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fā)布時間:2017-07-24 19:23 | 來源:中國青年報 2017年07月24日 13 版 | 查看:3304次
155 錢海軍
156 倪華成
157 高思杰
158 郭小平
159 唐才英
160 唐革軍
161 黃永騰
162 寇立國
163 韓凱
164 景在平
165 曾美華
166 游文晃
167 靳志強
168 潘玉蓮
155 錢海軍
錢海軍,男,漢族,1970年2月生,中共黨員,國網(wǎng)浙江慈溪市供電公司客服中心社區(qū)經(jīng)理。
1999年5月開始,錢海軍堅持用一技之長為社區(qū)居民免費提供電力維修服務18年,服務用戶達1萬多人次,結(jié)對幫助100多位空巢、孤寡老人,每周上門服務20多次,被居民親切地稱為“萬能電工”“電力110”。
1999年5月,社區(qū)文書找到錢海軍,問他是否愿意當社區(qū)志愿者,免費幫居民排除電力故障。錢海軍毫不猶豫就答應下來,從此一做就是18年。為更好地服務社區(qū)的老年人,他還自學電磁爐、洗衣機等常用家電維修。“用電有困難,請找錢海軍”,是居民們常掛嘴邊的一句話,也成為錢海軍的服務品牌。居民家中碰到電力故障,只要打電話找錢師傅,保證“馬上到、馬上修、馬上好”。有時候,錢海軍一天能接到20多個電話,還經(jīng)常占用節(jié)假日,但無論多繁忙、多麻煩,他從不抱怨、從不嫌煩,因為這早已經(jīng)成為他的日常習慣和生活樂趣。
錢海軍在為一些空巢老人、孤寡老人提供電力維修服務的同時,還把他們當作自己的父母一樣關愛。2008年,他在給一位老人修電磁爐的時候,看到他年過七旬還要照顧40多歲患有智力障礙的兒子,就把老人當作重點服務對象。此后,他定期幫老人檢查家里的電器、線路,陪老人話家常。逢年過節(jié),錢海軍還和妻子買上衣物去看望老人。對于錢海軍的付出,老人覺得過意不去,一再感謝他。錢海軍卻說:“我就是您的兒子,這是我的分內(nèi)事?!币晃?0多歲的老人患先天性小兒麻痹癥,錢海軍在2010年上門幫她修過一次臺燈后,就經(jīng)常去看望她,幫忙買米買油,做些體力活。為更好地幫助孤困老人,他做了500張名片,利用在社區(qū)排查電力隱患、提供維修服務的機會,把名片送到老人們手中。
錢海軍所在公司為更好地發(fā)揮他的示范帶動作用,支持他成立以自己名字命名的服務班、共產(chǎn)黨員服務隊、志愿服務中心,組織志愿者開展“千戶萬燈”扶貧幫困等志愿服務活動。此外,他還帶動妻子和女兒加入助人為樂的隊伍中,一家人先后捐助22名貧困學子。
錢海軍榮獲全國勞動模范、全國“最美志愿者”、全國職工職業(yè)道德建設先進個人等稱號。
156 倪華成
倪華成,男,漢族,1957年12月生,中共黨員,廣西壯族自治區(qū)岑溪市波塘鎮(zhèn)楊亦小學退休教師。
1977年9月,倪華成高中畢業(yè)回家鄉(xiāng)當老師。從此,他當起“義務撐排工”,每天往來120米寬的河面接送孩子,沒有發(fā)生過一起安全事故。40年來,倪華成既是課堂上手執(zhí)教鞭的“指路人”,又是課堂外護送學生的“擺渡者”。
楊亦村灘急組共有20多戶80余人,黃華河蜿蜒繞過村前,河對岸是全村唯一的教學點楊亦小學。因沿河十多里都沒有建橋,孩子們每天只能心驚膽戰(zhàn)地撐竹排過河上學。到校報到當天,倪華成在渡口候渡,看見一個撐竹排的學生因竹篙掉進水里嚇得驚慌失措,竹排在河面搖搖晃晃,十分危險。他連忙跳下水,游到竹排邊,好不容易才把孩子和竹排安全地推靠了岸。從此,倪華成每天都早早起床,在黃華河渡口等候孩子們,撐竹排分批護送他們過河。下午放學時,他又分批護送孩子們過河回家。為了學生的安全,倪華成利用晚上的時間,挨家挨戶動員學生家長購買救生衣,每天讓學生穿著救生衣乘排過河。如果遇上洪水,竹排無法安全撐過河時,倪華成就請來機帆船載學生安全過河。
