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fā)布時間:2010-12-18 09:54 | 來源:央視網 2008年01月04日 16:11 | 查看:1672次
張曉群
一部《生命的日記》鼓舞與腫瘤抗爭的萬千患者
身兼醫(yī)生患者主持人三重身份
“空中門診”傳播看得見的希望
新商報見習記者王俊 實習記者王博 攝
每年十月為世界乳腺癌防治月,很多人認識這個活動,是從認識北京電視臺編導葉丹陽開始的。葉丹陽將鏡頭對準自己,拍攝紀錄片《乳房的故事》,成為中國拍攝乳腺癌患者患病經歷第一人。在大連,也有這樣一位走向媒體的乳腺癌患者,她參與制作的廣播節(jié)目《生命的日記》,真實記錄了自己患乳腺癌后的康復之路,通過電波鼓舞著萬千患者。她是解放軍210醫(yī)院的張曉群,她同時擁有三重身份——軍醫(yī)、曾經的乳腺癌患者、電臺公益主持人。在這個粉紅十月,張曉群在廣電中心的直播間外接受了記者的采訪,一部《生命的日記》緩緩翻開。
《生命的日記》播出后,直播間的電話幾乎被腫瘤患者和家屬打爆,自己非專業(yè)出身,節(jié)目卻意外被評選為遼寧省廣播電視獎一等獎。這讓張曉群意識到,整個社會在患者和醫(yī)生之間,似乎缺少了一個角色,那就是已康復的公益宣傳者。在重病泥潭中掙扎的人,和那些日益焦慮的家屬,需要看到一個陽光的康復者,觸摸到結結實實的希望。從此,張曉群帶著自己的故事走進廣播,成為主持人“楚旸”。
今年7月,張曉群開始在大連社區(qū)廣播中主持“空中門診”。節(jié)目只有半個小時,她卻十分較真兒。即使是全科醫(yī)生,對每一種疾病都了然于胸也并非易事。每次節(jié)目都有十幾個電話和數十個短信提問,大到腫瘤小到感冒,為了能準確答出每一位聽眾的提問,張曉群將專業(yè)醫(yī)書啃遍,每月從新華書店捧回最新的健康暢銷書,將前沿醫(yī)藥信息及時傳達給聽眾。為了聲音悅耳,她鉆研起《播音學》,業(yè)余時間學習聲樂,“既準確又動聽,才對得起聽眾?!?/P>
僅3個月時間,“空中門診”已在市民中頗具影響力了,她成了廣播里的“私人醫(yī)生”。“我媽媽得了肺癌,手術后怎么調養(yǎng)?”“我生孩子3個月后,手腕經常疼怎么辦?”……問題涉及健康的方方面面,如果來不及回答,節(jié)目后趕緊電話解答。讓她印象深刻的是一位患者的弟弟的呼救:“我姐姐得了乳腺癌,剛做了一個月化療,怎么也想不開,她才37歲……”
“我也是一名乳腺癌患者,我想見見她。”節(jié)目后,張曉群找到了這位女患者?!拔夷菚r化療吐得也挺厲害?!睕]什么大道理,拉過她的手,傾聽就是最有力的,女患者說:“看見你,就是活著的榜樣?!边@讓張曉群為之一顫,更意識到自己的責任。
節(jié)目開播以來,與“楚旸醫(yī)生”保持電話短信往來的,就有近百人。張曉群發(fā)現,患者尤其是腫瘤患者,常糾結在心病中不能自拔。比如,有的患者說,覺得自己被踢出“正常人群”了,環(huán)顧四周,處處是同情的目光。張曉群則認為:“一場大病反能激發(fā)人的潛力,更努力去實現原來那些只敢想想的愿望。”她自己就“因禍得?!?,做播音主持、學聲樂,這些兒時就種下的愿望,無一不是在患病康復后才實現的。她身邊的病友,不乏社會精英,并非偶然的是,很多人的成功之路,反而是疾病鋪就的?!耙驗榻洑v,所以珍惜,活一天就有一天的質量。”
更多的乳腺癌患者,最難以逾越的是,身體的疤痕和缺失。“現在發(fā)達的科技可以彌補這一切,無論是化療后掉落的頭發(fā)還是手術后受傷的胸膛,漂亮的假發(fā)、合適的義乳,都能幫你勇敢地邁出這一步。能戰(zhàn)勝疾病,為什么不能熱愛自己的身體?”當那些和她有著同樣遭遇的病友,跳出肉體缺失的羈絆,熱烈地探討如何讓自己更健康優(yōu)雅時,疾病不再可怕?!胺乓环菡嬲耐暾谛睦?,不用擔心缺失任何東西?!?/P>
大連廣播電臺調頻95.6兆赫,每個周一到周五的早晨9點,張曉群的聲音準時在城市的上空飄揚,她愉快地沉浸在健康宣傳者的角色中,以乳癌之身,喚起更多人對健康的珍視。
★張曉群語錄:
放一份真正的完整在心里,不用擔心缺失任何東西。因為經歷,所以珍惜,活一天就有一天的質量。
《生命的日記》節(jié)選
★1988年10月7日早8:00,解放軍210醫(yī)院手術室
手術臺上,等待病理切片需要40分鐘,如果良性,近乎中了大獎,傷口一縫,下床回家,如果惡性……我特意戴了手表,那40分鐘無比漫長,不知曾有多少女人等待過這命運的判決。當同事們還在一旁緊張研究著如何通知我時,一個不了解情況的實習醫(yī)生推門而入:“左乳單純癌?!币咽堑?期,身為醫(yī)生,我知道病情的嚴重性,接受了左乳全切。
★1990年8月15日 治療中
手術后突然裂開的刀口,3年還沒有長好。中毒性肝炎、帶狀皰疹不斷出現,竟然兩次被報病重。輾轉于醫(yī)院與家之間,一場大病讓生活只剩下一條路——漫長的掙扎。不愿回憶痛苦,只是,生死之間的起伏讓人感悟:人不是為自己而活。不能讓白發(fā)人送黑發(fā)人,病好后回去還當醫(yī)生,不讓別人再受這個罪。
★1995年12月15日
解放軍210醫(yī)院
7年后,我又回來了。再次穿起白大褂,每天為院里的醫(yī)生、家屬開處方,累,的確累,可這累都讓人高興。我仍然是一個被別人需要的人。
大連《新商報》供稿
(責任編輯:吳雄)
發(fā)表評論
網友評論
查看所有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