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fā)布時間:2018-06-04 19:51 | 來源:中國文明網 2008-10-01 | 查看:1324次
李德香,女,53歲,漢族,群眾,高中文化,塘沽區(qū)向陽街道吉寧里社區(qū)居民。在她看來,人到中年,上有父母,下有兒女,撫養(yǎng)兒女是義務,孝敬老人是義務更是責任。尊老愛幼是中華民族的傳統(tǒng)美德。
她希望通過她的一言一行感染她的孩子,將這一美德傳下去;她也希望,當她回首這一段人生路時,不會因為對父母有虧欠而悔恨。古人云:“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養(yǎng)而親不在”。在老人活著的時候,多給他們一些呵護與關愛,這比任何物質上的給予更彌足珍貴。
她的婆婆是一個守本分,勤快又能干的老人。雖然有四個兒女,但婆婆最愿意和她這個二兒媳生活在一起。如今她們風風雨雨共同走過了20多個年頭,不經意間,在她和婆婆之間產生了一種不是母女而勝似母女的情感。茶余飯后,她們婆媳二人經常圍坐在桌旁談天說地,不亦樂乎。婆婆牙口不好,因此在飲食上她十分注重軟硬搭配、營養(yǎng)協(xié)調,既滿足丈夫和孩子的需要又符合老人的口味。天熱了,她會惦記著給婆婆添一件涼快舒適的短衫,讓婆婆和女兒睡在涼快的屋子里;天冷了,她會親手為婆婆織一件暖和輕巧的毛衣、為老人燙腳暖和全身。時光如梭,如今婆婆已經86高齡,身體已沒有過去那么硬朗。去年冬天的一天,她的婆婆突發(fā)急性肺炎,由于丈夫工作關系,她獨自一人帶老人去醫(yī)院驗血、驗尿、拍片子,一直忙到凌晨12點多。老人生病期間,家就像一個大食堂,親朋好友你來我往。作為二兒媳,她既要上班,又要調理好老人的膳食、考慮親朋好友的口味,保證每頓飯新鮮美味。而一天下來她自己只能吃兩三口剩飯便又要忙里忙外??旃?jié)奏的生活一直持續(xù)了兩個星期,婆婆慢慢恢復了健康,而她卻因心臟承受不了這樣超負荷的生活壓力病倒了。婆婆一次次地說:“好兒不如好媳婦,遇見你這樣的好媳婦,我這輩子沒白活?!?/p>
看著她每天忙里忙外,鄰居不解的問:“像你這樣整天伺候婆婆,他們能給你多少錢?”聽到這句話她愣了,孝敬老人怎能用錢來衡量,人與人之間的感情怎能這樣冷漠,當時她只說了一句話:“不求回報,只求問心無愧?!?/p>
現(xiàn)在她的婆婆已恢復了健康,一切又恢復了原樣。她還是一如既往地照顧老人:吃水果,給婆婆切到碗里弄碎了吃;為了給老人科學地調理日常飲食,她查閱書籍,了解各種蔬菜水果的營養(yǎng),科學搭配飲食;聽說蜂蜜可以潤滑腸胃、清噪鎮(zhèn)咳、促進睡眠,她堅持讓老人每天早晚喝蜂蜜;聽說安利營養(yǎng)蛋白粉有助于增強免疫力,她堅持讓老人服用;婆婆腿腳不好,她為老人買了按摩棒,每天為老人按摩。
她一直認為,照顧老人,不是兒女的負擔而是兒女的福氣。我們應該慶幸能夠有機會陪在父母身邊照顧他們,在這種信念的感召下,她日復一日,年復一年,把伺候婆婆作為她每天必做的功課。雖然一天下來身體很累,但她累得快樂、累得充分。她,2003年被評為區(qū)級文明市民稱號,2005年被評為“婚育新風進萬家”活動示范戶光榮稱號,2006年被評為區(qū)級文明家庭標兵,2007年被評為天津市文明家庭,向陽街敬老之星,2008年被評為市級和諧家庭。成績的取得是她汗水的凝結,但她仍謙虛的說,我做的還很不夠,我做的只是一個兒女應盡的孝心,今后我還要倍加孝敬老人,讓老人健康、快樂的安享晚年。“不求回報,只求問心無愧”,這句話是她的座右銘,同時她也希望與所有中年人共勉,共同體會敬老所做帶來的幸福。
來源: 天津文明辦
發(fā)表評論
網友評論
查看所有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