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fā)布時間:2020-08-30 12:28 | 來源:陜西文明網(wǎng) 2020-08-28 | 查看:1656次
劉峰,男,1970年8月22日出生,大學本科,畢業(yè)于陜西師范大學,中共黨員,1991年9月至2001年6月在西安科技大學附屬中學任副校長一職,2001年8月創(chuàng)辦延安市寶塔區(qū)馬家灣小學,并擔任校長一職。
他是貧困山區(qū)走出的孩子,看到一群群進城務工人農民的孩子上學難,他看在眼里,疼在心里。于是,便萌生了創(chuàng)辦民辦學校的想法。
2001年7月,他毅然辭去了西安科技大學附屬中學從教十年的工作,回到延安。在馬家灣大修廠后山租賃上下八間平房作為校舍開始辦學。當時,他不顧家人的反對,把自己和愛人的十年攢下給自己孩子上中學的錢,全部投入辦學,自己和愛人的生活過得異常節(jié)儉。他就把苦往肚里咽,一個人苦撐著。辦學初期只有6個教學班級,7位教職工,147名孩子。面對教育硬件的匱乏、師資力量的缺乏、生源的不足,眾多困難接踵而來,一些曾經也是激情滿懷的同道者紛紛撤離而去,可他仍在堅守著,愈挫愈奮,執(zhí)著前行。起初,學費用較低,其收取的費用根本支付不起老師的工資及學校的租金,對此,他認為:虧損并不代表他會選擇放棄,反而,他還將繼續(xù)辦學下去,因為,他一心想讓外來農民工子弟有書可讀。不過,殘酷的現(xiàn)狀壓得他喘不過起來。他知道學校、學生、教師三不穩(wěn)定,是民辦學校的短板。
雖然在辦學途中處處碰壁,但是,在教學上及家長關心孩子的認知上,他卻要求得特別嚴。不僅僅只是在學校教學,還常常引導家長怎樣正確的教育子女。一旦學校有學生輟學,他首先上門找到學生做思想工作,其次,再和學生家長進行耐心的溝通,他唯一的想法就是,希望孩子能夠好好念書,而不是過早地進入社會,去不該去的地方。在他看來,對不少進城務工的農民工兄弟,他們每天在最臟、最苦、最危險的領域為一家人的生計奔波,對于孩子的教育問題有時確實不太重視,這樣的家庭經常會遇到。
“正因為這樣,我更應該去引導家長們如何提高對孩子在教育上的認知?!边@樣一來,他和他的7名同事們又要跳出學校教師的角色,去說服更多的農民,擠出更多的時間去關注孩子們的成長。
經過五年的奮斗,馬家灣小學漸漸打開了局面,也得到了社會的認可,學生人數(shù)日增,信譽日增。校舍不夠,師資不足,怎么辦?來不及松口氣的他又開始籌劃搬遷。2006年8月,遷址到馬家灣村一處農家大院辦學,經過9年的不懈努力,創(chuàng)新發(fā)展,生源的劇增。與校區(qū)僅有的的學位形成了矛盾。于是,他謀劃自建校舍。于是變賣掉自己的全部家當,四處籌措資金,購置了一處占地兩萬多平方米的教育用地,興建起12000余平方米的標準校舍,在新校舍建設時,他不僅要為籌措資金而焦慮,而且吃住在工地,既當設計師又當搬運工。2015年9月,學校喜遷新址,徹底結束了租用校舍辦學的歷史,而他和家人至今一直在學校辦公室居住。
他不但為人低調,待人處事公正民主,寬厚仁和,而且關心教師,樂意為教師排憂解難。幫助一批批年輕人實現(xiàn)“成家立業(yè)”的夢想。辦學以來,畢業(yè)生學成歸來,在母校任職的就有六人。優(yōu)秀畢業(yè)生返校勵志演講50場,校長情系師生,學生不忘師恩。?從而贏得了廣大師生和家長的一致好評。
他節(jié)儉樸素,但在學生的資源享受上、教師的福利待遇上、學校的投資建設上,毫不吝惜。他把大愛播撒給萬千學子,收獲的是桃李滿天下。但自己卻生活拮據(jù),病痛纏身。
“捧著一顆心來,不帶半根草去”,這是著名教育家陶行知一生獻身于教育事業(yè)的真實寫照,也是劉峰校長奮斗在教育戰(zhàn)線上的座右銘,多年風雨滄桑,依然心性不變,20年來,他憑著對教育事業(yè)的滿腔熱情,執(zhí)著追求,自強不息,開拓創(chuàng)新,為教育這塊沃土揮灑辛勤的汗水,為教育事業(yè)無私奉獻,用實際行動譜寫完美的人生。
發(fā)表評論
網(wǎng)友評論
查看所有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