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fā)布時間:2018-04-02 11:55 | 來源:中國文明網(wǎng) 2015-01-26 | 查看:1224次
人物故事:
一提起下午茶,有人可能更青睞優(yōu)雅的英式下午茶;有人或許更鐘愛精致的廣幫下午茶……可在曲陽路上的飄鷹東方花園,24號樓卜蕓阿姨家的“董家宅下午茶”卻令大家最為流連忘返。“麻球阿姨”卜蕓,是虹口區(qū)歐陽路街道董家宅居民區(qū)的“名人”。為了改善新式居民小區(qū)的相對淡薄的鄰里關系,2004年,在女兒的鼓勵下,卜阿姨打開自家大門,用精致的“下午茶”招待鄰居。伴著茶香,鄰居們分享故事,交流心情,排解煩惱,學習禮儀,借此機會解決了樓組內部的不少矛盾。如今,卜阿姨的“下午茶沙龍”已經(jīng)成為文明和諧鄰里關系的重要紐帶和樓組居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務的重要平臺。
老式里弄房子的鄰里關系可以用“敞開式”來比喻,各家各戶的生活都公開在別人的眼皮底下,一有事情左鄰右舍就會圍攏過來,你一句我一句插手干預,許多難事在眾人的幫助下化解了,也有不少小事被鼓搗成了公共事件?,F(xiàn)在的社區(qū),鋼筋水泥建筑和全獨用的設施,私人空間得到了保護,生活質量得到了提高,但鄰里關系一下子成了“封閉式”。
卜姨的女兒和居委書記都建議卜蕓,發(fā)揮與人為善的優(yōu)點,為改善鄰里關系起點帶頭作用。卜姨考慮到小區(qū)里各自為家的隔絕狀態(tài)不利于人際溝通,便主動打開自家的房門,讓大家來坐坐,談談心聊聊天,學習老式弄堂居民的相處方式,街坊鄰居聚在一起談談心,有什么難處,大家一起幫忙解決;有了喜事,大家共同分享。
卜蕓的女兒幫忙設計了請?zhí)?,上面寫著:“鄰里午茶,誠邀共飲,周一相約,二樓我家。”卜姨親自敲開24號樓每一戶房門,一家一家送上請?zhí)4蠹夷玫秸執(zhí)?,覺得很新奇,有人還將信將疑地問:“真的免費嗎?”“是不是居委會出錢辦的?”卜姨對他們說:“這點錢我還是出得起的,大家盡管放心來吧?!?/span>
每周一的下午,卜姨就早早地敞開了房門,圍著客廳的長桌擺好十幾張椅子,長桌上放著兩大盆剛從油鍋里煎出來的麻球。鄰居們陸陸續(xù)續(xù)走進來,大家相互打著招呼,有說有笑。卜姨給每人泡上一杯茶水,請大家吃自己親手做的麻球。麻球圓圓的、香香的、糯糯的,代表著圓圓滿滿、甜甜蜜蜜。
12樓的郁女士家,有段時間經(jīng)常傳出乒乒乓乓的聲音,弄得周圍鄰居也不得安寧。鄰居們出于關心,想去勸解一下,可是他家的房門就是不打開。一天吃晚飯的時候,郁女士家中又傳出了吼聲,還有玻璃器皿破碎的巨響。第二天,卜姨趁郁女士老公不在家的時候,敲開了她家的門。郁女士一看見卜姨,眼淚在眼眶里打轉,可就是不愿說出真實情況。于是,卜姨便拉她來參加“下午茶沙龍”的活動。
在“下午茶沙龍”里,幾位鄰居真誠地勸解郁女士。面對這些好心人,郁女士忍不住流下眼淚,第一次向鄰居袒露了心聲。郁女士的家原本和睦平靜,想不到2002年的一天,她的老公被汽車撞了,經(jīng)搶救命是保住了,卻留下了腦神經(jīng)損傷的后遺癥。從那以后,家里就不太平了。老公經(jīng)常無端地發(fā)脾氣,罵人摔東西,有時三更半夜也會鬧起來,郁女士只得耐住性子忍著,心里卻是有苦說不出。生活在提心吊膽的日子里,她變得悲觀消沉。郁女士說:“我是為他好,他平時喜歡喝白酒,最初是二三兩,后來發(fā)展到半斤一斤,我就勸他白酒少喝,真想喝就喝黃酒吧。那天,我把黃酒端到他的面前時,他一下子從椅子上蹦了起來,打掉了我手里的酒杯說,你不讓我喝白酒,我就把電視機砸了。我拼命抱緊他,他用力把我推到地上,順手抓起五斗櫥上的花瓶摔到墻上……”
