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fā)布時間:2011-12-22 13:41 | 來源:新快網(wǎng) 2011-12-21 01:24 | 查看:1681次
■萬慶良與廣州市創(chuàng)文工作人員舉牌合影。新快報記者 王小明/攝
在第三批全國文明城市評選中上榜,市委書記萬慶良赴京接牌
■新快報記者 李文 于楊
昨天上午,在北京西苑賓館,廣州市委書記萬慶良從中央政治局委員、書記處書記、中宣部部長、中央文明委副主任劉云山手上接過了“全國文明城市”的白底紅字獎牌。廣州在省會、副省級城市中以第二名的成績上榜,圓了13年的創(chuàng)文夢。廣東同時入選的還有首次參評的江門市。
全國精神文明建設工作表彰大會昨天上午在北京舉行。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文明委主任李長春出席會議并講話。大會由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書記處書記、中宣部部長、中央文明委副主任劉云山主持。
會上,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國務委員、中央文明委副主任劉延東宣讀了表彰決定,第三批27個全國文明城市(區(qū))、899個全國文明村鎮(zhèn)、1794個全國文明單位受到表彰,廈門等23個城市(區(qū))的全國文明城市(區(qū))榮譽稱號得到保留。
“全國文明城市”稱號由中央文明委評選表彰,是國內(nèi)含金量最高的綜合性城市榮譽。第一批12個全國文明城市(區(qū))于2005年10月評出;第二批全國文明城市(區(qū))于2009年1月評出,包括成都、南京等14個城市(區(qū))。
廣州創(chuàng)文大豐收
廣州本輪創(chuàng)文取得大豐收,除了廣州市入選第三批全國文明城市之外,市內(nèi)多個單位入選第三批全國文明村鎮(zhèn)、單位:
全國文明村鎮(zhèn)
廣州市番禺區(qū)東涌鎮(zhèn),增城市新塘鎮(zhèn)西南村
全國文明單位
廣州市荔灣區(qū)逢源街耀華社區(qū),廣州市國家稅務局(機關),廣州友誼集團股份有限公司,廣州市地鐵總公司,中國建設銀行廣州東山支行營業(yè)室
萬慶良:我們又站在新起點上
以摘果子形容創(chuàng)文成功,“要把成果轉(zhuǎn)變成全民共享的果實”
昨日下午5時許,赴京參加表彰大會的廣州市委書記萬慶良,市委常委、宣傳部部長王曉玲一行人乘班機回到廣州白云國際機場,一走出通道,萬慶良便向等候在此的二十余名創(chuàng)文工作人員大聲招呼:“祝賀大家!感謝大家!你們的心血沒有白費!”
在一片掌聲笑語中,萬慶良與圍上前的人們握手、問候,連稱“辛苦了!”“感謝!”當白底紅字的“全國文明城市”牌匾露面后,大家紛紛爭相合影。
“這塊牌子,是全體市民共同努力得來的!接下來,我們又站在了新的起點上!”萬慶良說,“拿到這個‘金牌’,對我們將來的文明工作要求更高了,要繼續(xù)加油!”中午在北京接受采訪時,萬慶良用“摘果子”來描述創(chuàng)文的成功,“今天摘了個‘果子’,接下來,我們還要繼續(xù)努力,把這個成果轉(zhuǎn)變成全民共享的果實,接下來我們的共識就是‘文明無止境,創(chuàng)建不停步!’”
廣州創(chuàng)文成果會不會“反彈”?王曉玲表示,不必有這種擔心,“很多市民在網(wǎng)上給我們發(fā)帖,擔心‘獎牌到手、創(chuàng)文到頭’,我覺得他們的擔心有道理,但是大可不必。我們一直認為,創(chuàng)文只有起點,沒有終點”。她說,廣州創(chuàng)文13年來,從來沒有把獎牌作為唯一目的,今后將深化文明城市的建設,形成常態(tài)化的工作體系。
@中國廣州發(fā)布傳喜訊
新快報訊 昨日12時27分,剛上線不久的廣州官方微博“@中國廣州發(fā)布”在微博上寫道:“【這是一個值得廣州人驕傲和銘記的時刻】全國精神文明建設工作表彰大會今天上午在北京舉行,廣州獲得全國文明城市獎牌。廣州創(chuàng)文成功!”
“披肝瀝膽十三載,鳳凰涅槃文明城!”在網(wǎng)友相繼表達對廣州的祝福和作為廣州人的自豪感時,不少網(wǎng)友也對廣州“后創(chuàng)文時代”提出了建議。
鏈接
東莞惠州蟬聯(lián) 江門首次上榜
新快報訊 除了新晉的27個全國文明城市,前兩批評出的文明城市中,有23個通過了復查,文明城市稱號得以保留,其中包括廣東的惠州和東莞,其于2009年評上。
根據(jù)評選規(guī)則,全國文明城市需要每3年進行一次考核,不合格就要“摘帽”。曾在2005年入選第一批全國文明城市的中山市,今年就錯失“三連冠”;同樣在第一批入選的深圳市,也于今年失去了復檢資格。
此外,廣東的江門市也獲評全國文明城市,江門市委書記劉海昨日赴京領取牌匾。江門從2006年啟動創(chuàng)建工作,本次申報一舉成功。
而本次與廣州、江門一同申報的珠海市,在本月初未能進入公示名單,創(chuàng)文之路止步于“初選”。
(責任編輯:姬明華)
發(fā)表評論
網(wǎng)友評論
查看所有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