1998年,倪華成調(diào)到附近古凍小學工作。但是,村民們強烈懇求倪華成回到楊亦小學教書。3天后,他又回到楊亦小學,再度撐起他的竹排,日復一日地護送孩子過河。倪華成護送學生過河最多時有14人,最少時僅有1人。不管人多人少,他始終把安全放在第一位。每一次船靠岸,倪華成都會扶著孩子們走上高低不平的河岸;遇到年幼的學生,他還抱著上岸。40年來,倪華成撐排沒有發(fā)生過一起安全事故,是村里公認最出色的撐排師傅。自從倪華成護送孩子過河上學后,灘急組每年入學率都達100%,一批批學生小學畢業(yè)順利升入初中、高中。如今,灘急組已先后走出10名大中專生。2017年3月,倪華成退休了。本該安度晚年的他,難以割舍那一把撐船的竹竿,決心做一名“老船長”,繼續(xù)護送孩子們安全上學、回家。
倪華成榮獲廣西壯族自治區(qū)創(chuàng)先爭優(yōu)優(yōu)秀共產(chǎn)黨員等稱號。
157 高思杰
高思杰,男,漢族,1973年11月生,中共黨員,安徽省阜陽廣播電視臺外宣科科長。
從事新聞工作20年來,高思杰以一位新聞人的博大情懷,把對故鄉(xiāng)土地的情、對父老鄉(xiāng)親的愛,化作一組組精彩鏡頭、一行行滾燙文字,堅持為困難群眾辦實事、解難事,多次向孤寡老人、艾滋孤兒、貧困家庭提供力所能及的捐助。在不幸痛失愛女之時,他無償捐獻女兒器官,并在志愿捐獻器官登記表上鄭重簽下自己的名字,讓大愛在奉獻中傳遞。
高思杰出生于阜南縣一個普通農(nóng)民家庭,1997年成為一名新聞工作者以來,堅持為艾滋病孤兒捐款,為白血病孩子募捐,為棄嬰找尋更好出路,幫助過的人不計其數(shù)。10多年前,潁州區(qū)文峰辦事處馬姓居民的女兒、兒子相繼患上罕見的肝病,在妻子嘗試割肝救子之后,兒子的病情得到控制,但家中也從此債臺高筑。高思杰得知情況后,在聯(lián)系社會救助的同時,第一時間動員多位同行集中報道,想盡一切辦法幫助他們一家人渡過了難關。2009年,高思杰榮獲首屆安徽省道德模范稱號,隨后就將5000元獎金全部捐獻給阜陽特教學校。恰在這時,母親被查出患有三期直腸癌,他正在籌錢為母親做手術。高思杰說母親的事兒我會想辦法,那些可憐的孩子也要幫,這筆錢多少能為他們做些事情。2014年12月,腦干腫瘤、丘腦腫瘤等字樣先后出現(xiàn)在女兒的病歷上,他輾轉(zhuǎn)上海、北京四處求醫(yī),最終也未能挽回女兒的生命。女兒去世后,他和愛人強忍悲痛,決定遵從女兒遺愿,于2015年2月無償捐獻女兒的腎臟、肝臟、眼角膜,成功救治4名重癥患者。2015年4月,他來到阜陽市紅十字會,在人體器官捐獻志愿書上簽下自己名字,用無聲大愛點亮他人的生命之燈。
高思杰幫助他人從不猶豫,干起工作風風火火,在崗位上創(chuàng)出優(yōu)秀業(yè)績,每年在中央、省市電視臺發(fā)稿600多篇。由于長期的奔波勞累,高思杰患上雙腿嚴重靜脈曲張、慢性胃炎、心絞痛等疾病,但一刻也沒有停止工作。成名之后,不少外地媒體開出高額薪資、優(yōu)越條件,希望可以聘用他,都被一一拒絕,他希望把更多的光和熱奉獻給深愛的家鄉(xiāng)土地和父老鄉(xiāng)親。
高思杰榮獲全國優(yōu)秀共產(chǎn)黨員、時代楷模、全國優(yōu)秀新聞工作者、安徽省道德模范等稱號。
158 郭小平
郭小平,男,漢族,1963年2月生,中共黨員,山西省臨汾市紅絲帶學校校長。
多年來,郭小平心懷大愛,專注公益事業(yè),幫助弱勢群體,竭盡所能免費救助病患。他成立專門收治艾滋病兒童的“紅絲帶學?!?,無償收治了來自全國各地的33名艾滋病患兒。