卜姨勸解道:“他這樣做也是身不由己,自己控制不住自己,你不要放在心里,自己的心理狀態(tài)一定要調整好,這樣才能更好地幫助病人。你有空就到我家里坐坐,我們姐妹間聊聊天,放松放松。下午茶的時候,大家聚在一起談談,說不定還能幫你想想辦法?!边€當場帶她跳起了交誼舞,在律動的舞姿中,她忘卻了心中的不快,臉上露出了笑容。
參加了卜姨下午茶以后,郁女士和大家一起談天說地,心情果然好了許多,起碼在這段時間里,她是快樂的。后來,大家給她出主意,說外出旅游可以調劑一個人的身心,建議她帶老公一起參加居民自發(fā)組織的旅游活動。果然,這一招還有點效果。欣賞大自然山水的時候,她的老公心境平和,夫妻倆有說有笑,又回到了車禍前和睦相處的情景。有時,郁女士還和丈夫一起來參加下午茶活動,大家談論各種各樣的話題,郁女士的丈夫也聽得津津有味。由于經(jīng)常接觸新鮮的事物,開闊了眼界,郁女士丈夫的心境也平和了許多,發(fā)脾氣摔東西的次數(shù)越來越少了。郁女士嘗到了鄰居聚會的甜頭,久而久之,成了下午茶活動的骨干,經(jīng)常以主人的姿態(tài)幫著招待,每次還都會帶一些水果糕點招待大家。
除了排解各家遇到的難事煩心事以外,對涉及小區(qū)居住環(huán)境的話題,大家更為關心。因為這畢竟是居民日常生活賴以生存的空間,好與不好,關系到每個人的利益。有段時間,大家對小區(qū)內日益增多的群租現(xiàn)象很是反感,怨聲不斷。一次下午茶時,一位阿姨進門就搖著頭說:“我受不了了,頭都被他們吵昏了。住在我家對門18樓的韓國大學生,一套房子里住了十來個人,早上五六點鐘就有人進出,半夜一二點鐘還有人回來。還經(jīng)常有他們的同學跑錯人家,來敲我家的門。我老公有失眠癥,好不容易睡著了,被他們敲醒。小青年還是懂點禮貌,一看走錯了人家,不停地點頭哈腰表示道歉,可是我們一晚上就睡不好了。
還沒等她說完,有人迫不及待地插話:“是啊,是啊,我住在他們的底樓,有天半夜,他們中的一男一女,在我窗前的綠化地帶吵了起來,開始還是低聲輕語的,漸漸的聲音就高了起來。天氣熱,我家開著窗,那聲音就像在身邊響著,還聽不懂他們說的內容,整個是一片噪音?!?/span>
有人馬上接著來說:“怪不得,這些日子小區(qū)里時常有一些陌生的外國面孔進進出出,原來是來找同學的。這種亂哄哄的場面,讓人缺乏安全感,也侵害了居民的權益,應該請有關方面出面管一管。我們是不是聯(lián)名寫信給居委們,制止這樣的群租現(xiàn)象?!?/span>
大家馬上達成了共識,你一句我一句地開始起草信件。這封信送到居委會以后,受到了相關方面的重視。很快,那些群租的大學生被請了出去。小區(qū)里恢復了平日的寧靜。
居家過日子,每家難免會有各自的難處。顧阿姨和嚴阿姨家里人多,每天換洗的衣服有十幾件,晾在陽臺里,將原本敞亮的房間遮得很暗。兩人在下午茶沙龍里,商量來商量去,覺得只有在陽臺外裝個曬衣架,將衣服晾到外面去,才能解決問題。鄰居們聽說了她們的想法,展開討論,多數(shù)人認為這樣做違反了小區(qū)物業(yè)的規(guī)定,是行不通的。在大家勸說下,顧阿姨和嚴阿姨放棄了裝曬衣架的想法??墒顷柵_空間狹小,不能晾曬大量衣物,還是讓兩位阿姨犯難。卜姨主動提出讓她們將衣被拿來晾曬,解決了這個實際問題。
