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av人人妻人人爽,疯狂做受xxxx高潮视频免费 ,粉嫩被粗大进进出出视频,丁香色欲久久久久久综合网,chinese性内射高清国产

人生歸有道 此外更何求(圖)

發(fā)布時間:2018-03-13 12:15 | 來源:光明日報 2018年01月22日 16 | 查看:634次

作者:陳文新

  【大家】

編者按

中華民族五千多年文明歷史所孕育的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博大精深,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傳承和發(fā)展的根本,學習和掌握其中的各種思想精華,對于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大有裨益。劉永濟先生是武漢大學歷史上著名的“五老八中”之首,在古典文學研究領(lǐng)域涉獵之廣、探索之深有目共睹,尤其在屈賦研究、《文心雕龍》研究及詞學研究等方面聲譽卓著。對于中國古代學術(shù)資源的創(chuàng)造性轉(zhuǎn)化和創(chuàng)新性發(fā)展,他所做出的不懈探索至今仍具有啟示意義。

學人小傳

  劉永濟(1887—1966),字弘度,號誦帚,晚號知秋翁,齋名易簡、微睇,湖南省新寧縣金石鄉(xiāng)人。幼承家學,耽習文史。16歲應湖南道試,以第一名入學。1906年至1911年間,先后在長沙私立明德學校、復旦公學、天津高等工業(yè)學校、清華留美預備學校接受新式教育。1912年至1917年客居上海期間,從朱祖謀、況周頤研習詞學。1917年7月至1926年年底任長沙私立明德學校國文教員。1927年初赴沈陽任東北大學文學院教授。1932年7月被聘為武漢大學教授。1942年至1949年間,長期擔任武漢大學文學院院長。1956年評為國家一級教授。著有《文學論》《十四朝文學要略》《屈賦通箋》《箋屈馀義》《屈賦音注詳解》《屈賦釋詞》《詞論》《宋詞聲律探源大綱》《唐五代兩宋詞簡析》《微睇室說詞》《文心雕龍校釋》《唐樂府史綱要》《元雜劇考》《國風樂府合選》《唐人絕句精華》《宋代歌舞劇曲錄要》《元人散曲選》及《默識錄》等。

  劉永濟先生是一位學貫中西的大學者。他既受過傳統(tǒng)舊學熏陶,也接受過新式教育,在學術(shù)造詣上深刻地體現(xiàn)出理論研究的自覺性,是當時西學東漸背景下一位真正的古典文學研究大家。

多聞闕疑

  1887年12月25日(農(nóng)歷十一月十一日),劉永濟誕生于資江源頭夫夷江畔的金石鎮(zhèn)(今湖南省新寧縣城關(guān)金石鎮(zhèn))。新寧劉氏以“詩書繼世”,形成了勤奮向?qū)W、酷愛讀書的家風。正是在這樣一種氛圍之中,劉永濟逐漸養(yǎng)成了喜讀古書和愛好文學的習慣,這為他后來的治學和詩詞寫作打下了堅實根基。

  1907年秋,劉永濟考入上海吳淞的復旦公學,在那里度過了兩年多的學習時光。1909年秋,復旦公學發(fā)生學潮,嚴復下臺,馬相伯做了公學監(jiān)督,計劃將學校改為法律專科,并改讀法文。此舉與在校學生的意愿相悖,由此引發(fā)抗議,劉永濟遂和全班同學一起,自動離校。

  1910年,劉永濟考入天津高等工業(yè)學校,修習應用化學,為報考清華做準備。1911年夏,他如愿以償,考入清華留美預備學校。同時考入的,除了他的老同學梅光迪外,還有吳宓、吳芳吉等人。

  1911年10月10日,辛亥革命爆發(fā),清政府轉(zhuǎn)眼間土崩瓦解。清華留美預備學校雖未立即解散,但惶恐氣氛彌漫于整個校園,不少師生倉皇離校。劉永濟此時也奔赴海南島,結(jié)束了他的新式教育生活。

  其時,劉永濟的四兄劉永滇正任瓊崖道道臺。劉永濟到達海南島不久,劉永滇宣布獨立,擁護共和。從此以后,劉永濟告別了清華留美預備學校,也告別了自己的學生時代。1913年秋,他雖曾一度赴長沙投考留學,但未被錄取,便從此放棄了出國的計劃。

