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fā)布時間:2018-06-27 22:32 | 來源:中國文明網 2016-12-27 | 查看:1232次
人物故事:
朱迎波,男,漢族,1975年11月出生,河南孟津人,中共黨員,本科學歷,1992年12月由陜西富平入伍,2014年12月轉業(yè)至陜西省委辦公廳總值班室工作任職調研員。朱迎波同志4次榮立三等功;2009年4月被評為陜西省第20屆十大杰出青年提名獎,并被授予陜西省青年突擊手標兵榮譽稱號;2010年12月被評為陜西省慈善十大愛心志愿者提名獎;2013年3月被二炮評為十大學雷鋒標兵個人;2013年6月被西安市文明辦評為西安第二屆十大道德模范助人為樂模范;2015年3月被臨潼區(qū)婦聯(lián)評為婦女兒童工作“十大愛心使者”,2015年6月被評為“陜西好人”,2015年12月被評為“陜西好青年”、“三秦最美家庭”等榮譽稱號。
朱迎波同志積極關心支持社會公益事業(yè),在自己家庭經濟條件并不寬裕的情況下,連續(xù)二十三年自發(fā)參與“希望工程”捐資助學活動,個人累計捐資44.2萬元幫助287名失學兒童重返校園。2006年3月組織成立了具有軍營特色的“希望軍團”愛心小組,通過校園網絡開展學雷鋒活動。2009年4月-2014年2月成功為臨潼區(qū)殘疾女孩武歡三次做腿部矯正手術,手術費用13.4萬余元。2009-2014年利用暑假自費4次去北川、云南和漢中看望所資助的17名災區(qū)兒童。今年6月他所資助的第22名大學生楊蘭順利畢業(yè)。
一、資助他人是幸福的
入伍前,朱迎波全家四人僅靠父親一人一百多元的微薄工資生活,自己和姐姐要上學,母親長年體弱多病,先后到北京、河北、西安等地多家醫(yī)院開刀住院,家庭困難很多,壓力很大。但從三軍儀仗隊當兵出身的父親始終笑對生活的壓力,在經濟條件并不寬松的情況下,還經常熱心幫助左鄰右舍。良好的家庭教育使朱迎波也擁有了一顆關愛他人的同情心。上高中時,他就把“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燭成灰淚始干”這一詩句刻進了心靈的扉頁上,勉勵自己將來多做一些對社會有益的事。
1994年7月,身為戰(zhàn)士的朱迎波每月只有42元津貼。得知駐地云南省楚雄彝族自治州團委組織開展“希望工程”捐助活動的消息,他立即請假來到活動地點,把一點一點積累的300元津貼全部捐獻出來,定向資助云南省大姚縣的貧困學生張聰。從此,他的心就和“希望工程”緊緊地連在了一起。當戰(zhàn)士期間,他就資助了3名貧困學生。
朱迎波做好事從不圖回報,不計得失,只是把幫助別人當成是一種人生的快樂。只要聽說學生有困難,不管認不認識,他都會盡自己的力量去幫助。1997年的一天,已升任連隊指導員的他從電視上得知:云南麗江大學生姚桂芳下肢不幸受傷癱瘓住院急需手術費,需要社會各界的幫助。朱迎波立即記下了電視上公布的捐款聯(lián)系電話。那時,正好自己的母親也在北京因骨質增生急需住院開刀。在親情與愛心的急劇碰撞中,他把身上僅有的300元錢先寄給了姚桂芳,然后向戰(zhàn)友借錢寄給了家里。這件事他一直沒向外界提起,匯款時也只是在寄給姚桂芳的匯款單匯款人姓名一欄中寫著“我本善良”。但昆明電視臺記者還是通過多方打聽找到朱迎波,大家才知道指導員是第一個捐款者。
1998年2月,朱迎波在中國人民解放軍長沙政治學院學習時,得知外來務工女孩呂琳母親病故,家中困難重重,姐弟兩人失學,只好外出打工謀生,他毫不猶豫的捐資3000元幫助呂琳回湖北五峰一起與弟弟復了學。后來, 呂琳的弟弟在來信中寫道:“敬愛的朱叔叔:是您給了我在上學的機會,在這里高興地告訴您,我的成績由全班的第38名躍到了第5名,特意給您寄來一包核桃,請您收下!”。類似這樣的信,朱迎波每年都要收到十幾封。也正是一封封裹著童真與感激的來信,使朱迎波一次次感受到了善待他人的幸福,再一次次把愛心的雨露灑向那些最需要滋潤的祖國花朵。