在下午茶聊天中,卜姨聽說了樓里的盧老師得了壞血癥,在家里療養(yǎng)。她的子女在國外生活,無法回來照顧她。生病的盧老師獨自一人在家,日常生活起居成了問題。這個消息讓人感到不安,俗話說遠親不如近鄰,于是,卜姨在自家做了飯菜以后,也給她送一份去。在接觸中,卜姨還發(fā)現(xiàn)盧老師沒有手機,對外聯(lián)系很不方便,就買了一個手機送給她,隨時保持電話聯(lián)系。盧老師要去醫(yī)院看病,卜姨就撇下家務陪她去。
通過“下午茶沙龍”的活動,卜姨認識了小區(qū)里的每一個人,大家見面都會熱情地打招呼,大家也對卜姨很信任,有時會將照顧小孩、代看家門等家中急難的事托付給卜姨。在大家心目中,卜姨這個樓組長更像是他們家庭中的一員。卜姨覺得,大家托她做事,是信得過她,是對她的賞識,是給她面子,她非常珍惜這份感情和榮譽。
現(xiàn)在,“下午茶沙龍”做出了“每逢鄰里喜事麻球祝福必到”的規(guī)矩。小區(qū)里搬來了新鄰居、年輕人結婚、生孩子滿月等,卜姨得到消息以后,都會做上幾十個甚至上百個新鮮的麻球,用籃子裝好送上門去。來祝福的親戚朋友吃了以后,都說味道好,紛紛打聽是在哪里買的。卜姨告訴他們,不用買,這是鄰里間的情誼,喜歡吃的話,歡迎來做客。端午節(jié)的時候,卜姨還包上一百多斤粽子,招待下午茶的鄰里們。到了每年的年三十,下午茶變成了鄰居年夜飯,卜姨主廚,每個來參加的人都帶上一個菜,大家熱熱鬧鬧地聚在一起,別有一番味道。
幾年下來,每周一次的“下午茶沙龍”在潛移默化中影響了小區(qū)里的風氣。各種形式的下午茶在小區(qū)內舉辦起來?,F(xiàn)在,飄鷹小區(qū)鄰里之間的爭吵少了,歡笑多了。“下午茶沙龍”的話題也少了鄰里糾紛,多了家長里短。大家圍坐一起談得最多的還是:“誰家的孫女滿月了、孩子的背帶褲怎么織,腸胃不好該吃什么?!庇袔讉€喜歡打牌的人還會湊在一起,玩上幾個小時。更多的人則喜歡互相切磋一下廚藝,談論毛線花樣的編織……
飄鷹小區(qū)24號樓“下午茶沙龍”的名聲漸漸地傳播開來,2007年還上了《新民晚報》的頭條。電視臺的美食節(jié)目也請卜姨去當“麻球達人”。連續(xù)幾年,市區(qū)領導還送來了茶葉,支持這一社區(qū)居民自治的社會活動。在社會各界的推動下,周一下午茶的內容也日益豐富多彩起來。
卜姨的“下午茶沙龍”至今已經(jīng)堅持了近十年,董家宅居委會所屬的歐陽街道近年來推進組團式服務工作,將“聯(lián)系群眾、服務群眾”的理念推廣到社區(qū),卜姨下午茶正是和這種理念不謀而合——將鄰居們緊密聯(lián)系了起來,大家聚在一起說說煩心事兒,心情就能開朗起來。目前,各類“居民自治組織”在歐陽街道也越來越多,形式內容日益豐富,各具特色的自治“小組”在豐富社區(qū)居民生活的同時,延伸了街道、居委會關心、服務居民的“手臂”,提高了自治能級。通過集聚社區(qū)資源、使自治更有效,居民可以圍繞生活需求和利益訴求不斷提高行使民主權利和合作互助的能力,解決社區(qū)生活中的困難和問題,增加社區(qū)居民對社區(qū)共同家園的認同感和歸屬感。
來源:上海文明辦
發(fā)表評論
網(wǎng)友評論
查看所有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