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fā)布時間:2011-08-23 17:25 | 來源:搜狐網(wǎng) 2011年08月19日 10:07 | 查看:2866次
中國科學院院士增選,因落選者饒毅“從今以后不候選”的博客文章而眾所關注。但暫時,我們還不知道這是一個花絮,還是一個風波?
科學院、工程院的院士增選,向來為人關注。公眾關注,看到的多是表象,例如院士之爭越來越非關個人而是單位集體公關項目,院士中多“學官”乃至行政官員,院士成為挖角引進的搶手貨,以及院士數(shù)量多學術創(chuàng)造力弱等。科學界、工程界關注,當是更加切實,例如學術水平、資源分配、學術發(fā)展的方向以及學術承認(榮譽與利益)。
每年院士評選,都會有公共話題,多少而已。科學界內(nèi)曝料,很少有過,這應與身在其中受到諸多牽絆有關,個人利益、學術團體的利益、圈子的相互關系,或者還包括管理體制方面的羈絆等等,都能使人欲言而不能不止。饒毅聲明“從今以后不候選”,實屬難得。
從“從今以后不候選”的聲明,可以讀到復雜的態(tài)度。這里面既有對不出所料的落選的不滿,也有對中國院士制度的決絕,還有對自己學術能力的自信,以及對學術前途的信心。
不過,饒毅留下的只是意猶未盡的說法:“任何學生物的人都會知道原因”。我們并沒有學生物,所以不能明白饒毅所說的落選原因,更無從知道他認為的原因是否正確。即使饒毅的判斷屬實,一般來說,生物學界也不太可能有足夠份量的人把話說明。
饒毅近期在傳媒上介入一些公共討論。去年與清華大學生命科學學院院長施一公在美國《科學》雜志刊發(fā)社論,認為中國科研基金分配更多的是靠關系,“浪費資源、腐蝕精神、阻礙創(chuàng)新”,引起相當多的科學工作者共鳴。這些自可見仁見智,應與院士評選無關。他的專業(yè)成就,對于外行來說,能夠看到的就是琳瑯滿目的履歷、榮譽表,以及論文和著作目錄,顯然,外行不足以評價他的水平。院士增選,評定的是國家在科技方面的最高學術稱號和終身榮譽,正是學術界進行的評價。
據(jù)百度百科,饒毅擔任北京大學生命科學學院院長,現(xiàn)為美國籍。中國尚未承認雙重國籍。根據(jù)《中國科學院院士章程》,可有外籍院士,由全體院士實行無記名投票選舉。但從現(xiàn)在的程序看,饒毅并非以外籍身份候選。饒毅的國籍到底是中國籍、美國籍?是應該候選院士,還是外籍院士?中科院院士工作局應該解釋。
當然,無論饒毅國籍如何,都不能掩蓋饒毅落選事件對中國科學發(fā)展的思考價值。
饒毅已列名有效候選人,在產(chǎn)生初步候選人階段落選。根據(jù)《中國科學院院士增選工作實施細則》,初步候選人由各學部實行通訊評審:學部按專業(yè)劃分評審組,院士對按專業(yè)劃分的有效候選人打分,學部主任會議確認打分結果,院士對本學部的全部有效候選人打分,學部確認初步候選人。如果生命科學和醫(yī)學學部尊重了增選程序,那么饒毅就是因本學部院士投票而落選。
饒毅的學術貢獻是否應當通過初選,這是一個問題,屬于專業(yè)評價。如果他應予通過的話,是投票的院士未能準確判斷其貢獻,還是故意壓低其評價,這是另一個問題?!叭魏螌W生物的人都會知道原因”,到底所指何事?說不說,說多少,固然是個人的自由,不過,如果人們無法通過具體的事實去辨析實情,就難于揭開真相而只能停留于籠統(tǒng)指責。
中國的院士遴選制度、學術評價制度、科學職業(yè)道德、科研管理制度、經(jīng)費配置制度等等,都存在諸多問題?,F(xiàn)象如同禿子頭上蚤子,人人都可以看到。制度改變,向有“看到問題主動改”和“抓住案例推著改”兩種路徑?,F(xiàn)在,無論什么領域,“看到問題主動改”都如天方夜譚,“抓住案例推著改”也或是案例既出抹平而止,或是連案例都不會出現(xiàn),模糊放過。饒毅被媒體稱為“中國科學界的鯰魚”,曾經(jīng)直斥科研弊端,此次自己落選院士,豈不正宜將 “鯰魚”做到底,讓人具體地剖開一個案例?
(責任編輯:李明俐)
發(fā)表評論
網(wǎng)友評論
查看所有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