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fā)布時間:2017-12-30 10:36 | 來源:中國文明網(wǎng) 2017-07-07 | 查看:1146次
有人問易海明:“走路吃力還四處奔波,覺得辛苦嗎?”“易海明說:“我只是在想怎么能走得更快一點,再多做一些。”正如他在QQ上的個性簽名“我奉獻,我快樂”,簡短的六個字,正是他的真實寫照和最好的回答。
是??!在很多人眼里,做志愿服務(wù)、當(dāng)一名義工,需要付出比常人更多的辛苦和努力,沒有一雙好腿腳,如何能走遍大街小巷去幫助他人呢?這更應(yīng)該是我們感到敬佩的地方,易海明走路吃力,卻在善行路上健步如飛,他比很多腿腳麻利的人在這條路上都走得快、走得多、走得遠(yuǎn)。
善行路上“走得快”。當(dāng)下,幫助他人往往需要“三思而后行”,怕吃虧、怕吃苦、怕受罪、怕被人誤解,這些種種莫名的羈絆,往往成為人們善行路上的“絆腳石”,讓人邁不出、邁不快行善的腳步。但易海明不怕這些羈絆。即便自己家境一般,但在幫助他人,特別是殘疾人、貧困學(xué)子、孤寡老人上,他非常慷慨。善行路上,易海明“走得快”靠得是一顆誠心、一種善行,一種做為殘疾人對殘疾人特有的感同身受,所以,他更懂得這一群體需要幫助、關(guān)懷和關(guān)心。
善行路上“走得多”。很多殘疾人都住在偏遠(yuǎn)農(nóng)村,他們出行困難,即便是有好的幫扶政策,也需要一位“多跑路”的熱心人,為他們提供上門服務(wù)。在善行路上,他一趟趟地跑。這份執(zhí)著與堅持,即便是一個腿腳健壯的年輕人,也不一定能夠做到。他“走得多”,是為了讓那些出行不便的人“少走路”,善解人意的背后卻是他的無私付出。
善行路上“走得遠(yuǎn)”。很難想象,做為一名殘疾義工,易海明除了把愛心播撒在株洲,他還遠(yuǎn)赴云南、甘肅兩省的地震災(zāi)區(qū),組織開展救災(zāi)活動。千里送溫暖,靠得不是身體,而是“奉獻、友愛、互助、進步”的精神,這種精神偉力,讓易海明充滿了力量,也讓和他一起奔走的義工真正讀懂了奉獻的意義。
善行路上健步如飛,這一走不是一朝一夕,不是偶爾為之,而如涓涓之泉、常年不息。易海明走出了小人物的大情懷,走出了平凡人的傳奇路,更走出了困頓、走向了堅強、走出了奉獻、走向了快樂。(江一葉)
發(fā)表評論
網(wǎng)友評論
查看所有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