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av人人妻人人爽,疯狂做受xxxx高潮视频免费 ,粉嫩被粗大进进出出视频,丁香色欲久久久久久综合网,chinese性内射高清国产

三代艄公義渡百年(圖)

發(fā)布時間:2017-10-09 14:30 | 來源:荊楚網 2010-11-27 05:19 | 查看:1649次

建始三里鄉(xiāng)大沙河祖孫接力堅守渡口

渡口風景如畫。老艄公萬其真已在此堅守15年 記者陳勇攝

  楚天都市報訊記者王功尚 賀俊 談海亮 通訊員向繼武 攝影:記者陳勇

  25日清晨,恩施州建始縣三里鄉(xiāng)大沙河渡口,寒意陣陣,霧靄蒙蒙?!袄先f!過河!”聽到喊渡聲,腳蹬布鞋、頭戴燈草絨帽子的老艄公迎喊渡者上船,只見他竹篙輕點,小船便掠波劃向對岸。一天下來,最多時數百人次,坐他的船來往河的對岸。

  老艄公全名萬其真。這只是他15年義渡生活的一個剪影。從1995年初接手渡口以來,他每日堅守在此,維系著兩岸村民和過渡行旅的重要通道。

  歲月荏苒。在過去百余年的滄桑歲月中,老萬家族三代人在此接力義渡,方便過無數的過河人。

  風霜雨雪,槳起槳落

  堅守渡口15個年頭

  車出建始縣城,窗外武陵山水如一片寧靜畫廊,蜿蜒向東南22公里。過了兩山排闥處,一片開闊河面陡然現于眼前。從山頂望去,河面彎彎的,好似一只靜臥在冬陽下的綠扁豆?!氨舛埂钡囊唤?,有新舊小屋兩間,小舟一葉倒映水中,木排數張浮于水面,加上68歲的老艄公萬其真,便構成了大沙河渡口。這個小小的渡口,曾是恩施和建始之間的交通要道,如今依然是一條重要通道。

  在大沙河村,徐家?guī)r山和花尖角山聳峙入云,從南北兩岸護住渡口。受水電站蓄水移民等影響,不少村民搬出了大山,如今,他們多數住在北岸徐家?guī)r下,花尖角山下,則住著六組的6戶村民。

  大沙河渡口的義渡老艄公萬其真,被村民親切地呼為老萬。他個頭不高,面容清瘦,古銅色的臉上總是掛著和氣的笑容。15年來,老萬日復一日,一趟一趟,將村民渡往彼岸。而在過去的百余年中,萬其真家族三代人接力義渡,方便過無數村民和行旅。

  迎人上船,竹篙輕點

  小船掠波劃向對岸

  渡口處水面寬約150米,最深處超過50米。11月25日清晨7時許,山中剛天亮,濃霧籠罩,早起的村民到達渡口邊時,老萬已經在此等候。

  到上午9時許,來往做農活和走親戚的村民,已經過了10余趟,初冬的暖陽已經灑到了門前。老萬換上一件稍薄的外套,坐在門前稍作休息。

  沉默少言的老萬,做事的時候比說話的時候多。陽光下小憩的他,遠遠望去,仿佛一尊雕塑。

  3年前,老伴去世,如今,兩個女兒早已出嫁,小兒子夫妻外出打工,老萬和大兒子一家同住,守著渡口。

  老萬說話輕聲細語,擺渡時行動舒緩有力,不急不躁,穩(wěn)當,安靜。他年紀大了,但身子骨清癯硬朗,除了近兩年來右邊膝蓋偶爾酸痛,并無大恙。

  這時,67歲的六組村民崔祝清背著一捆干稻草,和背著紅薯的老伴到了渡口邊。崔祝清沒有說,老萬也不需要問,他解開船纜,待崔祝清和老伴上船坐穩(wěn)后,他跳上船,一篙點在岸邊石壁上,雙腿略彎,手上一使勁,小船向河心退去。

