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fā)布時間:2020-07-03 15:22 | 來源:光明日報 2020年07月03日 14版 | 查看:4711次
插圖:郭紅松
【中國故事】
采訪結(jié)束了,沒有欣賞到萬源美麗的自然風光和獨特的人文景觀,但我沒有絲毫遺憾。因為我采擷到了李林森這個名字,我和我的同行們都經(jīng)歷了一次人生的重大洗禮。李林森,不就是大巴山中的三尖杉嗎?
古有“秦川鎖鑰”之稱的四川省萬源市位于大巴山腹地,因其自然風光和人文色彩,正吸引著四面八方的游人來此探險觀光。
那天,我終于親臨了這方享有“川東小峨眉”盛譽的神秀之地,但不是為了旅游觀光,而是隨采訪團為一個已經(jīng)離世的名叫李林森的人而去。
李林森,四川省達州市萬源市委原常委、組織部長。2011年7月31日,李林森因病去世,年僅42歲。2019年9月,新中國成立70周年之際,李林森被評為“最美奮斗者”。
一
采訪的第一站是宣漢縣五寶鎮(zhèn)。
早上八點從萬源城出發(fā),一路翻山越嶺到達五寶鎮(zhèn)時,已是中午11:50。大家來不及休息,便被帶到鎮(zhèn)政府三樓會議室,里面早已候著眾多村民。
讓我沒想到的是,會場會出現(xiàn)村民們爭先恐后講述的場面,所說的全是自己與李林森日常接觸的點點滴滴。若不是主持人再三提醒注意控制講話時間,看樣子他(她)會沒完沒了地說下去;幾乎每一個人都說得聲淚俱下——盡管沒有華美的形容詞也多數(shù)條理不清,但絕對看不出半點偽飾的痕跡。
1996年,27歲的李林森從宣漢縣檢察院主動申請下派到該鎮(zhèn)最偏遠的貧困村梨耳坪村任黨支書,這成了全縣的特大新聞。當時的梨耳坪村,別說縣城,離五寶鎮(zhèn)也有20多公里山路,以貧窮而聞名全縣。
“那天,李書記穿雙筒靴,滿身泥漿地突然來到我家,他說他下村檢查工作時聽說了我女兒考上大學沒錢上學的事,他來幫我們想辦法,走的時候,他把身上僅有的522元錢拿給了我女兒,后來又為我女兒辦了助學貸款……”
“要不是李書記說我們村的土壤適合梨樹生長,號召我們種梨樹,還為我們到處籌集資金,天天帶著技術(shù)員往山上跑,我們家莫說修樓房買汽車,恐怕連飯都吃不飽……”
“聽到李書記得癌癥住院的消息,我把在外省打工的女兒叫了回來,因為我從沒去過重慶,我要讓女兒陪我去看看李書記……”
“李書記去世后,我為李書記折了420只紙船放在當年漲洪水的前河上,希望他一路走好……”
盡管李林森后來已是萬源市委組織部部長了,但五寶的百姓們還是習慣稱他李書記。
這些村民大多數(shù)是五寶鎮(zhèn)偏遠山村的農(nóng)民,有的老人甚至一輩子都未進過宣漢縣城。然而,他們對李林森的音容笑貌甚至耳根后的那點痣都是那般熟悉。
如果說李林森在任村支書時做的那些事還算“細小”的話,那么,他在五寶鎮(zhèn)黨委書記任上,遭遇洪災時的舉動不能不被稱為“壯舉”了。
2004年9月5日深夜,一場洪水讓前河邊上熟睡中的五寶鎮(zhèn)沉入河底,兩萬多居民的生命遭遇威脅。五寶鎮(zhèn)街上驚恐的哭叫聲、急切的呼救聲,甚至家畜家禽的悲鳴聲混成一片,與鎮(zhèn)外連接的通訊、交通完全中斷。五寶成了一座孤鎮(zhèn)。
“那場洪水中,要不是李書記翻窗子進來救我,我這個老頭子骨頭怕都爛了;如今,我這七十幾歲的老頭子還活著,年紀輕輕的他卻離開了人世……”
李林森和他的下屬們?nèi)绾我淮斡忠淮卧诤樗芯热说膱鼍?,在此我不想復述。我只想說一件小事,也就是那天采訪時,一個50多歲的居民講的一個細節(jié):
洪災第三天,因前河下游山體滑坡河面堵塞,整個五寶鎮(zhèn)依然浸泡在渾濁的洪水中,得不到外界援助,被轉(zhuǎn)移到山上的受災群眾只能靠從洪水中搶出來的極少物資生活。那天中午,兩天沒休息也沒吃過東西的李林森吊著輸液瓶正在吃方便面,因為我平時喜歡跟李書記開玩笑,就隨口說了一句:“李書記,我還沒吃飯哩,讓我吃一口噻!”哪知這一說,李書記立馬把手里的方便面遞給我說:“對不起,對不起——”其實,我是吃過飯的,于是我趕緊去扶他,可我剛拉住他的手,他卻一下子暈了過去。醫(yī)生后來說李書記是因為身體勞累過度虛脫了……
