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fā)布時間:2016-06-09 22:40 | 來源:新華每日電訊10版 2016-06-03 07:58:38 | 查看:774次
徐志頻
因為默契,心領神會,曾國藩對左宗棠事實心存感激。所以他低調(diào)地說:“論兵戰(zhàn),吾不如左宗棠;為國盡忠,亦以季高為冠。國幸有左宗棠也”。兩人雖然公開表示決裂,暗中支持并沒有停歇
左宗棠與曾國藩骨子里都是有個性的人,有股敢頂?shù)木髲娦U勁。區(qū)別是,左宗棠選擇遵從自我天性,以真我面貌行世;曾國藩選擇壓抑天性,戴著面具,以超我形象示人。兩人氣質(zhì)因此相反、言行風格大異其趣。
肚子里明明有一串人話,硬要壓在心底做鬼話,左宗棠哪里看得下去?故意跟曾國藩惡搞,以玩笑、戲謔的方式,來化解他制造出來的莊嚴與神秘。
野史傳聞,曾國藩有次給左宗棠寫信,出于謙讓用了“右仰”,以示客套。這本是人際禮節(jié),再正常不過,左宗棠卻很是不快地說:他寫了“右仰”,難道要我“左俯”不成!
又一則野史,曾國藩去世后,朝廷賜謚號“文正”,左宗棠聽說了,嘟囔說:他都“文正”了,我豈不成了“武邪”?
還有一副多處被引用,至今已無法確切考證作于何時的對聯(lián)。曾國藩出上聯(lián):“季子自鳴高,仕不在朝,隱不在山,與吾意見常相左。”左宗棠對下聯(lián):“藩臣當衛(wèi)國,進不能戰(zhàn),退不能守,問他經(jīng)濟有何曾?”
1852年起,曾國藩與左宗棠開始通信,一直以兄弟互稱。曾國藩官拜大學士后,按慣例左宗棠須自稱“晚生”。或許,左宗棠心理記憶中一直將曾國藩看成“賢弟”,一時不能習慣,寫信半開玩笑說:我比老兄只小一歲,說不上晚,還是自稱“愚弟”合適吧。
曾國藩也知道,在左宗棠這個大才面前自稱“老師”有點心虛。何況,以前自己跳水自殺兩次,被左宗棠救起過一次,且當面罵過多次,形象秘密全無,權(quán)威樹立不起來,因此故意裝作認真地說:“恕汝無罪”。這四個字是當時流行的戲臺詞??梢妰扇硕籍斶@個場面上的稱呼是演戲,沒有真拿它當過一回事。
曾國藩私下場合,其實也不愿虛與客套,雖然公開場合他非常注重政治影響。而公開場合,左宗棠也十分注意形象。畢竟,左氏是儒學信徒,禮制是儒學之本,點滴小事都打不得馬虎眼。
曾國藩去世,按照禮制,左宗棠挽聯(lián)必須署“晚生”。他果然遵制,客客氣氣自稱“晚生”。
曾國藩去世后,長沙中山路船山祠堂邊設有曾文正公祠。左宗棠收復新疆后衣錦還鄉(xiāng),進曾文正公祠也按照禮儀,該跪就跪,該拜就拜。儀式完畢后,左宗棠要親兵揭開神帳,看著曾國藩的木像,仔細端詳了一會兒,摸著胡子點頭稱道:“滌生,生前哪得有此!”
