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fā)布時間:2018-04-21 12:12 | 來源:中國文明網 2014-01-23 11:35 | 查看:1610次
“一顆紅心,兩袖清風,三尺講臺,四季耕耘”,這是安徽省歙縣上豐中心學校吳家山教學點潘立華老師扎根山區(qū)、從教三十五年的生動寫照。
潘立華同志工作以來,多次被評為鄉(xiāng)級優(yōu)秀教師,榮獲了“縣德育先進工作者”、“縣優(yōu)秀教育工作者”、縣政府記功一次。去年清明節(jié)假期里,教育局領導到屋基村調研,路過該教學點,看見教室門前坦上栽著十幾棵小樹,每棵樹上都掛著栽種者的姓名,其中一棵上掛著老師的名字。教室走廊上的黑板報是森林防火、安全衛(wèi)生等內容。從窗外向教室里張望,見黑板正中畫著一個花圈,還寫著“文明祭祀,沉痛悼念革命烈士”的字樣。教育局的領導被感動了:這是多好的人民教師??!縣委書記滕祁源等領導來到這里視察,對潘立華的工作又給予了充分肯定和高度贊賞。
一名普普通通的山區(qū)小學教師,為何能夠獲得如此高的榮譽,得到各級政府和領導的肯定?
一顆紅心,扎根山區(qū)
巖源村地處安徽省歙縣北部高山地區(qū),村部離縣城約30公里。 這里交通閉塞、經濟落后。由于山區(qū)群眾居住分散,每兩個村民組少者相隔四五里,多者相距十來里。除巖源小學外,這里的學校都是一人一校。潘老師自1976年擔任民辦教師,他懷著“忠誠黨的教育事業(yè)”,“做一名優(yōu)秀的人民教師”的崇高理想,挑著簡單的行李,只身來到吳家山教學點任教。那時每月的工資雖然只有18元,但每天要教從幼兒到五年級二三十個學生的語文、數(shù)學和自然、音樂等所有課程。那時潘立華老師家庭困難,父母身體都不好,他的下面還有兩個弟弟和兩個妹妹。家庭收入少,父母體弱多病,還要花費醫(yī)藥費,加上弟妹要生活、讀書,已經是入不敷出。作為家里的老大,他決心幫助父母挑起家庭重擔,放棄教書。但這里地處偏僻,條件簡陋,工資待遇又這么低,他離開了,誰會來呢?看著那20多雙對知識充滿渴望的眼睛讓他猶豫了,潘老師決定暫時先留在這里,帶出一屆畢業(yè)生再說。1980年,在他考入歙縣教師進修學校學習時,經過學校領導、村干部和他多次動員,才在村里找了一個“代課教師”。兩年后,他畢業(yè)了,又毅然回到了這山旮旯,而這一留,就是三十年!八十年代末,他的一個親戚在鄉(xiāng)鎮(zhèn)當領導,過年在一起吃飯時勸他棄教從政,他心里當時雖有一絲波瀾,他沉思了一會兒,對這位親戚說:“我在吳家坦呆慣了,和鄉(xiāng)親們熟悉了。這里的孩子離不開我,我更離不開孩子們”。毅然放棄了改行的機會。
兩袖清風,廉潔從教
他認為一個好老師就會對學生付出滿腔熱忱的愛,只有愛,才能哺育孩子的健康成長,才能促進孩子們的學習進步,才能更好地轉化待進生,才能促進和家長的友好聯(lián)系,配合學校共同育好學生。吳家坦教學點的學生來源分散,離學校均有5華里以上,他們年齡小,大的六七歲,小的卻只有三四歲,他們早出晚歸,中午自帶午餐。為了照顧好學生,他每天早上堅持到學生來的路上去接孩子,晚上放學送走每一位學生,有事學生家長忙,不能及時來接孩子,他就利用休息的時間騎車將學生安全送入家中。像這樣送孩子回家的事,一學期都會攤上十多回。學生年齡小,自理能力差,他認為,作為老師,就應該把每一位學生照顧好,使家長沒有顧慮。如學生每天帶的中餐,他堅持一份一份地把他們溫熱,吃飯時又一份一份地送到他們的手中。有時學生的飯菜不小心打了,他就把自己的飯菜分給他們吃,堅持不讓學生在學校餓著。去年冬天普降大雪,學生們已無法上廁所解手,他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于是,他采用一個一個地背學生上廁所,完了,又一個一個地背回來。還有二年級的潘榕同學,經常鬧突發(fā)肚子疼,每次發(fā)病時,他都會抱著她,給她按摩,想睡了,就讓她睡在自己的床上休息。二年級潘樺凱同學,一天上午正上課,突然身上長出許多紅快,渾身發(fā)癢,他立即買了一支止癢膏給他涂上,一會兒就給止上了癢,紅快也消去了。留守兒童許仲楠,家中就一位老奶奶。從許仲楠上學以來,三年中,他就把他送回家十多次,樂得老奶奶逢人就說:“潘老師真是一位好老師?!迸死蠋煱炎约旱娘埐私o學生吃,為生病的學生求醫(yī)買藥,但自己的生活卻十分清貧,他穿著樸素,不抽煙、不喝酒,家里只有三間八十年代蓋起來的土坯樓房。他就是這樣一位熱愛學生、一生清貧的老教師。