這次災難,讓五寶孤鎮(zhèn)在渾濁的洪水里浸泡了一個月,而鎮(zhèn)上的兩萬多居民無一人傷亡,沒發(fā)生任何疫情,也沒一人因災餓倒病倒。
時間早已過了下午兩點,村民們還在紛紛搶著發(fā)言,會議是不得不“強制”結(jié)束的。而我和采訪團成員們也早已忘了先前路途的疲憊,忘了饑腸轆轆的肚皮,腦海里全是李林森當年在五寶工作生活的情景。
在鎮(zhèn)機關(guān)食堂午餐時,我匆匆扒了兩碗米飯便悄悄地走出了大門。我想親眼看看,當年那場洪災后留下的五寶鎮(zhèn)到底是什么樣子,更想看看那條給五寶人民帶來災難的前河……
街面寧靜而祥和,不時有車輛和行人穿過。街上多為二三層小樓,幾乎每幢稍舊點的樓房的外墻面都涂有一根紅線,地勢高的在二層以上,地勢低的在三四層。街上居民說,那就是“9·5”洪災時水曾淹到的地方。
看著那一根根水位線,可以想見當年那場洪水中的五寶鎮(zhèn)是個什么情形。而我無論如何也想象不出,李林森他們是怎樣在半夜三更救人的,而且沒有一名百姓死傷。
“人生的價值,不在于當多大官、掙多少錢,要看自己有多少提升、為別人做多少有用的事。”趕往宣漢縣城的路上,我一直都在咀嚼著李林森生前經(jīng)常掛在嘴邊的這句話。
二
關(guān)于“三尖杉”,最初是我在去萬源的途中聽司機師傅說的,司機是土生土長的大巴山人,他說三尖杉是稀有樹種。
我隱隱有觸動。為了了解更多,便在手機上搜索起來。
三尖杉,別名榧子、血榧、藏杉、崖頭杉、巖杉等,是新生代第三紀孑遺植物,迄今已在地球生存二億年。野生三尖杉資源極為稀少,處于漸危狀態(tài)。然而,近年來,在大巴山腹地的萬源市和宣漢縣境內(nèi)卻發(fā)現(xiàn)了這種樹。在萬源市的紫溪鄉(xiāng)境內(nèi)約有成樹兩千余棵,形成生長群落。它們有的樹叢高大,蒼翠的枝葉張開,就像一把巨傘;有的樹叢矮小,繁茂的枝葉緊緊抱成一團,像一個龐大的蘑菇。從光禿禿的巨石縫里長出的三尖杉更是奇觀,在那些只有石頭風化積留形成的少許土壤中,三尖杉依舊能夠頑強生長。
看到這里,我猛然一驚。真是巧了,李林森也恰好工作生活在宣漢和萬源。
他不就是大巴山中的三尖杉嗎?
結(jié)束在宣漢的采訪,返回萬源的兩天里,我們先后去了白沙鎮(zhèn)的往川壩村和梨樹鄉(xiāng)的荊竹壩村,這兩個村都是李林森生前任萬源市委組織部長期間幫扶的特困村。然而,在這兩個隱居于大山深處的偏遠村子里,我看不出當初貧困的情形。我們?nèi)サ霓r(nóng)戶家里,不僅都用上了自來水,而且有了液晶電視,有的甚至用上了電腦,開通了網(wǎng)絡。我就是用隨身帶的U盤在那農(nóng)戶家里拷貝了有關(guān)李林森“四評村官”資料的電子文檔。
據(jù)說,李林森創(chuàng)新探索出的“四評村官”——自我薦評、群眾相評、組織考評、公開競評的村官選舉模式,早已被推廣到全省乃至全國了。
要不是“四評村官”早已在整個萬源市開花結(jié)果,要不是那些真正有抱負、有知識、有能力的年輕村官在萬源的高山峽谷間大展才干,我想,往川壩村和荊竹壩村的今天絕對不會這般模樣。
在這里,我只說一件事情。
就在李林森去世半年前的那個冬天,地處高寒山區(qū)的萬源遭遇了前所未有的大雪災,李林森憂心如焚,顧不得自己被癌細胞侵蝕的病體,要去農(nóng)民家里看看。因為積雪太厚,汽車進不了山,他只好一步步向山里走去。已是農(nóng)歷臘月二十八了,家家戶戶都在熱火朝天地準備過年,可李林森牽掛著特困戶鄧正懷家。鄧家在海拔1800多米的高山上,一家五口有四個殘疾人。半年前,李林森和村支書想方設法幫鄧家養(yǎng)了40只羊。
鄧家的羊怎么樣了呢?那可是他們一家子的命啊。
一大早,李林森就帶著年輕的村支書潘毅向雪山攀爬。積雪沒入大腿,每爬一步都要用上好大勁,李林森兩手摁著疼痛的肝部和肺部,一步,兩步,三步……刺骨的雪風讓30歲的潘毅渾身顫抖,而李林森的臉上卻滾動著一粒粒豆大的汗珠。當然不是因為熱,而是難忍的劇痛讓他冷汗直流……眼看爬過一多半山路了,李林森實在堅持不住,一下子摔倒在雪堆里。
“李部長,你就不去了嘛,我先送你回去,然后我再一個人上去!”
