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fā)布時間:2018-05-31 12:31 | 來源:中國好人網 2018年5月 | 查看:916次
?
人物故事:
幾間簡陋的小民房,發(fā)黃的墻面,破舊的擺設,沒有空調、沒有風扇,這就是彭水明所在的湖湘文化志愿者協(xié)會的工作環(huán)境。
十三年來,彭水明癡迷于株洲歷史文化的保護和探究,與一群志趣相投的人,組建了“湖湘文化志愿者協(xié)會”,并被推選為首任會長。2004年至今,彭水明和他那志同道合的伙伴們一起,在艱苦的條件下,踏遍株洲各地,挖掘、整理出了不少寶貴的文史資料。“挽救過去、關注現在、展望未來”,他們是這么說的,也是這么做的。他們身體力行,大力呼吁,被稱為“城市文化的守望者”。
緣起:一棵樹改變一生
提起為何投身于文化志愿服務這件事時,彭水明說,“這是一件很偶然的事情?!?2004年11月11日,株洲晚報報道《千年古樟樹,現狀令人憂》,介紹了天元區(qū)古桑洲上,一棵近千年的古樟樹無人照顧,多數枝條沒有樹葉,樹干呈炭質,危在旦夕。彭水明被這篇報道吸引了,頓時,心頭就涌現出了強烈的保護古樹欲望。從此,他以關注這棵樹為切入點,走上了湖湘文化挖掘保護的征程,與株洲歷史文化結下了不解之緣。
彭水明說:“我是馬家河人,小時候跟著母親去過很多次古桑洲,那時候,古桑洲在我眼里是一個世外桃源,每一次去,都覺得是一件很神圣的事情?!?古桑洲的古樸民風,在彭水明眼里滿是詩情畫意。
當他登上古桑洲,去尋找這棵古樟樹時,彭水明驚喜地發(fā)現,孩提時代的古桑洲依舊還在,流淌著唐風宋韻。古寺、古墓、古桑、古樟還在,美灘、美景、美味依舊,居民依然過著女人養(yǎng)蠶、男人打魚的原生態(tài)生活。古島,還是他小時候看到的樣子。而鄰近的空洲、蓼洲已不復存在。他說,這樣的古洲,一定要保護好。很快,他向有關部門遞呈了保護古桑洲原生態(tài)生活方式、地形地貌、水岸關系、人文歷史的報告。
能讓彭水明看到昔日光景的另一個地方,是馬家河鎮(zhèn)。這條僅300多米長的老街,有彭水明最絢爛的童年記憶。他說:“小時候去馬家河鎮(zhèn),就是上街?!蹦菚r候的馬家河鎮(zhèn)對他有如繁華都市,鎮(zhèn)上的供銷社在他眼里是一個百寶園。時光過去幾十年,這條老街的竹木房子還在,供銷社還在,祠堂也還在。為保護好這個歷史文化古鎮(zhèn),他多方奔走,并得到了株洲市文物局的支持。
彭水明說,一個城市,有古街、古鎮(zhèn)、古島,就是不一樣。
行動:一顆心播撒一方文明
人們常說“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彭水明就是一束這樣的火苗,他在本職工作之余,辛勤致力于文化志愿服務活動,用心播撒著文明的種子?!敖浭乐掠谩笔呛嬷驹刚邆鞑ノ拿鞯囊淮笞谥迹负蜕鐣嶋H相結合來研究學問和辦事,不要空談。
十三年來,湖湘文化志愿者協(xié)會致力于挖掘、整理先人在株洲創(chuàng)造、遺留下來的歷史文明,忠實地記錄、體現現代文明。彭水明深有感觸地說,一個城市的地名,往往承載著不朽的歷史和文化。但在一輪又一輪的城市改擴建過程中,有些老地名逐漸消失或被人們遺忘了。為此,從2007年開始,彭水明就帶領他的湖湘文化志愿者們走遍天元區(qū)30個社區(qū)、村委會,并赴長株潭走訪了16位文化專家,查閱《湘潭縣文史》、《湖南省株洲市地名錄》、《株洲市郊區(qū)志》等資料百余本,記錄相關筆記20余本,他們頭頂烈日多次走訪武廣沿線各個遺景古跡,掌握了大量寶貴的一手資料后,開始整理搜集的資料,編撰《株洲新區(qū)特色地名集》,“我們希望用地名留住新區(qū)記憶”。
搜集新區(qū)地名的過程并不輕松,因為新區(qū)太“新”,志愿者們有時會遇到無資料、無線索、無知情人的困難,例如編撰地名所需要的《株洲市郊區(qū)志》,志愿者們翻遍市、區(qū)圖書館,都沒有找到。最后,幾經輾轉,才在市檔案局找到這本書。