2004年,臨汾傳染病醫(yī)院收治幾名艾滋病患兒。為讓這些孩子在接受治療同時,也能得到受教育機會,時任該院院長的郭小平在病區(qū)成立愛心小課堂,組織醫(yī)護人員輪流上課,教孩子們讀書、寫字。隨著住院艾滋病感染兒童增多,他又多方籌資,費盡周折,成立了專門為這些艾滋病患兒開設的紅絲帶學校,并擔任校長。2011年,紅絲帶學校經(jīng)批準正式被納入國家義務教育行列。
2015年,郭小平辭去醫(yī)院院長職務,只擔任紅絲帶學校校長?!搬t(yī)院不缺院長,但孩子們?nèi)蔽疫@樣一個校長。”正如郭小平所言,這些因母嬰傳播感染艾滋病的孩子們需要他、依賴他。33個孩子就是33份牽掛,每個孩子的身世、生日、性格習性,郭小平都了然于心。在紅絲帶學校,孩子們親切地叫他郭伯伯。在這里生活了十幾年的濤濤,在參加高考前夕,畫了一幅郭小平的肖像,寫上“郭伯伯,我們永遠在一起”送給他。這份珍貴的禮物,被郭小平裝裱好掛在辦公室里。
郭小平還不遺余力宣傳防艾工作,呼吁社會上更多的人了解艾滋病,用正確的態(tài)度對待艾滋病患兒。“艾滋病從全民防治到全民理解還有很長的路要走。”郭小平深知自己一個人的力量微薄,就帶著孩子們一次次走出去,參加各種防艾活動,讓孩子們感受社會的愛心,也讓外界更多了解艾滋病和這些孩子們。郭小平用愛呵護著艾滋病患兒,也教孩子懂得感恩和付出,傳遞愛心和善意。2012年,他發(fā)起“愛心傳遞”閑置衣物捐助活動,來自全國各地的愛心包裹紛至沓來。一時間,紅絲帶學校成為一個愛心集散地。從衣物選擇、清洗、消毒、整理、包裝到最后發(fā)送,郭小平讓學校的孩子們參與其中,傳遞愛心、體會快樂。
郭小平榮獲“感動中國”2016年度人物、山西省特級勞動模范等稱號。
159 唐才英
唐才英,女,漢族,1936年1月生,江西省新余市分宜縣人民醫(yī)院退休職工。
30多年來,唐才英不離不棄、無私付出,省吃儉用、含辛茹苦,撫養(yǎng)10名無血緣、無親緣的棄嬰長大成人、讀書成才,以實際行動譜寫一曲大愛之歌,被人們稱為“愛心媽媽”。
提起收養(yǎng)的第一個孩子,唐才英至今還記憶猶新。1982年3月10日,唐才英在菜地種菜回家,發(fā)現(xiàn)被遺棄在鐵路旁、凍得瑟瑟發(fā)抖的芳芳。盡管她知道自己有5個孩子,最小的才11歲,家里再多一個孩子生活會更清苦。但為救孩子,她毫不遲疑地把芳芳抱回家。為了讓孩子有個合法身份,唐才英抱著芳芳來到民政、公安、計生等部門,為芳芳上了戶口。由于沒有奶水喂養(yǎng),全靠喝奶粉,每月光奶粉錢就要花去16元,那時唐才英月工資僅30元,生活的擔子更重了。但為了孩子,她不但盡心盡力做好在醫(yī)院的本職工作,下班后又到醫(yī)院后勤部門幫忙洗衣服、被子等,甚至還在家里后院養(yǎng)了七八頭豬,盡量多賺點錢,讓孩子吃得好點。
1997年,她收養(yǎng)了3個棄嬰,其中一對還是雙胞胎兄弟。她總是那個理由:丟掉的孩子也是一條命。3個孩子不會吃飯,唐才英就小心翼翼地喂,常常忙得自己吃飯的時間都沒有;擔心3個孩子從床上掉下來,她就加高了床沿,輪番摟著睡,讓孩子感受著母親的呵護。
隨著孩子慢慢長大,要吃飯讀書,這個大家庭的生活也越來越拮據(jù)。唐才英時常在工作之余外出撿些垃圾廢品填補家用,寧肯自己少吃點少穿點,也決不苦了這些孩子。她常說:“再苦再累,也要供他們讀書?!彼钪逃闹匾?,關心孩子不僅要讓他們吃飽穿暖,更要教會他們?nèi)绾巫鋈?。根?jù)每個孩子的不同性格和愛好,她因勢利導地進行教育和培養(yǎng)。她鼓勵他們讀書,教他們學做家務,學做好人,培養(yǎng)他們獨立生活的習慣和能力?,F(xiàn)在,收養(yǎng)的10個孩子中,與她生活在一起的仍有5人,一家人其樂融融。
唐才英榮登“中國好人榜”。
160 唐革軍
唐革軍,女,漢族,1950年10月生,中共黨員,遼寧省遼陽市白塔區(qū)南門街道關工委原常務副主任。
