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fā)布時間:2024-01-25 19:51 | 來源:國家安全部 2024-01-13 08:04 | 查看:2358次
“歸來歸來兮,西山不可以久留”出自北宋文學(xué)家蘇軾所作《放鶴亭記》,表現(xiàn)了作者對隱居之樂的神往。微電影《歸來》由江蘇省國家安全廳拍攝制作,曾榮獲中央政法委平安中國“三微”比賽最佳影片、亞洲微電影節(jié)“金海棠獎”,雖以“歸來”為題,講述的卻是一個“堅守”背后的忠誠故事。
一支鋼筆寄托離愁別緒
1949年4月23日,南京解放,街市上人頭攢動,熱鬧非凡。高墻之內(nèi)的一戶國民黨官宦人家卻是冷清異常。這戶人家的男主人叫宋祁明,原是中華民國政府區(qū)長。
不久之后的4月29日是女兒宋瑛的16歲生日。這天晚上,全家人圍坐一桌,但宋祁明卻愁眉緊鎖、半晌無語。母親拿出一支派克金筆作為生日禮物送給宋瑛。宋瑛頗感意外,因為她知道,這支刻有“西山”二字的派克金筆,是父親的心愛之物。
夜深之時,全家人都已進入夢鄉(xiāng)。突然,從里屋傳來了母親的陣陣啜泣聲。宋瑛急忙跑進里屋,卻不見父親的蹤影,只有一張字條靜靜地躺在那里。原來,宋祁明還是國民黨中統(tǒng)人員。為求自保,他撇下妻小,連夜“出逃”臺灣。
宋祁明這一走,宋瑛及一家人的命運就此改變。
一袋大米承載組織關(guān)懷
軍管會得知宋祁明的情況以后,要求宋瑛與遠在臺灣的父親保持通信,勸他迷途知返、早日歸來。宋瑛用父親留給她的派克金筆寫啊寫啊,但宋祁明就跟消失了一般,再無音信。
宋祁明的“執(zhí)迷不悟”,讓宋瑛不可避免地受到牽連,最困難時就連填飽肚子都成了難題。
絕境之下,一個陌生人扣響了宋瑛家的房門。宋瑛開門一看,屋外竟然放著一袋大米。雖然滿心疑惑,但饑餓已容不得她多想。宋瑛抓起一把大米狼吞虎咽起來,連她自己也說不清這到底是什么滋味。
宋瑛責(zé)怪過父親,但又對他放心不下,只好一封接一封地寫信,盼望著某一天父親能夠平安歸來。
一張證書揭開身份謎團
1978年改革開放以后,宋瑛的生活步入正軌。此時,給父親寫信已經(jīng)成為她生活的一部分。宋瑛時刻關(guān)注著海峽對岸的資訊,幻想著從中找到父親的蛛絲馬跡。
2008年兩岸“三通”全面啟動,宋祁明在臺灣的秘書回到大陸,找到宋瑛。宋瑛得知,父親到臺灣后并未再娶,孤身一人直至在美國夏威夷終老。
后來,宋瑛遠赴重洋迎回父親一半的骨灰,將其與母親合葬。離家半個多世紀后,宋祁明終于以這種特殊的形式與家人團聚。但令宋瑛不解的是,在父親的墓碑前,經(jīng)常能夠看到束束鮮花,卻都沒有留下送花人的名字。
一日,兩位國安干警登門拜訪宋瑛。國安干警的突然出現(xiàn),讓她頗為意外,而他們送來的一張榮譽證書,更讓她思緒難平、熱淚盈眶。
原來,宋祁明代號“西山”,真實身份是一名中共隱蔽戰(zhàn)線情報員。受黨組織派遣,他帶著任務(wù)秘密赴臺并潛伏下來。出于工作紀律的要求,極少人知道實情。
生日時父親送的那支鋼筆、絕境下陌生人送來的那袋大米、父親墓碑前的那一束束鮮花……這些情景突然在宋瑛的腦海里串聯(lián)起來,她似乎明白了什么,多年來的委屈頓時煙消云散。這一刻,宋瑛終于理解了父親。
微電影《歸來》改編自一個真實故事。影片中的“西山”是我黨隱蔽戰(zhàn)線廣大英烈的縮影。不論在戰(zhàn)火紛飛的年代,還是在普天同慶新中國誕生的時刻,他們始終堅守對黨絕對忠誠的誓言,用熱血映紅黎明前的天空,用信仰鑄就無聲的傳奇。
歸來歸來兮,跨越海峽的不止是思念。祖國統(tǒng)一是歷史必然,兩岸同胞要攜手同心,共享民族復(fù)興的偉大榮光。
微電影《歸來》完整版
發(fā)表評論
網(wǎng)友評論
查看所有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