  六年的新式教育生活,開闊了劉永濟的視野,也拓展了他的學緣。他與梅光迪、陳寅恪、吳宓、吳芳吉等人之間的友情,以及后來立身處世的風格和態(tài)度,與這六年的新式教育生活密切相關(guān)。

  “在這短短的六年中,我學無所成,但影響我的卻有幾點:一、養(yǎng)成我自命不凡和自由散漫的習慣。二、灌輸我革命的思想。三、廣泛地粗略地具備些世界知識和科學知識,加強我讀書的興趣?!眲⒂罎貞浀?。

  1917年7月至1932年7月,劉永濟先在長沙私立明德學校任教,后赴沈陽任東北大學文學院教授。15年的教書歲月,奠定了他作為學者和詞人的基本格局,也奠定了其家庭生活的基本格局,他文化保守主義形象和熾熱的民族情懷,因自身與《學衡》主將梅光迪、吳宓的密切交往,和身處東北的特殊境遇,表現(xiàn)得尤為充分。

  20世紀40年代,劉永濟擔任武漢大學文學院院長之職長達八年,書寫了學術(shù)史上不可或缺的一頁。那段歲月,武漢大學文學院名師云集,鼎盛一時,也成為后人了解劉永濟學術(shù)地位的有效參證。

  50多年過后,劉永濟弟子、湖北大學周勃教授猶記恩師《臨江仙》一詞的發(fā)表經(jīng)過——

  “《長江文藝》1957年1月號以‘詩專號’面世,在全國文壇引起了頗大反響。當時我調(diào)入編輯部不久,躬逢盛事。編輯部同人都各自忙著,交給我的任務是到武漢大學中文系組稿,‘詩專號’要發(fā)表幾首舊體詩,因此特別叮囑要有劉永濟、沈祖棻的作品。我先去劉永濟先生家,在校時素聞弘老學風嚴謹,文格矜持,他的國學著作多達數(shù)十種,但獲他同意出版的甚少。他保持著中國學界那種‘多聞闕疑,慎言其余’的古老傳統(tǒng)。弘老正伏案工作,見我去了,非常熱情,一邊讓座,一邊搓著手說:聽說你調(diào)回武漢了,這很好,這很好,以后可以多見面了。他是省文聯(lián)副主席,作協(xié)理事,便問了許多文藝界的事,我趁勢宣傳起‘詩專號’,并提出惠賜詞稿的要求。他一聽便欣然應允,說時坐在書案前,一邊輕聲吟哦,一邊展紙揮筆,很快寫好了。我接過來一看,是用蠅頭行楷抄的:

  臨江仙·抒懷

  檢點心魂清凈了,春光重豁吟眸。百年過半底須愁。河山皆錦繡,人物足風流。明日歡欣何處是,百花齊放梢頭。好開懷抱樂時休。人生歸有道,此外更何求。

  我讀著,弘老一邊解說著,‘這是我65歲時寫的,檢討了我一生的認識……’接著他便談起了他的經(jīng)歷,由參加辛亥革命到支持東北大學學生抗日熱潮,由抗戰(zhàn)勝利談到國民黨的腐敗,由‘雙百’方針談到黨的英明、偉大。弘老為人嚴肅,平素寡言少語,我常問業(yè)時,他總是切題講解,從沒有像今天這樣罄腹而談?!松鷼w有道,此外更何求’,當時我想這是‘雙百’方針的貫徹,激發(fā)起老一代知識分子將自己完全融入今天的社會,融入祖國的事業(yè)中去了。我告辭出來,弘老一直送我到門外,招手告別。他那高大的身軀,瘦削的面龐,向后梳攏的大背頭,在冬日陽光下,顯得精神矍鑠,氣度清標?!?/p>

