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fā)布時間:2013-04-09 20:51 | 來源:北京晨報2013年3月29日A20版 | 查看:1535次
消防員回家探親跳河救女童
劉笑全家對楊景軒萬分感謝,楊景軒只是靦腆地笑笑說:“這是我該做的”。
“要不是他,我孫女肯定沒了。”說話間,63歲的劉衛(wèi)國眼眶紅了。劉老漢口中的“他”叫楊景軒,這個1991年出生的河北小伙子是北京消防總隊昌平支隊北七家供水中隊的消防員。3月23日,正在老家探親的楊景軒跳河救上一名10歲女孩,送女孩回家后默默離開。直到兩天后一封感謝信和一面錦旗送到北京消防總隊,好事才被曝光。
消防員跳河救女童
楊景軒的家在河北保定市安新縣安新鎮(zhèn)漾堤口村,雖然離北京只有兩個小時路程,但他已一年多沒回家。前不久,他聽父母說奶奶不小心摔傷導致臥床不起,楊景軒特意休了探親假。
3月23日下午3點多,楊景軒從自家前往奶奶家,途經(jīng)村內(nèi)一條河,看見河面漂著一件紅色小棉襖,“當時小棉襖是靜止的,再仔細一看,下面是一個小女孩,頭部朝下,浮在水面上。”楊景軒來不及多想,脫下外套徑直跳進河里。“當時女孩離岸邊大約4米遠,好在我從小就會水,沒用幾分鐘就將她拖上了岸。”楊景軒回憶當時跳河救人前后的細節(jié),已記不起太多,“當時也沒多想,就只想著盡快救人。”
拖著女孩上了岸,女孩已處于昏迷狀態(tài)。“肚子鼓鼓的,因為我在部隊里學過急救知識,一看就知道喝了很多水。”隨后,小楊將女孩平躺按壓腹部,但效果不佳,又將女孩翻過身不斷施救,終于,連續(xù)吐了幾次水后女孩蘇醒,并慢慢恢復了知覺。
據(jù)村民講,事發(fā)當天剛下過雪沒幾天,“出門都很冷,更別說水里有多涼了。”
再晚半分鐘孫女就沒了
昨天,記者特意趕往河北漾堤口村,見到了被救女孩和家人。被救女孩叫劉笑,蘇醒后說出家的地址,楊景軒拉著她回家,進門后將女孩交到爺爺劉衛(wèi)國手中離開。“我問他叫啥名字,他就是不說。”劉衛(wèi)國說,事后他跑到村委會一打聽,才知道救她孫女的原來是同村老楊的孫子,“他小時候我當然認識,可出去當兵好多年了,回來我哪里認識。”劉衛(wèi)國說。
漾堤口村地處白洋淀水區(qū)邊,大部分人依靠開船和捕魚為生。63歲的劉衛(wèi)國就是一名船公,他家中并不富裕,兒子劉正軍常年有病,吃著村里的低保,10歲的孫女劉笑和5歲的孫子都要劉衛(wèi)國照顧。“多虧了這孩子,就是再晚個半分鐘,我孫女肯定就沒了。”每說起此事,劉衛(wèi)國就激動得落淚。
據(jù)劉笑回憶,當時她騎著小自行車游玩,因為道路有一個小坡,速度有些快,加上車閘有些不好使,連人帶車就“飛”進了河里,之后就什么都不知道了。楊景軒也回憶,救人后他又回到河邊,將自行車給拖了上來。
村干部來京交感謝信
劉衛(wèi)國跑到楊景軒家里,但楊景軒和其父母均謝絕了劉老漢的酬謝。劉衛(wèi)國不死心,就委托大隊會計劉大發(fā)代筆了一封感謝信,并委托村副書記劉房強來北京遞交感謝信。
劉房強多年前在北京大鐘寺附近賣過水產(chǎn)品,對北京還算熟悉,“當年楊景軒出去當兵就是我送走的,知道他在北京消防部門服役,但不知道在哪個中隊,問他又不說,我就干脆送到總隊了。”就這樣,3月25日,劉房強凌晨3點起床趕長途車來京,“我還制作了一面錦旗,感謝他們培養(yǎng)出這么負責的好戰(zhàn)士,這不就是活雷鋒嘛。”
母親圓了全家福心愿
河邊不遠處就是楊景軒奶奶家,聽說孫子救了人,80多歲的老人非常欣慰:“應該的,當兵的就應該救人。”“即使普通人看到這事也會去救,何況我是首都消防戰(zhàn)士。”面對采訪,還不滿22周歲的楊景軒有些靦腆,不斷重復著這句話。離事發(fā)已過去多日,楊景軒跳河救孩子的事兒早已在村里傳開,楊景軒的母親杜玉花走在街上,鄰居喊他“無名英雄的母親”,她聽后呵呵一笑。
“他爸爸當過4年海軍,所以孩子耳濡目染,打小就愿意去當兵。”杜玉花回憶說,當天她看到孩子全身濕透、頭上還頂著一個塑料袋、腿上全是臭水回家時,也嚇了一跳,“孩子說掉河里了,我也就沒多問,趕緊幫著換洗衣服,后來他才慢慢告訴我,說他在河里救了一個孩子。”母親表示,“聽他說是跳進河里救人,事后想想我也后怕,我就這么一個孩兒,萬一有個意外呢。”
母親杜玉花坦言,孩子出去當兵時她連續(xù)3晚沒睡覺。家中的櫥柜上擺滿了楊景軒的各種獎章和獎狀,杜玉花都小心地收藏著,“雖然沒啥大獎,但每一份榮譽我都非常珍惜,都是孩子在外工作的肯定。”
采訪完畢,杜玉花請記者為其拍了一張全家福。“他當兵在外,我們一年才能見一次,家里還沒有張全家福呢,這次終于如愿了。”鏡頭前,母親杜玉花和父親楊克軍笑得格外燦爛。
晨報河北保定專電 特派記者 岳亦雷/文 特派首席攝影記者 吳寧/攝
(責任編輯:曹子敏)
發(fā)表評論
網(wǎng)友評論
查看所有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