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fā)布時間:2016-03-30 16:44 | 來源:中國記協(xié) 2016年02月03日 08:39:43 | 查看:34187次
編者按:1月5日,人民日報頭版頭條刊發(fā)述評《闊步走在中華民族偉大復(fù)興的歷史征程上——記以習近平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推進全方位外交的成功實踐》,受到各界好評。文章作者、人民日報記者杜尚澤在下面這篇采訪手記中回憶了文章采寫中的一些細節(jié),并講述了在16000多字的文章中,怎樣既有宏觀感,又有細致入微的觀察和鏡頭;怎樣既有史詩般的敘述,又有理論層面的總結(jié)與思考。
作為人民日報記者,3年多來我一直從事習近平主席出訪的隨團報道工作,因此對習近平主席推進全方位外交實踐有著第一手的感性認識和長期的觀察與思考。
梳理三年來以習近平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的全方位外交,是一個系統(tǒng)而龐大的工程。一旦駕馭不好,或落于抽象,或陷入繁碎,或失于偏頗。
做這樣一篇文章,首先要完成“突圍”。回憶三年來習近平總書記的夙興夜寐,回憶中國今非昔比的禮遇,回憶中國在世界舞臺上的擔當作為,一幕幕歷史的鏡頭如何穿針引線、更好呈現(xiàn)?
從眼前的時空觀突圍,胸懷大歷史觀。用歷史的長鏡頭去端詳今天,從世界維度的廣鏡頭去俯瞰今天,更能深沉地理解中國的光榮與夢想、跋涉與執(zhí)著。
一是歷史的格局
將外交置于中華民族偉大復(fù)興的歷史征程中去審視;將當今中國放在世界力量橫坐標、過去與未來時間流淌的縱坐標上去思考。大格局、大視野不僅增加文章的厚度,更有助于準確把握、深刻理解今天的外交思想和實踐。寫歷史人物、歷史事件,文筆可以明快,但文章不能飄,當有沉甸甸的縱深感和大氣磅礴的氣勢。
二是歷史的擔當
“歷史的縱深,鑄就了戰(zhàn)略的高度?!?/span>
開篇第一句,看似不是寫外交,卻是寫外交思想的源泉、外交實踐的土壤?!拔覀儚哪睦飦恚课覀冏呦蚝畏??”——在這兩個高度凝練中華民族發(fā)展命運的問題上,習近平總書記表達了“這樣一種歷史感”。本文譜寫的,正是新一屆中央領(lǐng)導(dǎo)集體所肩負的歷史擔當。
三是歷史的視角
寫此類文章,最忌諱以簡單的粉絲心態(tài)去贊頌時代。寫給歷史看的文章,需要我們跳出時代的局限、跳出自身的角色,以謙正平和的視角去落筆。方寸之間,時、度、效,都要權(quán)衡。寫法運用了“留白”,月滿則虧、水滿則溢,讀者自己從字里行間得出結(jié)論遠比文章直接灌輸好得多。
風起云涌的網(wǎng)絡(luò)時代,不僅僅需要給網(wǎng)友看的文章,更需要寫給歷史看的文章。因為在中華民族延續(xù)千年的風云激蕩中,這是一個值得銘記、應(yīng)當書寫的時代。
發(fā)表評論
網(wǎng)友評論
查看所有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