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fā)布時間:2023-12-01 19:51 | 來源:河北文明網 2023-11-13 10:09:00 | 查看:8748次
人物名片:范木蘭,1941年8月出生,秦皇島市海港區(qū)燕山小區(qū)第一社區(qū)居民。自2007年起,她每天撿拾礦泉水瓶和紙箱等廢品,換了錢資助需要幫助的人,先后獲得“河北省優(yōu)秀志愿者”“河北好人”等榮譽稱號,日前入選第三季度“中國好人榜”。
不久前,82歲的范木蘭老人又拿出2000元,委托秦皇島市志愿服務基金會和及時雨志愿服務聯盟幫忙將這筆錢作為助學款捐給秦皇島市第一中學的困難學子。
誰能想到,這些錢大多是老人撿拾礦泉水瓶換來的?
一個礦泉水瓶賣不了幾分錢,但20余萬個礦泉水瓶,卻能資助很多有困難的人。
16年來,靠撿礦泉水瓶加上其他廢品換來的錢和自己的退休金,范木蘭老人資助貧困大學生、生病的鄰居、困難群眾200余人。
1998年,范木蘭被查出顱內長了腫瘤,做了兩次開顱手術,雖保住了性命,卻因此導致右耳失聰,右側面部神經受損,這種病復發(fā)性較高,且復發(fā)后病情會更為嚴重。那段時間,范木蘭上下樓都需要有人攙扶,每天與藥為伍。這種生活狀態(tài),讓她感到非常沮喪。
一次偶然的捐助,讓范木蘭找到了新的人生方向。
2007年,她從電視上看到一則新聞:父親癱瘓在床,母親離世,一個年齡僅有七八歲的女孩承擔起照顧家庭的重任,既要照顧患病的父親,又要養(yǎng)育僅幾個月大的弟弟。范木蘭看完新聞后淚流不止,決定盡自己的微薄之力幫助這個困難的家庭。當時她每個月的退休金只有幾百元錢,但她還是拿出200元,通過媒體捐出了平生第一筆善款。
從那以后,她開始關注報紙、電視上的新聞欄目,看到有受災捐款和困難資助的信息,就毫不猶豫地把錢匯過去。數目從幾十元到幾百元不等。隨著捐款次數的增加,范木蘭的退休金漸漸不夠用了。
一名普通的退休職工,工資不高,還需要買藥治病,想要長期捐助別人,無疑是件困難的事。范木蘭在室外鍛煉時,看見有人丟棄的礦泉水瓶,“為什么我不撿空瓶子?賣了錢也能去幫助別人啊?!?/p>
有了想法,她就開始行動。一開始,她有點不好意思,第一個瓶子就是紅著臉撿起的,碰上熟人,生怕人家問起。后來,她漸漸就不介意了,“為了幫助別人嘛,這么做不丟人!”
每天天剛亮,她就拿著長夾子和環(huán)保袋出門,在自家附近的街道和小區(qū)走上一圈兒,撿拾別人扔掉的礦泉水瓶。攢到一定數量,范木蘭就把瓶子賣掉,然后把攢下的錢通過媒體、公益組織或慈善機構捐給需要幫助的人。
隨著年齡增長,范木蘭的身體變得越來越差,下樓梯都要一步一步地挪下去。為了撿到更多的瓶子,她每天早晨4時就下樓。她家樓下的儲物間是她的專屬“工作室”,堆的全是瓶子等廢品。她還有個記賬本,密密麻麻記滿了她資助別人的事項,整整12頁。目前,她那里署名“希阿芝”的捐款收據也已經有厚厚一沓。
希阿芝——是“獻愛者”的諧音,她說,“我捐款的時候不想讓人知道,所以給自己化名‘希阿芝’。”
如今,“希阿芝”的善行已廣為人知。在她的影響下,家人朋友、街坊鄰居、小區(qū)保安都主動幫她撿瓶子、攢紙箱,越來越多的人加入愛心捐助的行列,成為一個又一個獻愛者。
“每次捐完款,我都特別高興,感覺自己還能幫助別人,還有用。”范木蘭老人說,“只要我活著,這件事就不會停止。”
發(fā)表評論
網友評論
查看所有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