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fā)布時間:2018-06-27 21:10 | 來源:中國文明網(wǎng) 2016-12-27 | 查看:1072次
人物故事:
“一墻之隔”的“一家人”
7月的上海熱浪滾滾,記者在長興坊一棟居民樓的底樓見到了剛為邱家母女買菜歸來的張玉生。他一進屋,躺在床上的邱家小妹就哭著問他:“‘舅舅’我的腿不會站不起來了吧,我不能殘廢啊,人家都說長得好看的小姑娘,殘廢了就可惜了?!睆堄裆逯f:“沒事的,明天帶你去看醫(yī)生,看好就好了?!?/span>
陪同前往的居委干部小甘告訴記者,邱家小妹因小時候受到驚嚇而致精神重殘,病情時好時壞,平日里都是靠張玉生這么哄著。自從她哥哥邱光生因突發(fā)腦溢血去世后,這一哄已經(jīng)哄了廿多年……
兒時玩伴離世 他接棒照顧母女
1986年的秋天,隨著上海城市建設步伐的加快,原先隸屬打浦橋斜徐路斜三居委會的老街坊們,大都在同一時期,被拆遷安置到康健街道長興坊小區(qū)散住。邱家住79號,張家則住在68號。不僅相隔不遠,遇到節(jié)假日,兩人還時常在一起喝酒聊天。
可是平靜的日子沒過上幾年,1992年夏秋季節(jié)的一天,邱光生突然昏迷不醒,醫(yī)院診斷為腦溢血,經(jīng)搶救無效離開了人世。
當時,熟知情況的街坊都說,這真是屋漏又逢連天雨啊。因為在這之前,小邱的爸爸“老廣東”也已經(jīng)因病去世。所以邱光生走后,家里只剩下一個退休在家體弱無助的媽媽,和那個患有精神疾病的小妹。要說經(jīng)濟狀況,邱家這個拆遷過來的窮家庭,住的竟還是未經(jīng)裝修的毛坯房。
“我跟小邱從小一起長大,在棚戶區(qū)的時候就穿著開襠褲在一起玩,在我兒子小的時候他還幫忙照顧過?!睆奈聪氲絻簳r的玩伴竟然年紀輕輕就因病辭世,面對這個要錢沒錢、要人沒人的困難家庭,心地善良的張玉生實在看不下去。于是,他隔三岔五地上門,不時地伸出手幫一把。隨著時間的慢慢流逝,張玉生伸手相助的內(nèi)容越來越寬泛,以至于他慢慢成為了支撐這個困難家庭的重要“靠山”。
假“舅舅”真感情 長年累月送溫暖
邱家小妹邱玉琳,與張玉生年齡也只相差11歲,應該叫張玉生為“哥哥”,但是她卻口口聲聲地喊他“舅舅”。其實這倒是一個精神不健全的病人,通過日常生活的耳聞目睹,對自己所尊敬的人發(fā)自內(nèi)心的一個恰當稱呼。
在邱玉琳的印象中,自己平時生活上吃吃喝喝的要求,都是由“舅舅”解決的;碰到就診、取藥等難以搞定的困難,也大多找“舅舅”來擺平。正因為“舅舅”的權威不可動搖,所以邱玉琳發(fā)病時,任何人的話都可以不聽,而“舅舅”的話卻是必須聽的。
一次,小妹發(fā)病沖出家門要找媽媽,鄰居們沒拉住,趕緊打電話給張玉生。張玉生正在外面吃飯,接到電話就放下碗筷打車往回趕,在小區(qū)門口的車站攔住了小妹。見到“舅舅”,小妹立刻安靜下來,張玉生說:“媽媽在家里,你回去找去?!毙∶寐犃?,乖乖地往家走。
再說張玉生對待小邱的老母親孫銀妹,那更勝過親兒子。去年下半年,區(qū)里適老改造項目落實下來。要說也是個大好事,孫銀妹卻犯了愁——施工一周的日子怎么過啊?張玉生看破老人的心事,胸脯直拍說包在自己身上。他與居委會安排的小區(qū)其他志愿者一道,不僅順利解決了母女倆“吃飯難”的問題,還幫忙收拾屋子,自己掏腰包添置毛巾架、防滑墊等小物件,讓孫銀妹感動不已。
