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fā)布時間:2017-10-08 15:29 | 來源:中國林業(yè)網 2017-05-22 | 查看:1256次
中國林業(yè)網5月22日訊 位于內蒙古、甘肅、寧夏交界的騰格里沙漠是我國第四大沙漠,也是流動速度最快的沙漠,快速流動的沙丘威脅著沙漠邊緣居民的耕地。
1999年,騰格里沙漠西南邊緣的一對父子進駐沙漠植樹治沙,這一種就是18年。在他們的努力下,7500畝沙漠披上綠裝,流動沙丘也停住了前進的腳步。
王天昌曾生活的紅水村,離武威市區(qū)40公里,離騰格里沙漠只有幾公里的距離,逐年靠近的沙漠,一度威脅村子里的生活。
從1999年開始,王天昌舉家搬進了騰格里沙漠義務植樹。一開始,王天昌帶著兒子和侄子就住在帳篷里,但一場大風掀翻了帳篷,他們只能在沙漠里挖了一個地窩鋪。
王天昌父子倆的家,離治沙的地方并不算太遠,走路一個小時左右就能到,為什么非要在這荒無人煙的沙漠里挨餓受凍呢?
然而一起跟著進沙漠的侄子卻選擇了離開。侄子的離開并沒有打擊父子倆的積極性。對于他們來說,生活上的困難不算什么,但就在他們信心十足進入沙漠準備大干一場時,現實給了他們狠狠一擊。
懷著治沙夢想的父子倆到了沙漠后,卻發(fā)現過去種樹的經驗在沙漠里根本行不通。這可怎么辦呢?
在進入沙漠之前,王天昌和兒子王銀吉在家里種過一些經濟苗木,本以為掌握了種植技術的父子倆就按老辦法在沙漠里種樹,但一年下來,絕大部分樹都沒有活下來。
第一年的失敗,讓本就不相信這父子倆的人們有了看笑話的機會,一時間,各種說法傳到了王天昌的耳朵里。
王天昌父子倆找到了當地林業(yè)部門求助,經驗豐富的科技人員一眼就看出了他們的問題。
找到了合適的樹種,還要防止沙漠里的風把樹苗吹倒。父子倆就慢慢摸索,把麥草埋進沙漠,讓它形成一平方米大小的草方格,不但可以固定沙丘,還能給樹苗擋風。
而沙漠里最難解決的還是水的問題,父子倆在沙漠里挖了一個蓄水池收集雨水和雪水,但到春天種樹的時候,這些水遠遠不夠。王天昌和家人每天還要往返十幾公里用駱駝拉水,澆水也是用勺子一點點澆。有時為了省水,一家人洗碗都只用沙子洗。
為了節(jié)水,王天昌和兒子王銀吉不斷摸索,終于找到了一套用最少的水種樹的辦法,還自己研發(fā)出了一套工具,一頭用鐵鍬的頭焊成鋤頭一樣的形狀,用來刨開表面的干沙;另一頭像長矛一樣,用來在地上鉆開一個小洞,這樣的工具能減少沙里水分的蒸發(fā)。
在一家人的努力下,沙漠里的樹苗成活率逐漸達到了85%,曾經黃沙漫漫的沙漠深處終于慢慢披上了綠裝。
發(fā)表評論
網友評論
查看所有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