  ——周勃:《永憶師節(jié)師風》

  周勃記憶中劉永濟的這幅剪影,為我們留下了一個為傳承傳統(tǒng)文化事業(yè)而奮斗終生的文化學人形象。

兼顧三途

  劉永濟以古典文學專家知名于世,其屈賦研究、《文心雕龍》研究和詞學研究尤為世所重。

  劉永濟所說的屈賦,今人多稱楚辭或屈騷。從辨體的角度看,屈原所作乃詩人之賦,屬于詩的范疇,漢人所作乃辭人之賦,介于詩文之間,兩者的文類差異是鮮明的;從溯源的角度看,屈原之作源于六藝之賦,而屈宋之作又為漢賦之祖,所以,稱屈原的作品為屈賦,也有充足的學理依據(jù)。對于這兩層脈絡,劉永濟《文心雕龍校釋》卷上《詮賦第八》有清晰而準確的分疏,并不偏執(zhí)一端。

  劉永濟屈賦研究的主要成果有《屈賦通箋》《箋屈余義》《屈賦音注詳解》《屈賦釋詞》,特點是兼顧“義理、考據(jù)、辭章三途”。

  在義理方面,劉永濟以知人論世作為基本的研究方法,提出了三個意味深長的判斷:屈原名下的作品出自屈子“一家”之手而非屈原一人之手,不過,即使是那些屈原追隨者所做的屈賦,也是揣摩屈原的心理狀態(tài)和生存狀態(tài)而寫出來的;屈原是一個有著特殊的楚國貴族身份的詩人,他具有強烈的家族血緣意識,視自己的宗族和楚國為一體;《九歌》兼有客觀敘事與主觀抒情兩面。

  劉永濟的屈賦考據(jù),包括兩種類型。第一類偏于人文性的闡發(fā),常常并無鐵證,如關(guān)于屈賦作品的認定和部分字句的改動,一方面對讀者多有啟迪,另一方面也不時招致商榷;第二類則以科學性見長,包括屈賦的審音、訓詁、語法研究等內(nèi)容,他的幾個主要成果,如《屈賦通箋》各卷的“正字”“審音”“通訓”各節(jié),以及《屈賦音注詳解》《屈賦釋詞》兩部專書,集中顯示了他在考據(jù)和語言學方面的深厚造詣。其屈賦研究得到聞一多、游國恩等大家的激賞,主要是在第二個方面。

  在劉永濟看來,屈原之“自鑄偉辭”主要包括兩個層面:楚國“固有文化”為屈原創(chuàng)作“偉辭”奠定了豐厚基礎(chǔ);屈原所鑄“偉辭”為中國文學樹立了新的坐標。劉永濟論屈原所讀之書“有出于孔子刪定之外者”并由此透視涵育了屈原的社會風尚、文化氛圍,論屈賦所開創(chuàng)的新的抒情境界及其景物描寫的文學史意義和多樣化風格,拓展了屈賦研究的視野。

  黃侃《文心雕龍札記》、范文瀾《文心雕龍注》、劉永濟《文心雕龍校釋》和楊明照《文心雕龍校注拾遺》一向并稱為20世紀“龍學”的四大奠基之作,享有崇高的學術(shù)地位。劉永濟是武漢大學開設(shè)“漢魏六朝文”課程的第一人。他為《國立武漢大學一覽》撰寫的介紹有云:“本課詳述漢魏六朝文體之流變,詮品當時作家之異同。論理以《文心雕龍》為主,而參以他家之評騭;選文以彥和所標舉者為本,而補以《文心》所未及,俾諸生得欣賞其藝術(shù),而抉擇其高下?!?/p>

  所謂“論理以《文心雕龍》為主,而參以他家之評騭”,即《文心雕龍校釋》,約12萬字;所謂“選文以彥和所標舉者為本,而補以《文心》所未及”,即《文心雕龍征引文錄》,約28萬字?!段男牡颀埿a尅泛汀段男牡颀堈饕匿洝范际莿⒂罎v授漢魏六朝文學的教材,屬于斷代文學史,這一事實顯示了《文心雕龍校釋》的文學史特性。以文學史眼光讀《文心雕龍校釋》,而不是僅僅視之為文論著作或文體學著作,可以對這部名著的深湛之處有更多發(fā)明;而今人在撰寫文學史時,尤其是在撰寫隋唐以前的文學史時,倘能適度吸取《文心雕龍校釋》的成果,無疑有助于內(nèi)容的豐富和品質(zhì)的提升。

