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fā)布時間:2022-03-30 17:34 | 來源:中工網(wǎng) 2022-03-28 07:49:20 | 查看:1059次
從少女到耄耋,布茹瑪汗·毛勒朵和她的“中國石”守護著祖國西陲邊境
工人日報-中工網(wǎng)記者 吳鐸思 通訊員 馬安妮
穿著湖藍色裙子、黑色坎肩,右手拿著一根拐杖,雖然步伐緩慢,但能讓人感受到她的熱情。
她就是布茹瑪汗·毛勒朵,一名堅守在新疆維吾爾自治區(qū)克孜勒蘇柯爾克孜自治州烏恰縣吉根鄉(xiāng)的護邊員。她牢記父親的囑托,從19歲起就成了這段路上的“活界碑”,守護著界樁和104公里蜿蜒的邊境線。
不久前,年近80歲的布茹瑪汗獲評“全國三八紅旗手標兵”,雖已是耄耋之年,但她告訴記者:“只要身體條件允許,我還要去巡邊。”
巡路:“山路難走,但不能不走,不能不守”
3月的吉根鄉(xiāng),乍暖還寒,天氣說變就變。說話間,原本晴朗的天空開始聚集烏云,冷冽的春風吹起了山間的黃土。
考慮到布茹瑪汗大媽的身體狀況,不便上山巡防。記者便跟著曾和大媽一起巡山的民警,沿著她巡邊的足跡,往邊境挺進。
“這里本來沒有路,2017年才修了一條上山的路?!彪S行的吉根鄉(xiāng)邊境派出所教導員田菲菲介紹說。
2010年,武警邊防戰(zhàn)士田菲菲在第一次巡防任務中,認識了布茹瑪汗大媽,“她對山上情況非常了解”。換防后,田菲菲經(jīng)常想起這位守邊老人。
直到2019年,成為吉根邊境派出所教導員的田菲菲,再次駐扎在吉根鄉(xiāng),又和布茹瑪汗成了巡邊路上的伙伴。
在這里,即使是人工修建的山路,也時常被湍急的河水沖沒。順著山路繼續(xù)往前走,果不其然——一大片待融化的冰河阻擋了前進的路。
“走到這兒我們就得騎毛驢或者騎馬上山,到邊境線還需要四五個小時?!碧锓品普f。
“山路難走,卻不能不走,不能不守?!被貞浧鹧策呁?,布茹瑪汗格外激動。
1986年7月,布茹瑪汗發(fā)現(xiàn)一個界樁往內(nèi)偏移了,她趕緊下山向派出所民警匯報。經(jīng)過民警排查,得知邊境沒有異常情況,布茹瑪汗才放松下來。
“當時那個界樁偏移了25厘米,可見大媽對界樁的位置了然于胸?!碧锓品品Q贊說。
引路:“在石頭上刻‘中國’,誰來都知道這是中國的地方”
在布茹瑪汗大媽家里,有一間特殊的屋子——“護邊之家”,里面是她巡邊守邊的照片、物件等。其中,最吸引眼球的是一塊巴掌大的石頭,上面刻著“中國”二字。
“每次上山,我都會刻一塊‘中國石’,在石頭上刻‘中國’,誰來都知道這是中國的地方?!辈既悻敽拐f。
那一年,40多歲的布茹瑪汗一邊趕著羊,一邊巡邊。她在冬古拉瑪山口休息時,突然看到一個陌生人。
為避免打草驚蛇,布茹瑪汗邊說邊比畫,表示要給他一些干糧和喝的,并將這個人帶往家的方向。
等對方放松警惕,布茹瑪汗趕緊下山聯(lián)系民警。最后,在布茹瑪汗幫助下,民警抓獲這名非法入境的外來者。
這件事也讓布茹瑪汗更加意識到守護邊境的重要性。于是,幾乎沒念過書的她,認真向身邊的人請教,學會了用漢語和柯爾克孜語寫“中國”兩個字。
她選了一塊表面平整的石頭,用手蘸著雪水,將“中國”一筆一畫地寫在石頭上,然后再用小石頭開始雕刻。
夕陽余暉下,第一塊“中國石”穩(wěn)穩(wěn)屹立在冬古拉瑪山口上。此后越來越多的“中國石”如同界碑一樣,勾勒出一條明確的邊境線。
心路:“我們生在這片土地,要像守護生命一樣守邊”
“在我很小的時候,父親就告訴我,‘我們生在這片土地,要像守護生命一樣守邊’。”布茹瑪汗的眼里充滿光芒。
2008年,她最小的兒子阿曼圖爾·托依齊拜克加入護邊員隊伍,他是布茹瑪汗家里的第7名護邊員。
“從小媽媽就給我們講她巡邊的故事?!辈既悻敽?6歲的大兒子伊拉提·托依齊拜克說。
在孩子們成長的道路上,布茹瑪汗一直言傳身教,經(jīng)常和孩子們分享父親的囑托,帶著他們巡邊,讓他們親身感受護邊的重要性。
這股巡邊護邊的家風也從布茹瑪汗家里,吹到了吉根鄉(xiāng)邊境派出所民警徐輝家里。
2019年底,徐輝將新婚妻子楊麗從福建帶到了西陲第一鄉(xiāng)——吉根鄉(xiāng)。楊麗在這里認識的第一個當?shù)乩相l(xiāng),就是布茹瑪汗大媽。
布茹瑪汗的巡邊護邊精神深深打動了楊麗。2020年,她成了派出所的一名輔警。
下山時,能看到很多護邊員,或騎著摩托車,或騎著自家的馬,往山上走去。一陣風吹過,云散天晴,陽光照在他們身上,如同布茹瑪汗大媽眼里閃耀的光。
發(fā)表評論
網(wǎng)友評論
查看所有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