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fā)布時間:2017-10-14 18:24 | 來源:北京晨報 2014年9月3日 第A04版 | 查看:971次
如果連最基礎的補償都沒做到,甚至連他們姓什名誰都不知道、不記得,這種虧欠就是整個民族的恥辱,是子孫后代最大的不孝。
今天,是中國人民抗日戰(zhàn)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zhàn)爭勝利69周年紀念日,黨和國家領導人將出席首都各界隆重紀念活動。就在昨日,民政部公布了首批80處國家級抗戰(zhàn)紀念設施、遺址名錄,以及在抗日戰(zhàn)爭中300位著名抗日英烈和英雄群體名錄,其中有三分之一為國民黨將領,北京人熟悉的張自忠、佟麟閣、趙登禹也在其中。以國家名義讓他們正式以英烈的身份昭示今人,留在歷史中,是中國的國家態(tài)度,更是國人的道義民心。
從現(xiàn)在開始,抗日英烈不再是模糊、抽象的身影,他們是一個個有名有姓的鮮活生命,是一個個至今聽起來仍舊慘烈而感動的真實所在,因為他們的生命和故事,才有了如今日漸靜好的時日,對于他們,非以國家規(guī)格不能表達敬意。
65年前,“人民英雄紀念碑”在天安門廣場奠基,從那時起,人們可以在國家最中心、最眾心所向的地方,以最盛重的形式憑吊為國捐軀者。今天,同樣以國家的名義,將首批300位抗日英烈名錄公示于眾并記錄在國家級名錄中,其價值和意義與紀念碑的樹立相當。9月30日,已以法律形式設定為烈士紀念日;12月13日,也被設定為南京大屠殺死難者“國家公祭日”。無論是這份名錄,還是國家公祭,都顯示了中國人緬懷先烈,不忘歷史的情感分量。
艱苦卓絕的中國人民抗日戰(zhàn)爭作為世界反法西斯戰(zhàn)爭的重要組成部分,已經(jīng)匯入到了人類文明進步史之中,即便作為歷史的傳承者、記錄者,這樣的一份國家名錄也是我們對人類歷史不可推卸的責任。
曾有一篇《英雄永久的宿營地》的報告文學,烈士何田忠的父母在兒子犧牲后30年里,不知兒子長眠何地,當幾經(jīng)周折得知兒子葬在云南屏邊烈士陵園時,年事已高的老人沉默許久后問的一句話卻是:“去云南得多少錢啊?”這些為國捐軀的烈士撫恤金,遠不如現(xiàn)在的一次空難賠償!
社會變化、經(jīng)濟發(fā)展等理由都不能解釋甚至搪塞這種對英烈的遺忘和怠慢,因為他們帶給我們的,原本就不是經(jīng)濟、金錢所能對等、補償?shù)?。所以,如果連最基礎的補償都沒做到,甚至連他們姓什名誰都不知道、不記得,這種虧欠就是整個民族的恥辱,是子孫后代最大的不孝。
本報評論員 佟彤
發(fā)表評論
網(wǎng)友評論
查看所有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