貫通圓融

  劉永濟的古典文學研究范圍并不專限于一朝一代,而是顯示出博古通今、貫通圓融的學術(shù)特色。

  《文學論》是劉永濟最早出版的一部學術(shù)著作,也是20世紀初較早問世而又較有影響的現(xiàn)代意義的文學理論著述。劉永濟主張中西文化融合,故以“參稽外籍”“比附舊說”作為《文學論》的著述方略。他雖然承認“感化之文”“學識之文”都可以納入文學之中,但更為重視“感化之文”?!段膶W論》已初步確立中國文學批評史的核心理念與格局,對郭紹虞后來的研究產(chǎn)生過直接影響。劉永濟在中國古代學術(shù)資源的現(xiàn)代轉(zhuǎn)化方面所做的探索至今仍有其啟示意義,而其在中國文學批評史領(lǐng)域的開創(chuàng)者地位尤其值得大書一筆。

  《十四朝文學要略》原為劉永濟在東北大學任教其間的講義,1928年9月至1929年9月以《中國文學史綱要》之名在《學衡》第65期、68期、71期連載,1945年由中國文化服務社結(jié)集出版,更為今名。《十四朝文學要略》與20世紀主流文學史的視野之異,主要體現(xiàn)在三個方面:一是對民間文學在文學史進程中的作用,二是對外來影響在文學史進程中的作用,三是對漢賦和駢文等中國文學中的特有文體的文學史地位。以上內(nèi)容,劉永濟均在《十四朝文學要略》中有富于個性的評估和敘述。

  《唐人絕句精華》編選于1959年至1963年間,與劉永濟早年在東北大學所撰講義《唐樂府史綱要》頗有淵源。劉永濟對清代神韻說在詩學發(fā)展脈絡中的地位及詩學背后的社會人生境況做了言簡意賅的闡釋。他所選唐人絕句兼顧了具有神韻美感的詩和雖不符合神韻旨趣但卻有其獨特長處的作品,例如杜甫、杜荀鶴的諸多絕句。劉永濟的“釋”,即作品解讀,既長于知人論世,又長于掘發(fā)文心,其注釋簡明準確,也是一個顯著優(yōu)點。

  劉永濟的曲學研究,主要成果包括《宋代歌舞劇曲錄要》《元人散曲選》?!端未栉鑴∏浺肪劢褂诟柙~,而對歌詞的考察又集中于三個方面——即歌詞的唱法,歌詞是否能夠表現(xiàn)完整的故事,歌詞是敘事體還是代言體,這充分展現(xiàn)了他清晰的戲曲史視野。《元人散曲選》是劉永濟散曲研究的主要成果,他從“風會”入手,在與詩詞的對比中,準確揭示了散曲的文類特征及其形成原因,具有顯而易見的文學史意義。

  1925年4月,劉永濟在《學衡》第四十期發(fā)表的《說部流別》,是他唯一有系統(tǒng)的小說研究著述。他尊重不同類型小說的特點,對于“兩漢六朝雜記小說”“唐代短篇小說”和“宋元以來章回小說”,用不同的標準加以衡估。而他豐厚的學術(shù)積累和對于中國古代各種文體的深入研究,也有助于他對小說作品做出睿智的評鑒。

  綜上所述,足見劉永濟先生作為古典文學大家的不同凡響之處。如果要對劉永濟的學術(shù)氣象做一個大體描述,我眼前呈現(xiàn)出的是這樣一幅圖景:大江東注,滄海潮起,足以吞吐日月星辰。

  作者:陳文新,武漢大學文學院教授、長江學者,著有《劉永濟評傳》《中國文學流派意識的發(fā)生和發(fā)展》《集部視野下的辭章譜系與詩學形態(tài)》《明代文學與科舉文化生態(tài)》《文言小說審美發(fā)展史》《傳統(tǒng)小說與小說傳統(tǒng)》《明清章回小說流派研究》《中國小說的譜系與文體形態(tài)》等,主編的《中國文學編年史》以立體的方式呈現(xiàn)了數(shù)千年中國文學發(fā)展歷程。

 ?。ū景鎴D片均為資料圖片)

用戶名:驗證碼:點擊我更換圖片                *如果看不清驗證碼,請點擊驗證碼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