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fā)布時間:2018-06-28 22:15 | 來源:中國文明網(wǎng) 2017年11月 | 查看:968次
?
人物故事:
一對平凡的夫妻,以收廢品為生,卻含辛茹苦地將身患重病的養(yǎng)女拉扯大,并不斷積攢著為她治病的錢,這種大愛的光芒,在真情的世界里灼灼發(fā)光。都說孩子的病,對父母來說是一種精神折磨,而就是在這樣的折磨中,這對來自東安井頭圩鎮(zhèn)大福村五組的李貽軍、唐蘭秀夫妻已經(jīng)熬過了11個年頭。
孩子喜從天降 但卻身患重病
3月18日是婧婧的生日,也是李貽軍在火車上撿到女兒的日子。
49歲的李貽軍、50歲的唐蘭秀是東安縣井頭圩鎮(zhèn)大福村人, 13年前,他們輾轉(zhuǎn)來到冷水灘區(qū)做收購廢品的生意。
2006年3月18日,李貽軍到廣西桂林市辦完事后,登上返程火車。列車經(jīng)過廣西興安縣南塘車站時, 6號車廂突然傳來一陣騷動。
原來1小時前,有乘客請一位老人幫著抱一名出生不久的女嬰,結(jié)果一去不復返了。李貽軍看見女嬰襁褓里夾著的一張紙條,上面寫道:希望好心人收養(yǎng)這個孩子。李貽軍不自覺地把棄嬰抱過來。回想起2004年,他的獨生兒子不幸溺亡,讓李貽軍痛不欲生。李貽軍覺得手中的女嬰仿佛是上天的“禮物”。
“我一門心思想把孩子當作親生的養(yǎng)。”李貽軍回憶說,自己把孩子抱回家后,妻子唐蘭秀也很驚喜。隨后,李貽軍夫婦到民政部門辦理了收養(yǎng)手續(xù),給孩子取名婧婧,出生日期填上:2006年3月18日。李貽軍說,因為女兒的到來,他們家又完整了!
孩子的到來給這個曾經(jīng)受過創(chuàng)傷的家庭注入了新的活力,然而,他們的快樂僅僅維持了短短3天時間。細心的李貽軍發(fā)現(xiàn),小孩不愛吃東西,精神也非常疲倦。于是,李貽軍、唐蘭秀帶著女兒多次到永州和長沙等地的醫(yī)院就診,婧婧被確診患重度地中海貧血病。
地中海貧血是一種罕見的遺傳性溶血性貧血疾病,又稱海洋性貧血,需要長期輸血、吃藥維持,要醫(yī)治最好做骨髓移植手術,光手術費就要60多萬元,還要找到合適的配型者,成功率高的是婧婧的直系親屬。而長期貧血會導致病者出現(xiàn)心臟衰竭、肝硬化、肝功能退化,最終陷入衰竭而死。
不離不棄 為了那份責任與愛心
看到檢查結(jié)果,李貽軍、唐蘭秀的親朋好友都勸他們趁早把孩子送人,或交給民政部門。他們也可抓緊時間再生一個。李貽軍、唐蘭秀看著熟睡中的女兒,怎么也不忍心把孩子送出去。最終,夫妻倆決定不再生育,再苦再難,也要為女兒治好病。
“當時醫(yī)院的教授說小孩的病很嚴重,也不好帶,要做好思想準備。此外,要想把病治好就要做骨髓移植?!崩钯O軍黯然說著當年的情形,“可她是個生命?。〖热晃?guī)Я怂?,我們的生命就緊緊地連在了一起,我要用盡全力去搶救她?!崩钯O軍這個七尺男兒不禁哽咽道。出于心底那份責任與擔當,李貽軍不忍拋棄女兒,他過不了自己良心這關,他知道,一旦自己放棄了,這個小生命就可能就此消殞。
然而,為女兒治病的路漫長而艱辛。第一年,夫妻倆四處奔波,為女兒求醫(yī)問藥,便花費了17萬元。在那個年頭,這無疑是比不小的數(shù)目,然而李貽軍夫婦沒有退縮,他們只想著,只要能治好女兒的病,花多大的代價也在所不惜?!澳菚r的我們家境還算可以,有5、60萬積蓄,我們帶著女兒四處求醫(yī),花銷都是刷唯一的一張銀行卡,也從沒具體算過花多少錢了,只想著病怎樣能治好?!边@對來自農(nóng)村的樸實夫婦就這樣擔當著他們認為自己應該承擔起的責任。