隨著年歲的增加,孫銀妹生病的時候越來越多。俗話說,久病床前無孝子,張玉生卻以行動證明了自己的孝心。不管是請醫(yī)生登門,看病配藥,還是陪同她去醫(yī)院門診、打吊針,忙前忙后,他都絕無怨言。今年2月23日,孫銀妹因心衰住進市八院,直到3月16日病情穩(wěn)定后才出院。整個住院期間,全是張玉生一手照應。以至孫銀妹同病室的病友們異口同聲,都夸這個“兒子”好孝順。后來聽說張玉生和孫銀妹只是鄰里關系,一個個都搖頭表示這“絕不可能”。
面對命運不公 他盡最大的努力
邱家沒有空調(diào),沒有冰箱,在紅色高溫警報頻發(fā)的夏季,母女倆僅靠一臺電扇度夏。年已八旬的孫銀妹,她一方面為自己每月只有三千多元的養(yǎng)老金犯愁,一方面又懷有另外的心思。多年來她持家過日子,在生活方面是省之又省。張玉生說:“你根本想不到,她們前幾年電費都只有幾塊錢,老太既舍不得用電,也舍不得用水,還舍不得用氣?!?/span>
張玉生明白孫銀妹想省下家里的每一分錢,實現(xiàn)自己離世后,女兒能夠在自己家里生活,直至終老的愿望。平日里,雖說“包攬”了邱家的日常起居,但張玉生從不沾手邱家的錢財。每個月,孫銀妹會交給張玉生700元錢,而這就是邱家一個月的飯錢。張玉生精打細算,不僅要滿足母女倆的營養(yǎng)需要,又要照顧到老人家的飲食偏好,時不時地還自掏腰包給邱小妹開點“小灶”。
除此之外,邱家的大事小事,張玉生都會幫孫銀妹籌劃、打點。平日里買米買油等重活,都是由張玉生拿著“解困卡”一趟趟跑糧油商店拎到家。
邱家小妹5年前患上乳腺癌,被切除了一側(cè)乳房,近期癌癥又有轉(zhuǎn)移的跡象。每天,張玉生至少要到邱家兩次,而他現(xiàn)在最擔心的就是復發(fā)帶來的疼痛會引發(fā)小妹的精神疾病?!皠傞_始純粹是道義上的感情投入,時間久了就發(fā)展為生活中的一種慣性,再后來就自然而然地上升為親情”。張玉生口中的“三部曲”讓現(xiàn)在的兩家,雖不是骨肉至親,卻享有“一家人”的情感待遇。張家人自家有事盡量不煩張玉生,反而把邱家的事當成自家的事讓張玉生去認真打點。平時無論邱家需要做什么,哪怕有時發(fā)生沖突,即便暫且丟下自家的事,也要張玉生去幫邱家一把。身為共產(chǎn)黨員的妻子孔秀珍,以及長期一起生活的兒子、兒媳,他們數(shù)年來從無怨言的鼎力支持,讓張玉生幫邱家做事時腰桿筆直,滿心寬慰。
自己身體不好 仍會抗下一輩子的責任
他是柴米油鹽一把抓、事事親勞的“保姆”,也是給予心靈上關懷與依靠的“舅舅”,但他真正的身份僅僅是“鄰居”。從一個生龍活虎的中年人跨入了老年人的行列,張玉生二十多年如一日照顧鄰居母子,用行動詮釋了一個普通人的價值選擇。
5年前的一天,張玉生當眾昏倒,被鄰居送到醫(yī)院檢查,原來他是患上了較為嚴重的冠心病,不得已在體內(nèi)安裝了支架。可他放心不下邱家母女,出院沒多久,就又開始每天上門探望,忙前忙后。問他母女倆這樣一直需要有人照顧,他自己身體不好怎么辦,張玉生說:“只要身體允許,我會照顧她倆一輩子。”
在這個世界上,總有一些人的奉獻會讓你毫不猶豫地給出“偉大”的評價,他們不圖名不圖利,把助人為樂的意義升格為內(nèi)心的踏實與安定,把點滴小事做成眾口傳唱的愛之贊歌。如果社會上能有更多的人挺身而出,伸出善意的援手,既能讓年過花甲的好人張玉生“減負”,亦能讓孫銀妹這樣的特困家庭感受到和諧社會的更多陽光。如果能有這樣的結局,一定會讓所有知道這個故事的人從心底里感到特別的溫暖。
來源:上海文明辦
發(fā)表評論
網(wǎng)友評論
查看所有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