兩人真真假假的瑜亮之爭至此結(jié)束。
曾左生前私交深厚,從后來的事情上也可以窺斑見豹。
左宗棠晚年對曾國藩的后人,不但在生活上給予關照與幫助,在事業(yè)上也極力扶持。
曾國藩為官清廉,足為世人典范,但因此后人衣食無著,常向親朋故舊求助。左宗棠得知,每次總是從工資里抽幾百兩銀子贈送。要知道,左宗棠一妻一妾、四子四女,每年才花200兩。
曾國藩最小的女兒曾紀芬在《崇德老人紀念冊》中記稱,左宗棠心慈重情,她很愿接近。她的丈夫聶緝椝27歲那年,去南京兩江總督府拜訪左宗棠。左宗棠欣賞聶緝椝的才能,提拔他做兩江營務處會辦。其后,左宗棠對聶緝椝悉心栽培,像待兒子一樣待聶緝椝。在他大力舉薦之下,數(shù)十年后,聶緝椝分別在江蘇、安徽、浙江三地擔任巡撫,成為曾氏顯赫的后輩。
之所以厚待曾國藩后人,一則左宗棠“居心宜直,用情宜厚”,畢竟自己做上浙江巡撫,出自曾國藩一手舉薦,人不能忘恩;再則,他確實與曾國藩沒有個人私怨,私交中的意氣,停留在玩笑,當不得真。
中國人習慣,同齡人生活中喜歡以玩笑相互打擊為樂,尤其在關系親近的男人間。左宗棠雖位高權(quán)重,生活中也是常人,愛開玩笑。左宗棠晚年,應了中國古話,“樹老根多,人老話多”。他在總督任上對求情的官員有特別一手,見面就滔滔不絕地說自己的故事,從楚軍東征說到西征軍遠征,從自己說到曾國藩,將工作匯報當成聽英模報告,讓對方只能聽,沒有機會求情,時間一到,端茶送客。這本是左宗棠管理下屬的一種策略,但卻得罪了不少官員,他們求事不成,惱羞成怒,添油加醋,流傳左宗棠對曾國藩的批評。話一經(jīng)傳開,越傳越失真,傳到最后,儼然潑婦罵街了。
還有一個奇怪的現(xiàn)象,左宗棠晚年時,社會流行批評曾國藩,肯定左宗棠,與今天情形正好相反。原因呢?曾國藩晚年處理“天津教案”不當,“外慚清議,內(nèi)疚神明”,換來如潮譏評。左宗棠平定大西北,巨大的歷史功勞擺在那里,朝野上下一片褒獎。
曾國藩幕僚薛福成很不滿意這種現(xiàn)象,他在《庸庵筆記》中分析說:現(xiàn)在社會上流行褒左抑曾,為什么?因為曾國藩已經(jīng)去世,批評他沒有風險,但左宗棠還活著,批評他則容易自惹麻煩?,F(xiàn)在的人真是太勢利了,即使偶有議論左宗棠不對的,也認為左宗棠只有兩點做得不對:一者他是曾國藩舉薦才獨立創(chuàng)建楚軍的,他出山后卻老在指揮曾國藩,否定他的意見,使曾國藩難堪;二者左宗棠辦事“不感私恩,專尚公義”,為了國家大義,大公忘私。薛福成說:這兩點明是批評左宗棠,實則在表揚左宗棠。我以為都沒說到點子。問題的關鍵是,曾國藩舉薦左宗棠,左宗棠卻爭強好勝,將聲望與功勞弄到曾國藩上面去了,全國人民褒左抑曾,我擔心這事讓后世知道了,他們都拿曾國藩作反面教材,不敢再舉薦比自己厲害的人才了。這樣發(fā)展下去,世道人心不是會越來越壞了嗎?