然而,這個病除了骨髓移植目前沒有更好辦法,骨髓移植最大的希望便是找到婧婧的親生父母。為了給女兒治病,11年來,李貽軍多方尋找女兒的親生父母,但杳無音信。因為婧婧是在桂林火車站撿到的,李貽軍便借來面包車在廣西沿途所有的大小火車站貼小廣告,累了困了便隨便找個地方休息。除了出門看病,一年還要出去個好幾次尋親,他把希望寄托在小婧婧真正的親人身上,希望能夠得到他們高匹配的骨髓。“婧婧現(xiàn)在是我的女兒,我不想要他們承擔什么責任,我只想他們能幫幫我女兒?!比欢?,李貽軍一次次的等待還是杳無音信。
婧婧每15天都要到醫(yī)院輸血,醫(yī)藥費每月三四千元。夫妻倆的廢品生意,也因為經(jīng)常陪女兒跑醫(yī)院,尋找女兒的親人,而無心打理,一落千丈。原本還算殷實的家,積蓄花光,債臺高筑。
婧婧還因為免疫力低下,經(jīng)常生病住院。李貽軍的妻子唐蘭秀說,輸血也只是權且之計,小靜一般輸完血20天后經(jīng)常發(fā)高燒。2008年的一個半夜,兩歲的小靜在睡夢中突然發(fā)起了高燒。夫妻倆抱著小靜騎摩托車急忙來到了冷水灘三醫(yī)院就醫(yī)。打針、吃藥折騰了大半宿后,已是凌晨一點半了。夫妻二人來到醫(yī)院的停車場,準備騎摩托車回家。令人氣憤的是,摩托車早已不見蹤影,只剩下被人撬開的車鎖。
“當時摩托車花了4000多買的,才用了一年,此后家里再也沒買過摩托車了?!闭劦绞ゼ依镂ㄒ恢靛X的東西,唐秀蘭雙眼通紅,幾度哽咽。摩托車是丈夫外出回收廢品的交通工具,之后他出去只能到目的地再叫摩托車或者三輪車將全家為之謀生的廢品運回來。
就這樣,白天,李貽軍出去收廢金屬,唐蘭秀在小靜學校附近的小店做點手工活,一邊掙錢補貼家用,一邊陪護女兒,夫妻倆就這樣一直用他們最大的努力,來延續(xù)著孩子的生命。
為愛堅守 傾其所有也在所不惜
李貽軍的家住在冷水灘區(qū)零陵西路原金屬回收公司附近,那是一間破舊的廢品回收門面,里面堆滿了廢舊金屬雜物,整個屋子中間能容納的僅有一張可以靠躺的椅子。這間簡陋的門面中,一樓作為李貽軍夫妻謀生的金屬廢品收集場所,二樓的閣樓便是他們一家三口的臥室。穿過堆滿廢舊金屬雜物的屋子,里面便是他們的廚房。在臨近中午的大白天中,屋內(nèi)居然密不透光,黑漆漆一片。沿著狹窄、陰暗的樓梯上到閣樓,空氣中彌漫著一股潮濕的味道。閣樓不足10平米,一臺破舊的電視機、一張雙人床、一張小桌子橫陳其間。李貽軍的妻子告訴筆者,這還是他們十幾年前剛來城里時租下的門面,現(xiàn)在一年租金在5000左右,既可以做門面和倉庫,還可以居住,這一租就是十幾年。本來2006年是準備買新房的了,后來因為女兒的到來就再沒考慮過這件事。
婧婧現(xiàn)在每15天需要去醫(yī)院輸血一次,再加上藥物控制等常規(guī)治療每個月花銷在4000多左右。而夫妻倆現(xiàn)在的主要生活來源也十分拮據(jù),李貽軍現(xiàn)在的廢品生意不好做了,平常還會出去打點零工,大概180元一天,妻子則在女兒小學附近的織衣廠做零工,每個月收入1200-1500元。
現(xiàn)在,婧婧是冷水灘區(qū)一所小學6年級學生。她的班主任老師陳小青說,婧婧經(jīng)常住院,但學習非常用功,主動找老師和同學補習落下的功課,成績在全班居中上。
婧婧特別懂事,她知道家境不好,自己治病要花很多錢。因此,她生病時總是硬扛著,不讓父母看出來。平常也從不要求父母給自己買新衣服或玩具,總說自己生病要花很多錢的,爸媽太辛苦了不要亂花錢。
來源:湖南文明辦
發(fā)表評論
網(wǎng)友評論
查看所有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