17年來,唐革軍憑著一副熱心腸,慷慨解囊做公益,累計花費30多萬元;自掏腰包舉辦12屆冬(夏)令營活動,被孩子們親切地稱為唐奶奶;十多年悉心照料孤寡老人,不是親人勝似親人。
2000年,退休后的唐革軍被南門街道關工委聘用為常務副主任。此后,再次“上崗”的唐革軍,熱情投入工作崗位,熱心開展公益事業(yè),個人先后出資30多萬元用于舉辦各種公益活動、資助幫扶別人。
到廣場鍛煉身體時,唐革軍發(fā)現(xiàn)廣場上很多設施、雕塑都有破損,很不美觀。她就把來廣場鍛煉身體的人組織起來,成立志愿者團隊,每天在鍛煉身體的同時,義務宣傳保護環(huán)境,及時制止不文明行為。她出資10余萬元,組建南門街道豐樂社區(qū)圓夢藝術團,成立起夕陽紅文明交通宣傳隊、學雷鋒愛心團隊、太極拳隊、健身操隊等18支隊伍,積極參加各類志愿服務和文化體育活動。
每年寒暑假時,唐革軍看到很多孩子整日在廣場、小區(qū)里玩耍,沒人照看。她就自掏腰包數(shù)萬元,購買學習用品,聯(lián)系場地、請老師,個人出資舉辦“南門我最棒”夏令營和“學習雷鋒點亮人生”冬令營,教授孩子們編織、剪紙、繪畫、根雕等課程,請來雷鋒戰(zhàn)友講述雷鋒的故事。至今,冬(夏)令營成功舉辦12屆,已成為深受遼陽市小學生喜愛的品牌活動。
唐革軍天生一副熱心腸,看到困難群眾就想幫一把。她十多年如一日,像女兒孝敬母親一樣,照顧社區(qū)里的孤寡老人宋阿姨,生病時尋醫(yī)問藥,換季時準備衣服,平日里幫著干家務活、交水電費,讓老人享受天倫之樂。她叫宋阿姨“老娘”,宋阿姨視她為“貼心小棉襖”。沒有任何血緣關系的兩個人,在外人看來就像一對母女。
唐革軍榮獲遼寧省道德模范等稱號,其家庭被評為全國文明家庭。
161 黃永騰
黃永騰,男,壯族,1939年8月生,中共黨員,廣西壯族自治區(qū)防城港市少先隊總顧問。
黃永騰扎根祖國邊疆,將畢生心血都奉獻給教育事業(yè)。在崗時,自費為孩子們購買圖書等學習活動資料;退休后,全身心投入到少先隊活動、關愛未成年人成長,贏得社會肯定和群眾尊敬。
黃永騰先后設計少先隊活動方案600多個,退休后實施的達400多個,獲獎86個。他根據(jù)城鎮(zhèn)學生的特點,設計的“解除煩惱,快樂成長”活動,在實施的10多年間有數(shù)萬人次參與。每學期他都志愿與10多個“后進生”結(jié)成“解煩手拉手”對子,進行跟蹤幫助,大家稱他為“快樂朋友”。防城區(qū)現(xiàn)已有300多所中小學開展了“解煩惱”心理咨詢活動,受益學生累計達兩萬多人次,“解煩惱”活動受到學生歡迎、家長稱贊和社會認可。
黃永騰師范學校畢業(yè)后,一直在小學任教。從教幾十年來,先后自費購買用于少先隊活動的音像資料上千盤,還購買了8000多冊圖書供孩子們閱讀。退休后仍然念念不忘邊境的孩子,他先后100多次義務到邊境40多所學校調(diào)研,和師生一起研究制定主題教育方案300多個。在志愿指導防城區(qū)灘散小學“護界碑小隊”的16年間,帶動了邊境25所學校近千名學生參與“護界碑”。2001年,他策劃的“跟隨邊防軍叔叔護界碑”活動獲全國少工委優(yōu)秀課題一等獎。
因超負荷工作,黃永騰患上了細胞惡性腫瘤等多種疾病,先后動過4次手術,做過放療、化療。黃永騰在與病魔做斗爭時仍堅持工作,積極發(fā)揮傳、幫、帶作用。近30年來,他每年10多次深入邊境基層學校,開展少先隊輔導員的傳幫帶工作,并受邀到南寧、北海等地講課培訓累計達780多場次,把全部愛心、精力和智慧奉獻給了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工作。
黃永騰榮獲全國先進教育工作者、廣西壯族自治區(qū)優(yōu)秀共產(chǎn)黨員、自治區(qū)勞動模范等稱號。
162 寇立國
寇立國,男,漢族,1980年7月生,立國集團有限公司總裁。