三尺講臺,為人師表
潘立華老師認為,當好一名人民滿意的、學生真誠擁戴的老師,就要嚴于律己,身先士卒,以身作則,只有這樣,才能育好學生。潘老師要求學生做到的,自己一定不折不扣地堅持做到,規(guī)范自己的一言一行,使自己所做的一切都合乎人民滿意的教師的形象。例如:他要求學生嚴格遵守紀律,按時到校,穿著整齊,講究衛(wèi)生,助人為樂,文明禮貌,便嚴格要求自己提前半個小時早到校,時刻注意自己的穿著,時時講究衛(wèi)生,對人講究文明禮貌,交談、上課、辦事時運用文明用語,采用文明舉止;要求學生認真完成作業(yè),書寫工整,他自己備課,上課板書及批改作業(yè)時毫不馬虎,都以認真的態(tài)度去對待。另外,當學生在學習上遇到困難的時候,學習成績退步的時候,他從不責怪他們,總是靜下心來,耐心地告訴他們:要勇敢地克服困難,要仔細尋找自己退步的原因,相信他們能克服困難,取得進步的,如果克服不了的困難,不要怕,什么時候都可以找老師幫忙。
正因為如此,身教重于言教,他任教的學生良好的行為習慣已形成。他們勤奮學習,活潑開朗,樂于助人,成績優(yōu)秀,他們進入高一級學校后,普遍得到他校老師的夸獎。
四季耕耘,細心關照
潘老師堅信這樣一句格言:認認真真做事,踏踏實實做人。而且時時事事無不踐行這一格言。不管你什么時候走進他任教的學校,校園總是整整齊齊、干干凈凈的;教室里的布置經過了他的精心設計:標語、“學習園地”、“比一比 幫一幫”、“溫馨提示”等等,形式多樣;黑板報每周一期,并根據(jù)不同時段,更換不同的內容:元旦、植樹節(jié)、學雷鋒、清明節(jié)、五一節(jié)、六一節(jié)、防溺水、國慶節(jié)、安全、防火等等,讓人耳目一新,使學生一目了然;安全工作他常抓不懈,不僅每天10分鐘安全教育持之以恒,而且在下課時對學生的人身安全也不放過。去年暑假學校外面的一座危房拆除后,變成了一個小平坦,平坦下去一丈多高才是機耕路,在沒有安裝柵欄的那幾個月,下課學生活動時,他總是站在高壩前做好保護學生的準備,以防學生發(fā)生意外。
人民滿意的教師,要關注全體學生,對待待進生,更應細心關照,任教以來,他始終認為:作為一名人民教師就要為全體學生服務,培養(yǎng)好每一個學生,使他們都能成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一代新人。由于人的智力發(fā)展是不均衡的,在學習的道路中,也會產生一些對某些知識弄不明白,由于種種原因,會使一些鑒別能力較差的學生,產生一些錯誤的舉止行為,也就是不可避免的待進生,對待待進生,他從來不歧視他們,相反,更關注他們,總會采用多方面的去了解他們產生待進的原因,進而去關心、幫助、轉化他們。如轉學來的潘夢晴和許澤輝同學,轉來時,不守紀律,學習不能完成任務,成績幾乎為零,他用愛去呵護他們,用信任的眼光去看待他們,用真誠去感化他們。一年后,他倆都被轉化了,成績由原來的幾分到八十幾分,后來,潘夢晴還任了一期班長。他的幫扶對象許仲楠同學,經過他一年的幫扶,已經成了一名名副其實的三好學生,自從許仲楠同學被確定為幫扶對象后,他三次利用晚上時間到離他家7華里的家中家訪,了解情況,了解到該生缺乏父愛、母愛,母親和父親離婚了,父親長年在外打工,一年回來一次,學生性格孤獨、內向,了解原因后,他就想通過老師的愛來彌補她所缺少的愛。于是,就在多方面對她進行呵護,喚起她的童心。學習上幫助她,活動上開導她,還要求其他同學與她交朋友。功夫不負有心人,一學期下來,她學習趕上去了,也樂于與人交往了,班級上交給她的任務,也樂于認真完成了,看著她的進步,他心里由衷地高興。就這樣,一批又一批的學生在他的呵護下,健健康康地成長,學習成績始終位于中心學校的前列。
作為一名人民教師,潘立華老師雖然已年過半百,但他有雄心壯志,他決心用自己的余生,為革命老區(qū)的教育事業(yè)貢獻畢身的精力。
來源:安徽文明辦
發(fā)表評論
網友評論
查看所有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