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fā)布時間:2021-07-20 21:07 | 來源:中國青年報 2021年07月09日 03 版 | 查看:848次
一根紅線系三代,一種家風傳初心。
在“七一勛章”獲得者李宏塔看來,“紅色后代”這個身份帶給自己的更多是責任感,而不是光環(huán),它時刻警醒自己要把工作做得更好。
李宏塔的祖父是中國共產(chǎn)主義運動的先驅(qū)、革命烈士李大釗,他的父親李葆華曾任安徽省委第一書記、中國人民銀行行長等職,為了黨和國家的事業(yè)奉獻一生。
李宏塔是安徽省政協(xié)原黨組成員、副主席,第十一、十二屆全國政協(xié)委員。在民政系統(tǒng)工作18年,他“視孤寡老人為父母、視孤殘兒童為子女、視民政對象為親人”,每年至少一半時間在基層度過。
在身邊的工作人員看來,李宏塔是共產(chǎn)黨人革命傳統(tǒng)、優(yōu)良家風的傳承人,始終艱苦樸素、清正廉潔、以嚴治家,秉持了“革命傳統(tǒng)代代傳,堅持宗旨為人民”的不變信念。
每當提及先輩,李宏塔都會感慨:唯有不忘初心,才能牢記使命;唯有履行使命,才能使初心變成一件件與人民群眾幸福生活密切相關的實事好事。
1987年,38歲的李宏塔面臨著人生重要抉擇。當時,他已從事青年工作多年,組織上打算安排他轉崗。征求意見時,他毅然選擇了安徽省民政廳,理由是:“我喜歡直接與困難百姓打交道,給老百姓多辦實事好事最合我意?!?/p>
民政救災期間,往往是李宏塔最忙的時候。1998年長江特大洪水前,針對歷年安徽水災頻繁的狀況,他提前在沿江地市推行救災預案。面臨百年未遇的洪水,安徽提前應對、有備而戰(zhàn),受災群眾安置妥當,得到民政部的高度評價。
“我們多一點辛苦,群眾就會減少幾分痛苦?!边@是李宏塔常掛在嘴邊的一句話。2003年夏天,淮河、滁河流域發(fā)生汛情,為了摸清受災詳情,他連續(xù)20多天奔走在災區(qū)。他走進安置點一處帳篷,發(fā)現(xiàn)暑熱難忍,趕緊讓工作人員設計新安置方案,尋找集體房屋、閑置校舍重新轉移安置。
李宏塔工作實事求是,從不搞形式主義。在民政系統(tǒng),他的“反向工作法”廣為人知:下鄉(xiāng)不搞接接送送,直接讓司機“把車子開到送不進去的地方”,步行進村入戶了解情況。從百姓家出來,再去鄉(xiāng)鎮(zhèn)、縣市座談。各級民政部門向他匯報時,有一說一,絲毫不敢“摻水”。
他曾風趣地總結調(diào)查研究的經(jīng)驗:“層層陪同,只能看到那些精心打造的‘盆景’,只有離開公路才能了解最真實的情況?!痹诶щy群眾家中,他總是掀鍋蓋、查米缸、看存折,詳細了解政策落實和救助金兌現(xiàn)情況,如發(fā)現(xiàn)沒落實,現(xiàn)場打電話給當?shù)孛裾块T,當即解決問題。
擔任安徽省政協(xié)副主席后,李宏塔長期分管機關扶貧工作。據(jù)身邊的工作人員反映,李宏塔帶隊的調(diào)研,不僅行程滿、節(jié)奏快,而且喜歡“尋丑”“揭短”,哪里條件差就往哪里去。
農(nóng)村的寄宿學校、城郊的養(yǎng)老院、城里的老舊小區(qū),自然成為他的關注重點。李宏塔在全國兩會上,圍繞“推進城鄉(xiāng)一體化綜合配套改革”“完善精準扶貧的制度化保障”等主題提交多份提案,為社會發(fā)展和民生改善積極建言獻策。
建黨初期,李大釗曾拿出教授的大部分工資用于革命活動,資助困難學生,以至于家里時常揭不開鍋。李葆華也是如此,一直過著艱苦樸素的生活,并經(jīng)常教育子女“不能吃苦,就不能成人”。
李宏塔繼承了這一廉潔簡樸的家風。他在安徽省民政廳擔任廳長時,房子是50多平方米、陳設簡陋的兩居室,他曾先后4次主持分房工作,卻從未給自己要過一套。他的交通工具最初是自行車,一騎就是十幾年,后來才“與時俱進”地換成了電動自行車。
李宏塔家并沒有多少積蓄,但在基層調(diào)研遇到困難群眾,他就會想起祖父李大釗救濟窮人的事情,情不自禁地自掏腰包幫一把?!皩ξ襾碚f,幫助需要幫助的人,是一種莫大的幸福!”
“革命傳統(tǒng)代代傳,堅持宗旨為人民?!崩詈晁?jīng)常用這副自撰的對聯(lián)自勉,并以此教育子女,要把李大釗的良好家風傳承下去,沿著先輩的足跡繼續(xù)前行。
聶揚飛 中青報·中青網(wǎng)記者 王磊 王海涵
發(fā)表評論
網(wǎng)友評論
查看所有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