什么關(guān)系,我們本來就是志愿者嘛!”在他們心中,房子、車子并不重要,重要的是這些殘疾兒童能夠及時得到康復。
博愛的愛心事跡引起了新聞媒體的關(guān)注,新華社、鳳凰網(wǎng)、東方網(wǎng)、中殘聯(lián)網(wǎng)站等100多家媒體對康復中心進行了報道。盤錦市殘聯(lián)、慈善總會、婦聯(lián)先后來到康復中心看望參加康復的殘疾兒童。盤錦助殘志愿者協(xié)會、網(wǎng)絡(luò)文明志愿者聯(lián)盟、天使志愿者聯(lián)盟、眾眾志愿者聯(lián)盟、麗梅愛心團隊、獅子會、布衣班、螞蟻公社等多家愛心公益團隊被他的感人事跡所感召來到康復中心,為小朋友送來玩具和學習用品。
他的同學們被他的精神所感染,成立了“高三六同學會”,群策群力幫助王維度過了一次次難關(guān),大家深情的說:“王維,放手干吧,高三六是你的堅實后盾!”
2015年5月,博愛殘疾兒童康復訓練中心搬到建設(shè)街道育紅路166號一個1000多平方米、舒適安靜的小院中,王維用幾年來社會愛心人士捐助的用來裝修的兩多萬錢買來一輛小面包車,免費接送行走不便的殘疾青少年兒童,按年齡分班教學,為困難家庭的殘疾青少年兒童免除了康復、教育等一切費用。
他立下宏愿,大干二十年,推動盤錦的殘疾人康復、教育、托養(yǎng)和就業(yè),讓盤錦的殘疾人都過上幸福的生活。
來源:遼寧文明辦
發(fā)表評論
網(wǎng)友評論
查看所有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