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fā)布時間:2016-06-05 10:25 | 來源:江蘇文明網(wǎng) 2015-07-16 15:39:00 | 查看:1724次
熊漢云,男,79歲。40年來堅守一份“良心”承諾不變,堅持為五保戶、老人、三好學生等免費修補,還義務維修公共設施。
事跡簡介:
熊漢云,1937年生,璜土鎮(zhèn)普通農(nóng)民。因為“感恩”,這位79歲的老人40年來堅守一份“良心”承諾不變。早期,因為受到政府“恩惠”,他便萌發(fā)“感恩”之心——以己之力,回報社會。自那時起,以補鞋養(yǎng)家糊口的他,就開始為五保戶修補不收費。40年過去了,享受到免費服務的人換了一茬又一茬,不收費的對象也擴增為“五保戶、孤兒、學生書包、三好學生”等,而他的善行卻一直沒變。承諾,他已經(jīng)堅守40年,而且還會堅守下去。如今,他還義務維修小區(qū)內(nèi)兒童游樂設施,并去幾公里外村莊幫助維修。近幾年,他還每年不定期到敬老院免費服務。
詳細事跡:
2014年3月份,《新華日報》、《現(xiàn)代快報》、《揚子晚報》、《無錫日報》、《江陰日報》等多家媒體均報道了一個修鞋老人堅守四十年善行承諾。這個修鞋匠就是熊漢云,一位普通的老人,他今年79歲,是一位再普通不過的修鞋匠,但是,他也是一位不平凡的老人。
出于感恩 善行承諾四十年
在璜土鎮(zhèn)小湖村小湖新村,提起熊漢云估計少有人知,但是提起“免費”修鞋的修鞋匠,那就人人皆知了,尤其是上了年紀的老人,更是沒有不知道的,因為他們基本都接受過老熊的“免費”服務。老熊的“免費”,那是有原則的,那就是老人、三好學生兩種人免費,學生書包、老人拐杖兩種物免費。當然,上點膠水、砸根釘子之類,一般也免費。而其它服務,多多少少還是收一點費用的,原來,是為了生計,現(xiàn)在,則是為了添補原材料。
40年前,因為沒有多少文化,正值風華正茂的熊漢云就開始走村串巷,肩挑一副擔子,補鞋修傘,以此賺錢養(yǎng)家糊口。那時,他一跑一整天,中午走到哪就在哪歇歇,午飯吃點自己帶的干糧。彼時,他已經(jīng)是四個孩子的父親。妻子也體弱多病,需要長期服用藥物。為了愛人和年幼的孩子們,他不得不每日奔波。然而,沉重的家庭負擔與微薄的收入形成強烈反差,雖然很努力,家里的日子依然很艱難,成了村里的困難戶。
熊家的困境引起地方政府的注意,村里把他列為照顧對象,當時的村、鄉(xiāng)兩級干部也對熊漢云一家照顧有加,經(jīng)常來噓寒問暖,逢年過節(jié)還送些錢糧進行救濟,這也讓他們度過難關,走出陰霾。
“黨和國家對我家那么好,那么關心,我也不能忘本,要懂得感恩?!敝蟛痪?,雖然收入依然不多,但他還是做出一個承諾:五保戶(老年人)修補免費。他認為那是他可以做到的,想到就要做到。他立馬做了一塊木牌,放在擔子的顯眼位置,木牌上寫著“五保戶免費”。沒想到,他做出的這個免費服務承諾,一下子延續(xù)了四十年。
隨著孩子們漸漸長大成家,已經(jīng)不再依靠老熊掙錢養(yǎng)家,但是,除了特殊天氣,他的修鞋攤每天按時擺出,免費承諾的牌子仍擺放在顯眼處。
承諾延續(xù) 五類全免單
在走村串巷期間,他發(fā)現(xiàn)不僅有老人,還有一些行動不便的人。時間久了,哪個村上的誰行動困難,他都能熟記在心。他決定為這些人上門服務。只要有哪家?guī)€口信,他就會如約上門,并且一文不收。
以前,學生讀書大多用帆布書包,包包倒是結(jié)實,但是,卻經(jīng)常出現(xiàn)接頭脫線,就有孩子或者是家長趁他來時拿著書包來縫上幾針。于是,他決定“縫補學生書包也不收錢?!?,在承諾免費的木牌上加上了“學生書包”。雖然他家里窮,但在政府的幫助下,幾個孩子得以進入校園學習文化,他為了鼓勵更多的孩子好好學習,爭當“三好學生”,他又再增加了“三好學生免費”一條。
2006年,偶然間,他得知璜土敬老院里住著近百位老人,他們的鞋子壞了,要院里的工作人員帶到街上去修,不但要花錢,還很不方便。何不去給他們服務呢?帶著這個想法,他騎著三輪車來到璜土敬老院,告訴那里的老人們,他來免費為他們維修鞋子雨傘。如今,他隔三差五就到敬老院去,他也成了那里的常客、熟人。
近幾年,農(nóng)村健身設施不斷普及,幾乎每個村都有,成了孩子們的樂園,但是設施壞了不及時維修也有安全隱患?!埃ê⒆樱┒际菍氊悾隽丝牧硕夹奶鄣?,”于是他就帶著工具,到小區(qū)的健身廣場去轉(zhuǎn)轉(zhuǎn),發(fā)現(xiàn)有螺絲松動了,就擰一擰,對需要加固的地方就行加固。這樣,義務維修小區(qū)內(nèi)的兒童游樂設施也成了他服務的內(nèi)容之一。后來,他開始到更遠的地方,甚至跑到幾公里外的黃墅(小湖村轄的一個自然村)去幫助維修,一般一個禮拜去一次。
承諾不會變 善行到永遠
十幾年前,因為拆遷,他分到房子,搬進了集中安置區(qū),日子過得越來越好,修鞋不再是為了養(yǎng)家糊口,儼然成了他的一項愛好。他的擔子換成了人力三輪車,去年又換成了電動三輪車。木牌也換了又換,到如今,老熊也不記得這是第幾個了。木牌上的承諾的服務內(nèi)容也不斷增強,現(xiàn)在是“五保戶、孤兒、學生書包、三好學生、老人拐杖……免費”,木牌的下面還注明,“過去,現(xiàn)在,將來,一律如此” 。
有人給他算了一筆賬。別人收5元,他收1元、2元成本。四種對象不收費。簡單修理不收費。每年,至少被他免掉5000元。這40年來,被他免掉的至少十余萬元。這些錢,對于有錢人來說,也許不算什么,但是,對于熊漢云來說,卻是一筆不小的數(shù)目。
對于老熊的做法,很多人豎起大拇指,對他表示由衷的贊嘆。但也有人不了解,嘴上不說,心里想他傻。當面不說,背后笑他癡。有人認為他是為了出名。而老熊面對這些質(zhì)疑,往往淡淡一笑,根本不予解釋。確實,如果為利,這些年,他已經(jīng)免了很多“利”。而如果為了名,也根本堅持不了四十年。
輾轉(zhuǎn)40年,妻子走了,孩子們先后成家,村民們都搬進了小區(qū),原來走的那些村莊也大多拆遷不再了,只有他的善行承諾一直沒變,這一堅守就是40年。這40年來,他自己也算不出被他“免”了多少,更無法說出有多少人享受過他的免費服務。
他只是說,“年輕時曾受到黨的恩惠,不能忘記,說出的話一定要堅持下去。”
發(fā)表評論
網(wǎng)友評論
查看所有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