2002年 1 月,朱迎波從云南調入西安原第二炮兵工程大學工作(現(xiàn)火箭軍工程大學)。在家人的理解和支持下,雖遠隔千山萬水,他依然定期寄款給原先定點資助的貧困學生,并盡自己最大的能力擴展著資助對象。2002年6月21日,朱迎波從《華商報》上得知陜西鎮(zhèn)安縣發(fā)生水災,幾十名兒童失學,立即到《華商報》捐款600元指定資助了2名兒童。在第二天的婚禮上,他把這一消息悄悄告知了新婚妻子,妻子高興說:“你的這份慈善之心就是獻給我最好的結婚禮物!”。在2008年的雨雪冰凍災害和汶川地震災害發(fā)生后,朱迎波捐款17000元資助了5名災區(qū)學生。
二、“希望軍團”托起明天的太陽
2004年,朱迎波當上56隊隊長后發(fā)現(xiàn),不少學員的家庭實際困難很多,因思想壓力大,學習成績直線下滑。這一現(xiàn)象使朱迎波深深感到,單靠個人解決所有學生的困難極不現(xiàn)實。他和教導員張怡漢協(xié)商后,在全隊開展了“愛心使者”活動。他每月都帶頭捐款三百元。在他的帶動下,全隊人員三年中共為本隊33名貧困學生捐助伙食費6萬余元。
為使更多的人參與到“愛心使者”活動中來,使更多的人得到“愛心使者”的幫助,朱迎波依托第二炮兵工程大學“唐風古韻”軍網論壇發(fā)起了以“托起明天的太陽”為主題進行的愛心募捐活動,并于2006年3月成立了網上“希望軍團”。這項通過現(xiàn)代網絡開展起來的“學雷鋒捐資助學活動”,一開始就得到了學院領導的贊譽和支持。九年來,共籌愛心款物達68萬余元。資助對象包括:云南香格里拉縣民族中學2名藏族學生、安康市石泉縣童關村五保戶及失學兒童、漢中略陽縣白雀寺鎮(zhèn)中壩小學、西安市臨潼區(qū)北田小學、皂張小學、洞北小學,藍田縣中銀小學、唐溝小學、張家坪小學、學院勵劍小學等9所“希望小學”的287名貧困兒童,汶川地震災區(qū)17名和陜西回歸研究會兒童村88名兒童。
在積極為貧困兒童排憂解難的同時,朱迎波還帶領“希望軍團”的義工們走村入戶,為貧困學生家長宣講黨的教育方針和惠民政策,引導學生家長轉變觀念,克服眼前困難保證子女上學。同時,邀請受資助的小學生在老師帶領下到第二炮兵工程大學參觀,通過“軍事日”活動使家庭貧困的學生鼓足知識改變命運的信心,樹立知識報國的理想。9年來,共為3070名群眾作了25次政策宣講,組織158名學生來到工程大學過了“軍事日”?!跋M妶F”的事跡先后7次在中央電視臺《軍事報道》播出,《解放軍報》、新華網、慈善網、陜西電視臺和臨潼電視臺等媒體也進行了采訪報道。
三、“希望軍轉團”延續(xù)愛心
2014年12月,朱迎波服從組織分配,被安置在省委辦公廳工作,在軍轉群里和幾個轉友聊天時一商量,在部隊咱們學習雷鋒,到了地方更要弘揚正能量學習當代“活雷鋒”郭明義,于是路麗華、柴明、趙昕、陳強、田疆、葛蓓、賀鵬、錢林等等的轉友紛紛報名參與,并提出了以“希望軍轉團”為名的愛心志愿者小組,這樣“希望軍轉團”就誕生了……
“希望軍轉團”是依托西安地區(qū)軍隊轉業(yè)干部(或退伍復員軍人)發(fā)起的網絡愛心志愿者團體,以“希望軍轉團---讓愛的火炬?zhèn)鬟f光明和力量”為宗旨,主要資助對象以西安臨潼區(qū)和藍田縣6所希望小學的54名貧困學生、陜西回歸研究所兒童村的88名學生、漢中略陽縣白雀寺鎮(zhèn)中壩子5名小學生和中心敬老院的286名孤寡老人、寶雞隴州孤兒院的40名孤兒、云南迪慶州香格里拉縣民族中學2名藏族學生和四川北川擂鼓鎮(zhèn)羌族重組家庭5名貧困生。自“希望軍轉團”成立以來,累計資助金額已達21.26萬元。
“送人玫瑰,手留余香”,傳承愛心,播撒希望, “希望軍轉團”的愛心志愿者們用“真情行動”傳播著“愛”,用“點滴感動”體會著“愛”,雖然他們能力有限,但是大愛無疆。他們的愛心會給予孩子們堅強生活的信心,給予孩子們社會大家庭的溫暖,給予孩子們感受光明的雙眼!
來源:陜西文明辦
發(fā)表評論
網友評論
查看所有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