寇立國自幼家境貧寒,十幾歲即輟學外出打工,經(jīng)過自身努力拼搏,創(chuàng)立立國集團。成功后,他不忘回報社會和家鄉(xiāng),積極投身公益事業(yè),先后為家鄉(xiāng)建學校修村路,成立“龍商立國慈善基金”,與多所高等學府對接資助困難學子,多次為災區(qū)群眾捐資捐物,用一顆感恩的心幫助別人,回饋社會。
幾年前,寇立國發(fā)現(xiàn)家鄉(xiāng)的小學條件與城里的學校有很大差距,決心要為家鄉(xiāng)建一所現(xiàn)代化小學。2010年,寇立國捐資390萬元建設尚家立國希望小學,親自到場監(jiān)工。建成后又捐助100多萬為學校購置教學器材、圖書、電腦等,現(xiàn)在小學的教學設備一應俱全。2012年9月,為方便村民出行,他為肇東市尚家鎮(zhèn)尚家村捐款120萬元修建柏油路。
2011年3月,寇立國捐資210萬元成立龍商立國慈善基金,專項用于資助家鄉(xiāng)考入北京大學、清華大學等高等學府卻交不起學費的“龍江”學生。2013年和2014年,他分別與中國政法大學、哈爾濱工業(yè)大學簽署十年捐助框架協(xié)議,第一年首批100萬捐助款已經(jīng)捐出。他向黑龍江省慈善總會捐贈100萬元用于資助哈爾濱工程大學家庭貧困、品學兼優(yōu)的學生。2017年3月,向中國人民大學捐贈100萬元,設立“立國集團獎助學金”,用于每年獎勵及資助20名優(yōu)秀貧苦學生。
為了支持檢察教育事業(yè),寇立國為中國檢察官教育基金捐資360萬元;為幫助解決西南地區(qū)飲水問題,他通過中國婦女發(fā)展基金會向昆明市婦聯(lián)捐建150口“母親水窖”;聽到有“母親健康快車”這個公益項目,他毫不猶豫地向黑龍江省10個貧困縣捐贈10輛救護車等等。汶川地震、玉樹地震、舟曲泥石流都有他公益奉獻的身影,寇立國的慈善之路越走越寬。
寇立國榮獲“感動龍江”2014年度十大人物等稱號,被授予全國五一勞動獎章。
163 韓凱
韓凱,男,漢族,1956年2月生,浙江省杭州市“微笑行動”慈善醫(yī)院醫(yī)生。
韓凱在唇腭裂慈善事業(yè)中執(zhí)著堅守近30年,成立了“零收費”的慈善醫(yī)院——杭州“微笑行動”慈善醫(yī)院,并發(fā)起微笑行動專項基金,帶領團隊走遍祖國大江南北,為45個民族的3萬余名貧困唇腭裂患兒提供免費醫(yī)療救治,僅他一人就治愈多達5000余名患兒,為患兒們帶去了微笑、尊嚴和夢想。
韓凱說:“每一個孩子都應該擁有微笑的權利和生命的尊嚴?!鄙鲜兰o90年代初,韓凱毅然放棄國外優(yōu)厚的待遇和先進的醫(yī)療研究環(huán)境,在杭州率先發(fā)起中國“微笑行動”,開始了漫長而艱辛的微笑傳遞“長征路”。微笑傳遞之路曲折坎坷,韓凱絲毫沒有動搖,不斷積極爭取,并且做好一切準備,包括技術設備引進、洽談合作項目、交流計劃、人員邀請、活動宣傳、患者篩選等工作。1991年5月,韓凱終于成功邀請首批美國專家來到中國進行義診,并第一次在杭州整形醫(yī)院開展了慈善醫(yī)療救助活動。首批報名的患者多達300余位,160名唇腭裂患兒得到治愈,獲得了社會的點贊好評。
“微笑行動”發(fā)起以來,面臨很多困難,其中最大的難題是沒有固定場所,這讓很多孩子在救助的路上不得不選擇中途放棄。韓凱克服重重困難,在杭州發(fā)起并成立了專門為唇腭裂患兒提供免費矯正手術和治療的“微笑行動”慈善醫(yī)院。每年醫(yī)院依靠社會募捐可進行2500—3000例免費手術,患兒們可以在良好的環(huán)境下得到救助,還能獲得長期的跟蹤治療,這對于“微笑行動”來說是一個長足的進步。