  老萬半邊槳葉用力,一個漂亮的轉彎,小船調頭劃開細浪,將水面陽光斬成萬點碎金,槳聲伴著一道道水花,小船輕盈地掠向對岸。岸邊人看去,老萬撐著6米多長的船行在水上,很平穩(wěn),似乎毫不費力。

  短短幾分鐘后,轉過一道小彎,小船隱沒在對岸水邊樹后,在那棵只看得見樹梢金葉的銀杏下泊住。這一船渡過去,老萬僅僅用時約5分鐘。

  有時候,老萬船在對岸還沒劃回來,這邊又有村民到了,喊一聲:“老萬!過河——”那邊樹后就傳來他的回應聲:“來噠!”不一會兒,他駕著小船,從水邊樹影后出現。

  老萬偶爾來了興致,也能一邊撐船,一邊引吭高歌,吼幾句山歌子:

  山高只有人行路/ 水深只有船來渡/ 男從高山打傘來/ 女在房間繡花鞋/ 我從茲丘(地名)轉回來/ 那年那月許我的繡花鞋……

  嗓音滄桑渾厚,與槳聲風聲相縈繞,久久不絕。

  小網捕蝦,杯中清茶

  擺渡間隙忙中有樂

  平素擺渡,一天里哪些時間最繁忙,老萬總是心里有數:村民清早出工,上午10點前后吃早飯,下午3點左右吃中飯,傍晚6點左右收工回家。

  老萬總會在渡口候著。一天下來,他擺渡數十趟,遇到村民有婚喪嫁娶等重要事件,他更是絲毫不敢馬虎。一天下來,最多時甚至要渡數百人次,有時忙得只能吃一頓飯?!?/span>

  擺渡生活又是孤獨的。每逢無人過渡,老萬就拴住小船,走進小屋。屋里只幾張殘缺的椅子,一條長凳,屋角一堆冷卻的木炭灰,其上吊著一只燒水壺,像鍋底般黑。

  渡口小屋沒有電,他點燃煤油燈,燃起柴火,水一會兒就燒開了。拿出從山外帶回來的茶葉,或就著山里產的老茶,沏上一杯,坐在柴火邊獨自細細品嘗,或偶與崔顯堯等同輩老友對坐閑聊。

  一盞茶后,仍無人過渡,老萬會去看看他自制的捕蝦小網兜,或者整理一下因忙于擺渡而久未使用的漁網,抓一些河蝦和鮮魚。下一頓,除了地里的菜蔬外,餐桌上會多出一道美味。

  閑暇的時候,老萬會在門口坐下來,將手中竹篾,編織成一個個竹簍或竹籃,晚上帶回家去。

  暑往寒來,人來人往

  義渡人生從未停歇

  數公里外,滬蓉西高速和宜萬鐵路相繼建成,鄂西群山里的世界也在飛速發(fā)生變化。守在渡口的老萬,不識字,不讀書看報,不看電視,只管迎著每日的霞光,一槳一槳地劃,一船一船地渡。

  大沙河村278戶村民,1000余人,加上過往的外地人,經小船過渡的人很多。15年來,連老萬自己也不知道,他船來船去到底渡了多少人。到如今,他仿佛已經不能同這種擺渡生活分離。

  在《邊城》中,沈從文這樣描寫翠翠的爺爺老船夫:他從不思考自己職務對于本人的意義,只是靜靜的很忠實的在那里活下去。

  老萬也是如此。

  大沙河村68歲的村支書崔登碧說,一趟劃300米,一天只算30趟,15年下來劃了多遠?但老萬和他的家人沒有想過這件事。村里的老人們說起萬其真一家三代人,都連聲稱贊:“他們一家真是大好人。”

  鄉(xiāng)里的干部們到渡口來看老萬,說:“老萬,你了不起!”老萬聽了,憨厚地一笑,臉上倒有了羞澀。

  有人說,樹木和石子使歲月流逝,歲月的流逝總是悄無聲息地沖淡過往的一切。現在看來,老萬和他一家三代人的義渡之舉,歲月的流逝不會沖淡它,反而會讓它散發(fā)出更濃郁的醇香。

用戶名:驗證碼:點擊我更換圖片                *如果看不清驗證碼,請點擊驗證碼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