情義是中國文化之魂。薛福成站在人身依附的官場關系看,確實說到了點子,也道出了后世尷尬。
評價左宗棠與曾國藩的關系,繞不過的一道坎是,1864年左氏向朝廷舉報曾國藩放走幼天王。時人推測,這是意氣用事,鬧個人情緒。對于當時社會“負氣、妒忌”傳聞,左宗棠保持沉默。這種動機猜測,既無法證實,也無法證偽,主動站出來,反倒授人口實,越攪越渾。
但左宗棠與曾國藩既然已經(jīng)主動導演“將帥失和”,在皇權(quán)高壓的環(huán)境里,戲還得演下去,這一演,兩人8年不再通信。
1872年3月12日,曾國藩去世。朝廷的防范,不撤自消。左宗棠不用再以“政治戰(zhàn)略”,維系不和假象。他十分傷感,安排兒子孝威帶400兩白銀前去吊孝,并贈送親筆挽聯(lián),高度評價曾國藩:
謀國之忠,知人之明,自愧不如元輔;
同心若金,攻錯若石,相期無負平生。
針對8年不通音信,社會傳言多端,左宗棠在信中夫子自道:曾國藩去世,我深感悲痛,不單是失去他,國家時局更讓人擔心,我與他的交游、情誼,歷歷回想起來,也不能無動于衷。我作挽聯(lián)兩句話,是20年交情的紀實。我說“謀國之忠,知人之明,自愧不如元輔”,早年在給朝廷的奏折中就多次說過,不是今天才說出來的?!熬寂笥阎g,居心宜直,用情宜厚?!蔽乙郧敖o朝廷的奏折,每次寫好后都抄錄了一份寄給他,兩人之間并沒有隔閡,更沒有城府,不是外界猜測與想象的那樣。我與曾國藩以前有過爭論,那是因為價值取向不同,辦事方法有異,爭論的方面,從來只圍繞“國事、兵略”展開,絲毫沒有涉及過私情。兩人的交情,不是那些未歷重事、不負責任的人猜測的那樣,更不是喜歡捕風捉影、拿“意氣用事”來揣度的人想象的那樣。
“吾與侯所爭者國事兵略,非爭權(quán)競勢比。同時纖儒妄生揣擬之詞,何值一哂!”
這封家信第一次也是唯一一次明確透露,左宗棠舉報曾國藩的奏折,之前已經(jīng)抄寫過一份提前寄他,曾國藩早有心理準備。這也從側(cè)面證實,兩人出于自求保全,在慈禧太后面前聯(lián)手演了雙簧。這就容易理解,曾國藩為什么反過來舉報左宗棠打下浙江時放逃幾萬太平軍這種時過境遷、毫無殺傷力的信息。
舉報前,左宗棠掂量過,在攻下南京這樣大功勞面前,逃出洪天貴福與李秀成,并不會給曾國藩帶來實質(zhì)性的傷害。
這與半個世紀后梁啟超與蔡鍔聯(lián)手反袁世凱演的雙簧異曲同工。蔡鍔假裝與梁啟超政見不合,公開決裂,在報紙上發(fā)表文章批評說:梁老師反對帝制,是書生之見,但書生手無寸鐵,也沒什么殺傷力,任他造輿論得了。如果不是蔡鍔發(fā)起護國運動自曝,梁蔡失合的傳言,后世也會鑿成史實。
因為默契,心領神會,曾國藩對左宗棠事實心存感激。所以他低調(diào)地說:“論兵戰(zhàn),吾不如左宗棠;為國盡忠,亦以季高為冠。國幸有左宗棠也”。
兩人雖然公開表示決裂,暗中支持并沒有停歇,左宗棠西征軍籌餉,曾國藩在兩江總督任上及時供給,他還竭盡能力,將老湘營干將劉松山推薦給左宗棠。劉松山的老湘營是剿滅捻軍、平定陜甘回軍動亂的先鋒與主力;他培養(yǎng)的繼任者劉錦棠,統(tǒng)領老湘營又成為收復新疆的先鋒與主力。無疑,如果沒有曾國藩支持,西征大業(yè)更加困難。
如今,文人筆記中多見左宗棠私下場合批評與貶斥曾國藩,其中不乏當時文人的夸大之辭,包括捕風捉影。正史中的左宗棠對曾國藩既不刻意拔高,也不故意貶低。他評價曾國藩,歷經(jīng)歲月洗磨,事實有著流俗所難理解的公正、客觀。
發(fā)表評論
網(wǎng)友評論
查看所有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