如今,全國已有200余所唇腭裂慈善醫(yī)院,遍布23個?。ㄗ灾螀^(qū))的65個縣市區(qū),治愈患兒30077個,擁有168支志愿醫(yī)療團隊、2萬余名社會及專業(yè)志愿者,開展大型慈善活動165次,“中國微笑行動”不斷發(fā)展壯大。一項工作干一天容易,長期堅持則難能可貴。近三十載,一萬零九百多個日日夜夜,韓凱把他有限的青春和熱血都獻給了唇腭裂慈善公益事業(yè),以精湛的醫(yī)術、高尚的人格魅力和強大的精神力量感染著身邊的每一個人,用慈善公益彰顯對生命的尊重與關愛。
韓凱榮獲“最美杭州人”等稱號,榮登“中國好人榜”。
164 景在平
景在平,男,漢族,1955年11月生,中共黨員,第二軍醫(yī)大學附屬長海醫(yī)院血管外科主任。
景在平從醫(yī)40余載,醫(yī)者仁心、心系蒼生、扶危助困,利用業(yè)余時間潛心書畫創(chuàng)作,通過義賣籌集善款,免費為困難患者手術。迄今已舉辦22場愛心書畫展,籌集600多萬元愛心善款,成功為20位患者實施了免費心臟主動脈瓣膜微創(chuàng)手術。他以一腔大愛譜寫了“中國好醫(yī)生”助人為樂的人生傳奇。
1980年,景在平從第二軍醫(yī)大學軍醫(yī)系畢業(yè),分配到第一附屬醫(yī)院普外科,成為一名外科醫(yī)生,并立志提高血管疾病的診治效果。1989年,他牽頭創(chuàng)建血管外科,通過貸款62萬元引進國內(nèi)首臺血管鏡等設備,開展了一系列開拓性研究,邁出了我國微創(chuàng)腔內(nèi)血管外科歷史性的第一步,成為我國腔內(nèi)血管外科的奠基人。2017年1月,景在平團隊獲得國家科技進步獎二等獎。
景在平在技術創(chuàng)新的同時,始終牢記“醫(yī)德為首,行醫(yī)為人”。一位下崗工人患有巨大胸主動脈夾層,曾因三次動脈破裂差點丟命。得知他的情況后,景在平一邊精心實施手術,一邊通過募款解決手術費用。面對一位前來求救的困難打工者,景在平毫不猶豫地說:“費用你別著急,先把病治好!”類似的患者還很多。因此在百姓中流傳著一句話:“有‘景’教授‘在’,患者就‘平’安!”。
2011年初,家住上海市奉賢區(qū)患有嚴重心臟主動脈瓣狹窄癥的老馮慕名找到景在平。面對普通家庭無法承受的巨大經(jīng)濟負擔,如何才能幫助患者重拾生活的希望?景在平反復思量,打起了自己書畫專長的主意。景教授從小興趣廣泛,自幼喜愛詩書畫,歲月荏苒,他筆下的水墨山水畫以及書法作品的風格獨樹一幟,頗具藝術上的創(chuàng)新和突破。景在平毅然決定,通過義賣自己創(chuàng)作的書畫籌集善款來幫助病人。由此,白天無影燈下拯救患者生命,夜晚伏案潑墨揮毫。2011年5月,他親自主刀免費為老馮成功完成了第一例球擴式心臟主動脈瓣腔內(nèi)微創(chuàng)置換術。近年來,通過書畫義賣募集善款,他成功為20位患者免費實施微創(chuàng)手術。這些愛心手術不僅包含著景在平在醫(yī)學領域內(nèi)的創(chuàng)新與探索,更包含他對貧困患者的一份仁愛之心。
景在平榮獲“感動上?!?014年度十大人物、上海市擁政愛民先進個人等稱號。
165 曾美華
曾美華,女,漢族,1943年3月生,民進會員,重慶市江北區(qū)蜀都中學退休教師。
曾美華退休后的11年里,堅持幫教失足少年,每月前往未管所、看守所或派出所,把溫暖帶給他們。她寫下23萬字的《與失足少年零距離》,成為家庭教育的活教材。她帶動150名志愿者,讓240余名失足少年重獲新生,被孩子們親切地稱為“曾媽媽”。
2006年,重慶市未管所向全社會征集失足少年的“愛心家人”,退休老師曾美華獲悉后,第一時間報了名。因為,在她心里一直有個心結(jié),她的一個學生由于缺失家庭溫暖,最終因盜竊入獄。雖然她也曾苦心勸導,但未能阻止孩子誤入歧途。
