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fā)布時間:2018-04-04 10:47 | 來源:中國文明網(wǎng) 2016年3月 | 查看:1021次
人物故事:
景妮,女,1974年2月23日生,銅川市耀州區(qū)南泉社區(qū)居民。她的家庭被銅川市婦聯(lián)評為“美麗家庭”榮譽稱號。話說:“久病床前無孝子”,這句話雖然冷漠但卻現(xiàn)實,快節(jié)奏的生活、家庭的負擔,使當代青年人壓力陡增,每個人都會有感到疲憊的時候,但樸素平淡的生活正是內心美德的試金石,耀州區(qū)南泉社區(qū)有一位多年來接連照顧三位老人的好媳婦,她用瘦小的身板托起整個家庭的幸福。
1998年馬景妮結婚,丈夫無固定職業(yè),公公和婆婆年邁多病常年臥病在床。丈夫打零工收入,對于家庭的日常生活及公公、婆婆的醫(yī)藥費用,顯然是入不敷出的,面對這種情景,馬景妮選擇堅強面對。她在不影響照顧公公婆婆日常起居的前提下,開始在街邊擺地攤以補貼家用,日子這樣一天天過去,在馬景妮的悉心照顧下,公公幸福順心的度過了他的晚年生活。公公去世后,婆婆的病情愈發(fā)嚴重,并患上了老年癡呆癥,生活完全不能自理,馬景妮就停下擺攤一心在照顧婆婆。在照顧公公婆婆的這些年中,自己的父親因病去世,家中唯一剩下的母親也不幸得病需要人照顧,考慮到婆婆的實際病況,這個令人欽佩的女人和丈夫商議后最終覺定,讓自己的媽媽搬到婆婆家,自己婆婆媽媽一起管、一起照顧。幾年后她的母親安然的去世了,她就一如既往的照顧著現(xiàn)已77歲高齡的老年癡呆呆婆婆,無怨無悔。細細算起來,她照顧婆婆,現(xiàn)在已有17個年頭了。
生活沒有給這個善良的女人露出笑臉,但這個堅強的女人卻始終選擇樂觀。結婚17年了女兒也16歲了,每每說到女兒,馬景妮滿心歡喜卻又滿臉愧意,在多少個讓自己有些灰心疲憊的日子里,女兒是自己堅持的支柱、是自己希望的燈,無疑,女兒是自己生命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但事實上,為了家庭的生計,為了照顧三位臥病在床、飲食起居均不能自理的老人,自己已經(jīng)很是狼狽,多年來,自己給予女兒的關心是那么的少,少到自己都有些許愧疚,好在女兒乖巧,小小年紀,少了些許同齡人的嬌氣、多了份同齡人難得的成熟懂事。面對賢惠的妻子,經(jīng)常在外打工的丈夫有愧疚又心疼,楊亞琪說:“我媳婦在家沒日沒夜多年相繼照顧三位臥床不起的老人,端屎端尿、洗澡擦身、穿衣吃飯,做著她能做到的一切,家里有大有小,老的有病,小的上學,我現(xiàn)在之所以還能安心的打工,這個家之所以還能這么溫馨的存在,都是因為我娶到了一位賢惠體貼的好妻子,我的妻子是我這輩子最大的幸運。我感激我的媳婦,因為有她所以才有這個家。”
馬景妮的事跡,鄰里街坊交相稱贊,耀州區(qū)南泉社區(qū)更將馬景妮樹立為社區(qū)道德模范,在社區(qū)善行義舉榜張榜表揚,2014年馬景妮經(jīng)南泉社區(qū)推薦、其家庭情況及個人事跡經(jīng)過上級部門層層考察評比,耀縣新聞將其作為孝親敬老的先進模范通過電視媒體公開表揚,2015年4月,馬景妮作為孝老敬親代表獲得市級部門獎勵。面對來自社會各界的一聲聲贊譽,她卻憨厚地說:“不要光說我,我們社區(qū)還有很多其他的好媳婦、好兒女,也報道報道他們,呵呵?!?nbsp;
就這樣一位柔弱的女性,她深知父母將兒女養(yǎng)育成人所付出的千辛萬苦,所經(jīng)歷的千難萬險,對父母常懷感恩之心,他關心父母衣食住行,盡心盡力盡責,讓父母順心的過完晚年。她雖然不善言辭,但她說只是講良心,她自始自終與病殘的家人同甘共苦。為了講良心,為了感恩,她用羸弱的雙肩挑起家庭的重擔,照顧年邁的公公,老年癡呆的婆婆,多病的母親。用一位傳統(tǒng)中國女人最樸素的方法,詮釋著對家人不離不棄的忠誠。她常說“百善孝為先”,身體力行,發(fā)揚中華民族優(yōu)秀傳統(tǒng),弘揚孝親敬老精神,培養(yǎng)后代孝親養(yǎng)老的優(yōu)秀品德,為文明家庭、和諧社會做出了積極貢獻。
來源:陜西文明辦
發(fā)表評論
網(wǎng)友評論
查看所有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