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fā)布時間:2015-12-17 20:57 | 來源:人民網(wǎng) 2012年04月23日 15:36 | 查看:2184次
今年90歲的李明慶是一位有著65年黨齡的老黨員,從1994年開始,為村里義務送信送報,一送就是18個春秋,面對這毫無報酬、甚至賠錢的營生,老人總是不計個人得失,風里來雨里去默默做好這項工作,在最短時間內將信報送到村民手中,他的舉動深深感動著村里的每一位村民,大家十分愛戴這位可敬的倔強老人,都親切地稱他—————老李頭。
4月21日一大早,從鎮(zhèn)上郵遞員手里接過當天的報紙和信件后,萊州市朱橋鎮(zhèn)后李村的李明慶老人便開始了一天的忙碌。天空下著小雨,在拿出記錄本仔細記錄著今天收到哪些信件并將信件簡單的歸類后,老人便挑出幾份地址離自己家較近的報紙和信件,拄上拐杖就出了門。
風雨無阻為送信走了很多冤枉路
“這個營生不能耽誤,誰家有個信物啥的都想早點看到!”李明慶老人樸實的話語著實讓記者感動。今年90歲的李明慶,從1994年開始,為村里義務送信送報,一送就是18個春秋,面對這毫無報酬的事,老人總是風雨無阻堅持做好,在最短時間內將信報送到村民手中。
李明慶老人告訴記者,經(jīng)常也會遇到收信人不在家的情況,一次不在家就去第二次,兩次不在家就去第三次,經(jīng)常得跑好幾趟才能把信送到,后來老人想了一個辦法,他制作了一個“取信通知單”,上面寫明“xxx,有你一封來自xxx的信件,來你家中無人,見通知后請到我家來取,李明慶,x年x月x 日?!庇辛送ㄖ獑我院螅€真挺奏效,效率提高了很多,而且還少走了很多冤枉路。
就這樣,日復一日,年復一年,李明慶老人風雨無阻地送了十幾年。十幾年里,他沒讓一封信在自己手里耽擱下,也沒讓一封信在自己手里出過差錯。在這期間,李明慶的老伴得了腦血栓,生活不能自理,老人每天要抽出很多時間照顧老伴,但是他仍然沒耽誤一天的義務送信工作。后來老伴去世了,只剩下他一個人,孩子們就想把他接到自己家里享享清福,不用再這么辛苦地東跑西顛了,老人堅決不同意。一個人居住在老房子里,仍然樂此不疲的給鄉(xiāng)親們送信??吹嚼蠲鲬c老人如此執(zhí)著,孩子們也不再勉強,在村里當會計的大兒子李作海告訴記者:“這是老人喜歡做的事情,喜歡就支持他,老人高興了當子女的自然也省心,而且老人每天堅持著上門去送信無形中也鍛煉了身體,現(xiàn)在雖然九十多歲了,眼不花耳不聾,走起路來不用攙也不用扶,老人健康又快樂,這也是我們當子女的福氣!”