曾美華第一個幫教對象是一名入監(jiān)6年的女孩。因為一直沒有人來看望安撫她,女孩表現(xiàn)得既冷漠又消極。曾美華決定用行動感化她心中的堅冰,無論晴天下雨,堅持每月探視,寫信撫慰心靈,并與她的親人們聯(lián)系,和他們一起幫教,還自掏腰包鼓勵她參加自考。通過長達8年的幫教,女孩對未來重燃希望,只讀到初一的她8年連續(xù)自考11科,獲得多次減刑,提前出獄。如今,女孩已找到工作,并組建起自己的幸福家庭。在給曾美華的信中,她寫道:“那是一個終生難忘的日子,從此自己不再孤獨。曾媽媽,謝謝您給我?guī)硪黄柟?。?/p>
從開始當“愛心家人”的第一天起,曾美華就將幫扶故事、心得體會等內(nèi)容寫成手記。2007年,為了采寫手記,64歲的她開始學習拼音、電腦、寫作。2011年,曾美華嘔心瀝血完成23萬字的《與失足少年零距離》手記,記錄了20多個失足少年的故事,還收錄了孩子們的日記、給她寫的信,成為家庭教育的“活教材”。
2012年,曾美華創(chuàng)立“曾媽媽愛心工作室”。為帶領“愛心家人”更好地開展工作,70多歲高齡的她主動申請到高校學習心理學,每天早上6點起床,晚上學習至11點。她還定期開展座談會總結(jié)經(jīng)驗,采用“老帶新”等方式幫助大家共同提高。如今,“愛心家人”隊伍日益壯大,有150余名志愿者加入到“曾媽媽愛心工作室”,先后幫教240名失足少年走向新生。
曾美華榮獲全國首批優(yōu)秀五星級志愿者、重慶市道德模范等稱號。
166 游文晃
游文晃,男,漢族,1955年12月生,中共黨員,福建省廈門市湖里區(qū)祥店社區(qū)居民。
22年前,游文晃投身公益事業(yè),從此無怨無悔,即使身患重病,仍不忘貧困孤兒。他先后資助上百位貧困學生,救助數(shù)十名殘疾孤兒、孤寡老人和重病患者,累計捐助300多萬元。
在家人支持下,游文晃把大部分工資、工傷傷殘退養(yǎng)金和收入節(jié)省下來,并變賣了自家店面,全部用于救助貧困孩子。他資助的孩子遍及廈門、莆田等10多個城市,每年春節(jié)或寒暑假,都會去看望這些孩子,或者把他們接到廈門做客。在他資助的孩子里,已經(jīng)有43人大學畢業(yè),還有31人正在讀大學。一位受助學生深情回憶道:“那時候,因貧困導致重度營養(yǎng)不良的我頻頻生病,就在我快要徹底絕望的時候,是游爸爸給了我學費和每個月的生活費,讓我的學習和生活有了保障,使我順利完成護校三年、醫(yī)科專科大學三年學業(yè)。游爸爸像慈祥的父親一樣關愛著我,我會永遠銘記游爸爸這份無私的愛?!?/p>
2013年7月,游文晃突發(fā)心梗。在重癥搶救室,游文晃仍然牽掛那些孩子們,他囑咐家人:“如果我走了,辛苦你們繼續(xù)幫助這些孩子”。他的心臟植入4個支架,每天服用10多種藥,但他從未停止過對貧困孩子的資助,他說:“是意志和孩子們支撐我的生命,我愿意把自己有限的生命奉獻給慈善事業(yè)?!?/p>
平日里,游文晃總是盡己所能幫助困難群體。為了給身患白血病的孩子加油鼓勁,他不顧自己的身體,從廈門趕到福州,送去救助款和他親手畫的油畫。2017年春節(jié)前夕,游文晃購買900件新衣分別送到孤兒院和養(yǎng)老院,并和志愿者們一起包了6000個水餃,與孤兒、老人們一起歡度新年。
為了幫助更多的貧困學生,20多年來,游文晃堅持創(chuàng)作油畫,并全部拿來義賣。一家人省吃儉用,衣服穿了10多年不舍得換,自來水盡量循環(huán)利用,出行總是騎自行車或者乘坐公交車,盡可能地壓縮家庭支出。
游文晃榮獲福建省道德模范等稱號,榮登“中國好人榜”,其家庭被評為全國文明家庭。
167 靳志強
靳志強,男,漢族,1962年2月生,中共黨員,甘肅省天水市秦安縣興國鎮(zhèn)鄭川村村民。
靳志強從事林果產(chǎn)業(yè)30多年,始終以幫助他人為己任,常年致力于農(nóng)果新品種的引進選育和新技術的示范推廣工作,免費為村民提供苗木和接穗等服務,用大愛情懷支撐起父老鄉(xiāng)親的致富夢想。