2007年國慶期間,彭水明因長時間超負荷的工作,體力不支,暈倒在協(xié)會辦公室而住進了醫(yī)院。住院時,他仍然放心不下手頭正在編撰的《新區(qū)特色地名集》,只要精神頭兒稍好一點,就要翻閱資料構思編撰,出院后,更是全身心的投入到編撰中。
而在《新區(qū)特色地名集》第二稿即將完成時,彭水明又頻遭打擊,妻患癌癥、母親骨折。在這種情況下,他頂住壓力,忍著悲痛,仍沒放棄對本土文化的追求,矢志不渝地堅持這份志愿工作,終于編輯出版《株洲新區(qū)特色地名考錄》。這是一本16開81頁的精美畫冊,里面“搜羅”了新區(qū)680個地名,從自然村地名的角度展示城市的發(fā)展,用地名留住城市記憶,每一個地名都有一個故事,讀起來深感親切。這本書現被省市圖書館、檔案館收藏。
2008年,彭水明幫助革命烈士羅哲后人貴陽尋親,并獲得成功;2009年,他組織了《見證株洲——陳瑛三十年新聞攝影展》,向株洲市民獻上了一份新中國建國60周年的厚禮;2010年,他作為湖湘文化志愿者協(xié)會會長,參加了《湖南省志愿服務條例》立法調研座談會,并和志愿者開展文明創(chuàng)建進社區(qū)活動,號召更多的志愿者參與株洲市創(chuàng)建全國文明城市工作。
癡迷:一條路一直走到底
株洲是火車拖來的城市,歷史并不久遠,而株洲新區(qū)成立才十五年。有人曾以此為據,認定株洲、尤其是株洲天元區(qū)沒有文化底蘊。土生土長的彭水明對此不愿茍同,他說:“天元區(qū)1億年前就有恐龍群,20萬年前就有先民,杜甫、米芾、羅哲、羅學瓚都在這里留下了足跡……文化底子厚著呢?!?/p>
一個城市的歷史和文化是一口深井,彭水明和他的志愿者團隊愿意成為這口深井的挖掘者。在這種精神的推動和鼓舞下,從株洲古溪橋到古樟樹,從百年老屋到慶霞寺風雨,他和湖湘文化志愿者的名字,一次次出現在人們的視野中。
2007年4月30日,彭水明針對羅哲烈士陵墓被人毀壞的事件,與胡君里(已故)、王偉明、羅首章借助新聞媒體,向社會披露此事,引起強烈反響,毀墓行為被制止,并推動羅哲烈士陵墓很快升級為湖南省文物保護單位。接下來,彭水明和志愿者們不斷探尋,先后發(fā)現了古橋、古樹、影壁和古民居多處,又在湘江五大橋附近發(fā)現距今百余年的劉氏祖屋,在鑿石村發(fā)現10多米長的百年拱橋和通往南岳衡山的百年古道。彭水明自豪地說:“現在,很多市民相信株洲有深厚的文化底蘊了。”
協(xié)會自2008年開始對鑿石浦的杜甫草堂、慶霞寺、懷杜巖的挖掘、保護、弘揚等工作。 2016年,經過他們的挖掘、收集、整理、呼吁,杜甫草堂和慶霞寺原址原貌保護、恢復工作正式進入政府工作層面,納入實施階段。當年6月,恢復杜甫草堂、慶霞寺、懷杜巖辦公室、杜甫與鑿石浦文化研究小組成立。2017年2月起,他帶領協(xié)會正式開始了協(xié)助重建杜甫草堂的工作。
希冀:讓更多的人了解本土文化
“啟迪民智,讓更多的人了解本土文化”,一直是彭水明和協(xié)會志愿者的心聲。為此,彭水明和協(xié)會志愿者走進學校、走上國學大講壇、神農講壇等,講授本土歷史與文化,組織采風、參與社會實踐,讓大家親身感受本土文化的厚重底蘊。
2011年,彭水明邀請與株洲鑿石村頗有淵源的退休語文教師劉韻桐,將百年村志《鑿石浦志》翻譯成了白話文。他說:“等書卷全部整理好后,我們再印刷成冊,發(fā)放到各中小學校,為學生講述這些故事,那對學生影響可大了?!?/p>
在他的感召下,越來越多的能人和專家加入協(xié)會,如有拓片專家魯新民這樣吹拉彈唱、讀寫說舞十八般武藝俱全的“孫悟空”,也有如教師張惠明般腳踏實地、挑擔前行的“沙和尚”,還有如工薪一族的蘇向陽般心直口快、不時冒出金點子的“豬八戒”……協(xié)會目前已經擁有了280名會員,保護有關株洲的拓片300余件,培訓文化志愿者5萬多人次。2017年,他們將繼續(xù)用地名發(fā)掘城市記憶,編纂株洲本土教材,讓本土文化繼續(xù)進入校園。同時,還將盤點株洲古橋、古碼頭等歷史研究成果,開展22次株洲歷史文化講座。
來源:湖南文明辦
發(fā)表評論
網友評論
查看所有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