送信看起來簡單,其實卻是門“技術活”,里面的門道有很多。李明慶對記者說,送信一定要有負責任的心,給人家送丟了不行,送錯了還不行,收信人不在也要想辦法把信送到人家的手上。為了“送對”信,李明慶總結了一套方法。
“我有個本,里面記錄著這些年我送的信,等信來了,我就把人名記上去?!崩蠲鲬c拿出了幾本厚厚的本子,向記者介紹道。李明慶告訴記者,根據(jù)這個本子的記錄,這18年來,他已經(jīng)成功將近5萬封郵件送到了收件人的手上,成功處理了6000多項匯款,多年來,李明慶送的郵件從未出現(xiàn)差錯,不僅郵局對他放心,村里的村民也對他十分放心。
在送信的時候,李明慶也遇到過這樣的問題,平日大家在村里稱呼彼此都是用小名或者外號,要說起大名來,還真有不少不知道的?!耙婚_始信上寫的收信人我光知道是我們村的,也不知道是誰,我就找到我在村里當會計的大兒子,他幫我查戶口本,一個一個的對照起來?!崩蠲鲬c老人說,為了記得牢固,他還專門買了一本本,取名叫“姓名明細表”。本上分門別類列明了本村同姓的人、同名的人、生僻姓名的人,泛同一字輩的人等,這些詳細的記錄幫助李明慶準確地找到了收信人。
耄耋之年執(zhí)著送信送報十八載
硬紙殼制成的簡易報箱、6個報筒、簡易的辦公桌椅、整齊的擺放著簿冊、還有筆墨……李明慶家儼然就是一個“縮小的農家郵政局”。
李明慶是一位老黨員,早在1947年就入了黨,別看他已經(jīng)90歲了,精神頭兒卻特別足,完全看不出已經(jīng)到了耄耋之年。
說起送報紙這份工作,還要從18年前說起?!爱敃r我們村的信和報紙都送在村附近一個廠子的傳達室里,有什么信大家都到那里去拿,后來那個廠子效益不好,傳達室的人不干了,信也就沒人管了?!崩蠲鲬c告訴記者,當時村民們得知這個消息都很擔憂,以后沒有了送信的地方,那到哪里去拿信呢?當時退休后賦閑在家的李明慶知道了這個消息,便主動找到了郵遞員,讓郵遞員將信件送到自己家里。于是,李明慶便跟著郵遞員學起了如何送信、處理匯款單等。很快。李明慶就“出徒”了。從郵遞員手里接過信件,給鄉(xiāng)里鄉(xiāng)親送去,就成了他每天要做的事。
“我1946年參加工作,工作的第二年就加入了中國共產(chǎn)黨,在那個充滿硝煙的戰(zhàn)爭年代,共產(chǎn)黨員都是沖在第一線的。”李明慶老人向記者介紹起他的生平往事,一參加工作他就在膠東區(qū)黨委黨校工作,雖然在后方,但是和敵人的斗爭也是殘酷的,入黨既是榮譽的象征也充滿了危險,但那時候老人還是毫不猶豫地選擇加入中國共產(chǎn)黨,說起入黨的日期,老人至今仍清楚的記著是1947年的2月7日。后來老人又先后在萊西市河里吳家村任黨支部書記,在萊西市供銷社工作至離休,1976年回到家鄉(xiāng)朱橋鎮(zhèn)后李家村。
在剛回村的十多年里,他和其他的普通退休老人一樣,平時幫老伴干點活,幫兒子照顧一下孫子,閑暇時打打門球,練練太極,日子過得簡單而愜意。但是誰也不知道老人的心里一直有一個結,用他自己的話說就是“人退休了心還沒退休”,他老是在琢磨著能給鄉(xiāng)親們干點啥,哪怕是做點小事,發(fā)揮一下余熱也行。
想著想著,還真讓老人琢磨出點事來。這話還得從郵局說起,由于老人是在萊西離休的,所以每個月都要到萊州朱橋鎮(zhèn)郵局去領取離休金。1994年的一天,他無意中聽投遞員說起,經(jīng)常送信到村里找不到人接收?;谵r村的實際情況,村干部都是半工半農,平時并不總是在村委辦公室坐班,所以找不到人是經(jīng)常的事,而且鄉(xiāng)親們也經(jīng)常反映,外地的親人朋友寫信寄東西往往不能及時收到。在那個通訊不發(fā)達的年代,沒有電話,沒有手機,也沒有快遞公司,郵局是鄉(xiāng)親們與外界聯(lián)系的主要渠道,傳遞環(huán)節(jié)出現(xiàn)問題,群眾們還真覺得不方便??吹竭@種情況老人做出了一個決定,和郵局還有村干部商量以后,他在自己家里設了一個農家郵局。沒有辦公設施,他自己倒騰了一套桌椅;沒有交通工具,他就步行去給鄉(xiāng)親們送信,沒有工資,也沒有補貼,可是老人一句怨言都沒有,就這樣,開始了他的義務送信的工作,而且一干就是18年。