1980年,靳志強中學畢業(yè)后,便跟著鄉(xiāng)親們栽培果樹。為改變秦安果品滯銷這一困境,他在實地考察了林果業(yè)較發(fā)達的省市后,決定對品種進行更新?lián)Q代,并對果農(nóng)進行技術培訓。于是,他先在自家的果園中開始試種,再將好的品種免費提供給鄉(xiāng)親們。漸漸地,找他提供接穗、進行嫁接的人越來越多。一到冬季,人們排著隊,爭著搶著請靳志強去幫忙。靳志強總是熱情認真負責地為每一戶果農(nóng)修枝剪葉,一干就是十多年,從來沒有收取一分錢。
靳志強心里惦念的始終是家鄉(xiāng)農(nóng)業(yè)經(jīng)濟的發(fā)展,一門心思想的是如何幫助父老鄉(xiāng)親走上果業(yè)致富的道路。他把自家果園當成一個實驗園,自費引進新品種,免費送給鄉(xiāng)親們,支出越來越大,債務越來越高。為了省錢,他縮衣節(jié)食,經(jīng)常天不亮就背上干糧,一頭扎進果園,一待就是一天,努力培育優(yōu)質(zhì)品種,免費為村民送苗接穗。經(jīng)過數(shù)年努力,他從全國各地引進的桃新品種達150多個,蘋果新品種10余個,其中精心選育的40余個優(yōu)系品種,具有很大的市場潛力。很多地方高薪邀請他,都被他拒絕了。2012年9月,他在中山鄉(xiāng)郭洼、胡崖兩村指導秋季建園,由于到了最關鍵的定植時期,他堅守在建園現(xiàn)場,連父親臨終最后一面也未見到。他還建立了人才實訓基地,開展林果人才培訓,先后舉辦各類培訓班10多期,培訓技術人員500多人(次)。
靳志強榮獲全國勞動模范、甘肅省道德模范等稱號。
168 潘玉蓮
潘玉蓮,女,漢族,1942年9月生,新疆維吾爾自治區(qū)喀什地區(qū)疏勒縣疏勒鎮(zhèn)新市區(qū)社區(qū)居民。
潘玉蓮1992年創(chuàng)辦“愛心課堂”至今,累計免費義務托管、輔導維吾爾族孩子2000多名,被大家親切地稱為“潘奶奶”。她的善舉像一束光,照亮孩子們的心靈。
1992年夏天,潘玉蓮發(fā)現(xiàn)周圍有很多孩子暑假里無人照看,她就想著把幾個孩子叫到自己的家里,教他們識幾個字,這樣既學到了東西,也防止了危險的發(fā)生。剛開始,每天只有幾個孩子來聽課,但潘玉蓮并沒有氣餒,依然認真?zhèn)湔n、講課。慢慢地,由于潘玉蓮的熱心和講課有趣,來的孩子越來越多,“愛心課堂”也越辦越紅火,現(xiàn)在每天都有近40個孩子放學后來聽課。
潘玉蓮家僅有幾件老家具,在最大的一間屋子,一塊小黑板很醒目,桌子和凳子擺得整整齊齊。每天,她都要趕在孩子們來之前,架爐子、燒熱茶,讓孩子們喝上熱乎乎的放了冰糖的茶水。她還自費訂閱了大量的教輔材料、小學各科的課本,哪一頁有哪些內(nèi)容她都記得清清楚楚。她用自己的細心、耐心和愛心讓這些孩子安靜下來,認真聽課。
多年來,為了“愛心課堂”的孩子們,潘玉蓮付出了很多心血,做出了很多犧牲。每月的低保金除了維持生活必需,她都用來給孩子們買學習用品,錢不夠用她就去撿廢品。擔任社區(qū)小組長后,她將社區(qū)給的大部分生活補貼也都用于“愛心課堂”。她還要獨自照顧癱瘓在床的兒子和正在上學的孫女,盡管這樣,她依然無畏眼前的艱難,將心中的大愛,傳遞給更多的孩子。
從“愛心課堂”走出去的學生,有的加入了教師隊伍,有的進了企事業(yè)單位。他們經(jīng)常利用假期回到“愛心課堂”助教,繼續(xù)傳遞這份愛心。
現(xiàn)在,潘玉蓮已是白發(fā)蒼蒼的老人,但卻一刻也沒有打算停止開辦“愛心課堂”。她說:“我最大的愿望就是看著這些維吾爾族孩子將來都成為對國家有用的人,只要身體允許,我就會將愛心課堂一直辦下去?!?/p>
發(fā)表評論
網(wǎng)友評論
查看所有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