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fā)布時間:2018-03-24 12:41 | 來源:今日女報 2018-03-15 10版 | 查看:1270次
文/石川
“義”,是一個多義字,而筆者這里談的是其首要意義,指的是公正合宜的道理或舉動。 《論語·里仁》中的“君子喻于義,小人喻于利”和《論語·為政》中說到的“見義不為,無勇也”, 以及儒家學說倡導的“禮、義、仁、智、信”中所談到的“義”,就是這個意思。一個人的言行舉止合符道德、體現(xiàn)公正、適合時宜,就是“義”的表現(xiàn)。一個社會,如果人人追“義”、個個講“義”,必然好處多多,于是筆者便想到另一個諧音的“益”。
將“義”與“益”兩個諧音字連在一起,并非是牽強附會的“拉郎配”,而是從“義”的功能與作用看,“義”者,“益”也。
“義”,是一種道義的維護,是一種秩序的遵循,是一種為人做事的尺度把控。推行“義”,與己與人與社會有百益無一害。
“義”有益于身心。一個人一旦“義”字當頭,考慮問題就會推己及人、將心比心,不存壞心計,不謀缺德利,不說刻薄話,不干虧心事,所想所言所做都是合乎人情,合乎常理,合乎規(guī)矩,經(jīng)得起考量,經(jīng)得起追問。這樣的人靈魂圣潔,精神富有,從來不擔心半夜惡鬼來敲門,問心無愧,心安理得,身心愉悅。
“義”有益于他人。“義”者,遵守公德,講究道德,擁有美德,以德待人,用德處事。重“義”的人理解人、尊重人、愛護人、關心人、幫助人。踐“義”的人從來就是向好向善,不以惡小而為之,不以善小而不為。他人與有“義”的人相處,就是與高人相處,同貴人結伴,收獲的是好感覺,得到的是正能量。
“義”有益于社會?!傲x”一旦成為一種風氣,社會的成員都會自覺地按照角色的社會期待各守其位,各司其職。這樣的社會,民主會得到發(fā)揚,法治會得到落實,公平會得到維護,正義會得到彰顯。大家互幫互助,誠實守信,平等友愛,融洽相處。一切有利于社會進步的勞動、創(chuàng)造和成果都會得到尊重、支持和肯定。社會管理也會不斷有序,社會民眾安居樂業(yè),人與自然也會和諧相處。
毋庸諱言,在市場經(jīng)濟條件下,現(xiàn)實生活中有些人滋長了個人主義、享樂主義、拜金主義和自由主義,淡薄了民族觀念、國家觀念、集體觀念和社會觀念,只講權力不講責任,只講權益不講義務,只講索取不講奉獻,只講自己不講他人,只講個體不講整體,把“義”踩在腳下,將“利”舉過頭頂。這種人看似有所得,卻損害了他人和社會,實際上失去了大“義”,終將無益于自己,還會“多行不義必自斃”。
其實,中華民族一直擁有重“義”的優(yōu)良傳統(tǒng)。 “精忠報國”,“師夷長技以制夷”,“驅(qū)除韃虜,恢復中華”一直是推動中華民族不斷前進的巨大力量?!案毁F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是中華民族崇高的民族氣節(jié)?!盀閲謶n,為民解難”,“以天下為己任”是所有愛國人士的崇高理想?!跋忍煜轮畱n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是中華民族的一面旗幟。在義利關系的處理上,強調(diào)為民族、為國家的優(yōu)秀道德品質(zhì),推崇“義以為上”,“以義統(tǒng)利”,“先義后利”,要求“見利思義”,“見得思義”;倡導“仁愛”的人道主義精神,要用“仁愛”之心去對待他人;提倡父慈子孝、夫義妻賢、兄友弟恭,待友誠信、為人正直、處事循義,尊老愛幼、尊敬師長、撫貧憐弱;在家庭的和睦和社會的穩(wěn)定上,要盡到自己的義務,做到“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時代發(fā)展到今天,所確立的富強、民主、文明、和諧,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愛國、敬業(yè)、誠信、友善的24字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就是對中華民族重“義”傳統(tǒng)的繼承和發(fā)揚。
做人要做有益的人,方可擁有做人的價值。要有益,就得在個人與他人、個人與社會、個人與國家的關系處理上講“義”、重“義”、踐“義”,做到義不容辭、義無反顧、義薄云天。當前,最直接最現(xiàn)實的講“義”,就是從自己做起、從身邊做起、從小事做起,認真踐行好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發(fā)表評論
網(wǎng)友評論
查看所有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