從此老人的生活單一了許多,也忙活了不少。每天郵局的工作人員把信件、包裹單、匯款單、報紙等送來以后,李明慶老人就在家分門別類地登記整理出來,計劃好路線,就開始挨家挨戶地上門去送。為了規(guī)范不出差錯,老人還細心地建立了來信登記簿和送信登記簿,每天來往的信件、單據(jù)等都一一登記,具體到收到郵局信件的時間、發(fā)信人的姓名、地址,收信人的姓名、地址、送信的時間,是否在家,送了幾次等等,每收到一封信和一張單據(jù),他都會認真地簽上自己的名字;每送出一封,也讓收信人簽上名字,這樣,誰家來信,從哪里來的,他什么時候去送的,一看簿冊,都一目了然。從1994年以來,一共積攢了十幾本簿冊,有些年代久的都泛黃了,但是仍然整整齊齊,干干凈凈。
不計得失能動彈就為村民服務下去
送信送報這個義務活,老人一句怨言也沒有,反而樂在其中。“我圖的不是錢,是高興!”老人面帶微笑地對記者說。
李明慶畢竟上了年紀,平日出去送報紙,兒女們都很為他擔心。后來,李明慶改變了“策略”,離家較近的收信人,李明慶會上門去送,離家較遠的收信人,李明慶就自費打電話,讓人家來取。為此,李明慶又建立了一個電話號簿,將村里100多部電話的號碼記到一個個小卡片上,用的時候就拿出來看看。因為打電話,李明慶一個月要多掏幾十元話費,但他仍然樂此不彼,認為自己做的事很有意義。
兒女們也在李明慶的帶動下,開始了送信?!捌饺绽先送饶_不便,我們有空就幫老人送送信,因為老人喜歡做這件事兒,我們做兒女的肯定要支持。只要爹高興了,我們就高興?!贝髢鹤永钭骱Uf。對于多年來堅持不懈的送信,李明慶老人認為這是他應該做的,他說:“我是個老黨員,理應為村里多做點事情,正好村里缺個送信的,我就把這事兒攬下來了,其實沒什么,我自己心里也高興?!?br style="font-family: 宋體; line-height: 25px; white-space: normal; background-color: rgb(250, 252, 255);"/> “李明慶老人畢竟是九十多歲的高齡了,刮風下雨的還要天天出門去,孩子們也不放心,于是姐妹五個輪流來照顧老人,有了信件什么的幾個孩子都爭著幫助去送,我們村民都特別感動。”后李村村民李國喜對記者:“有了電話以后,我們都勸說老人歲數(shù)大了不要太勞苦,挨家挨戶送,可以采用電話聯(lián)系的方式讓大伙自行到門上來取信。在村民的一再勸說下,李明慶老人逐漸接受了建議,離得近的住戶他就上門去送,離的太遠的便打電話通知來取?!?br style="font-family: 宋體; line-height: 25px; white-space: normal; background-color: rgb(250, 252, 255);"/> “為了聯(lián)系方便,李明慶老人還把全村家里有電話的人家都制作了信息小卡片,按照拼音建立索引,誰家有信件一看索引就找出電話來了,既方便又省事?!绷硪晃淮迕窭钤枷蛴浾呓榻B說,村里有不少重名的,比如說光叫李平的就有四個,還有一些信件上寫的是小名、別名,為了能準確無誤地找到收信人,老人就專門制作了這一本姓名明細表,把重名的,有小名和別名的都列了出來,這樣一來,就沒有死信了,只要是后李村的信件都能找到人,李明慶老人制作信息卡片和姓名明細表的做法,恐怕在其它村子也找不出第二家來了。他為了給村民送好信確實花了許多心思,做了許多工作,村民們都非常愛戴這位可敬的老人。
當記者問起每月用在通知取信的電話費時,李明慶老人卻不以為然地說,沒多少錢,每個月也就三四十塊錢吧。記者問,電話費都是自己出嗎?村里有沒有補貼點?老人很樸實地說,“咱給鄉(xiāng)親們幫點小忙也不圖啥回報,更不圖錢,哪能再讓人家拿這點電話費呢?我都自己掏了,咱不是有退休金嗎?”樸素的言語背后是一顆為了鄉(xiāng)親火熱的奉獻盡瘁之心,記者深深為之感動。
發(fā)表評論
網(wǎng)友評論
查看所有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