“不親眼看到我哪里放心得下啊!”
潘毅只好攙扶著他一步步繼續(xù)爬行。四、五里山路,他們爬了四個多小時。走進鄧正懷家,看到鄧家的兩個傻兒子正抱著兩只奄奄一息的羊坐在火堆邊,身體十分虛弱的李林森一下子甩開潘毅,幾步走過去,將羊抱在了自己懷里……聽到鄧正懷說,那40多只羊全部被凍死了,這是尚有一絲氣息的最后兩只時,李林森流下了眼淚。
臨走時,李林森把身上的812元錢全部掏出來塞進鄧正懷手里,并再三囑咐潘毅,開春后一定要想法讓鄧家把羊重新養(yǎng)起來。
我們這次去采訪,鄧家的羊已經(jīng)發(fā)展到100多只了。五十多歲的鄧正懷說:“那年我原說過年時一定要殺幾只羊,而且一定要給李部長送一只羊腿,可他……”
講到這里,樸實的鄧正懷再也說不下去了。
是的,我似乎很久沒有被感動過了,用一位作家的話說:這是一個眼淚幾乎不為他人而流的時代。
然而,聽了這個真實的故事后,我們在座的文藝家們?nèi)紲I流滿面。
三
自從到五寶鎮(zhèn)以后,我的心就一直被深深地感動著、震撼著。
工資本就不高,拿回家的更屈指可數(shù)。今天300元,明天500元,后天800元。李林森的錢都散在貧困學生的家里、慰問困難群眾的路上。一個鎮(zhèn)黨委書記,副縣長,市委常委組織部長,竟然多次向妹妹家借錢過年。他任職五寶鎮(zhèn)黨委書記多年,離任時沒有一分錢存款,還欠下1.7萬元的債,兩年后才陸續(xù)還清。
老百姓心中有一桿秤。
2006年夏天,李林森要調(diào)離五寶鎮(zhèn)的消息不知怎么在老百姓中一傳十,十傳百地傳開了。他離開的那天,街上匯集的人群勝過任何一個趕場天。五寶的老百姓從四面八方趕來了,平時從不上街的老人也在兒孫的攙扶下趕來了。百姓們大都空著手,他們知道他們的李書記不會要他們丁點兒東西,哪怕是一個雞蛋,一個梨子。他們只想來送送他們的書記,跟他拉拉手,說說話,道個別……
2011年4月20日,重病中的李林森最后一次去重慶住院。一篇報道中是這樣寫的:“當他病危的消息傳出,重慶大坪醫(yī)院住院部A區(qū)8樓就像周末的超市、年尾的車站。領(lǐng)導、同事、朋友,還有他工作過地方的百姓,數(shù)以千計的人從四面八方趕來。病房前,樓道間,人頭攢動。人群中,有的從來沒出過這么遠的門,甚至都沒坐過火車;還有的,根本沒見過李林森……”
現(xiàn)代醫(yī)學終也沒能挽留住李林森的生命。肝癌晚期、肺癌晚期,惡毒的癌細胞早已滲透他身體每一個器官。
病魔最終擊碎了萬源、宣漢人民的愿望。
追悼李林森的那天,整個達州地區(qū)下起了傾盆暴雨。在萬源、在宣漢、在五寶,數(shù)萬名群眾在狂風暴雨中自發(fā)地聚集起來。當天夜里,在相距一百多公里的前河、后河上,各種各樣的紙船浮滿了河面。百姓們用他們獨特的方式祈禱著林森同志的在天之靈永遠安好……
在梨樹鄉(xiāng)荊竹壩村采訪時,我還聽到這樣一件事。
有一次,李林森到梨樹鄉(xiāng)調(diào)研工作時,路過鄉(xiāng)中心小學,就順便去看了看學校情況。學校環(huán)境和教學秩序都不錯,就是沒看到一臺電腦,當聽校長說了學校的困難后,李林森說了一聲:“我來想辦法吧,看能不能幫你們弄幾臺電腦?!本湍敲词畮追昼?,坐都沒坐一下,李林森便離開了學校。
當領(lǐng)導的不過順口一說,學校領(lǐng)導和老師們哪敢真把它放在心上呢??伤麄?nèi)f萬沒想到,剛過了一周,40臺嶄新的電腦真就運進了校園。
校長講完這件事后加上一句:“我生平第一次遇到李部長這樣的領(lǐng)導?!?/p>
從資料得知,近年來,我國醫(yī)學科技工作者發(fā)現(xiàn)三尖杉有治病抗癌功效,目前已廣泛使用于臨床治療。但讓我們不無遺憾的是,李林森能醫(yī)治大巴山的貧疾,能醫(yī)治老百姓心中的寒涼和困苦,卻沒能制服他體內(nèi)的癌細胞,拯救自己的生命。
當然,李林森絕不會這么想。能用自己的生命換來百姓的幸福,值了。
要不,他臨走時也不會說出這樣的話:“人生一世,草木一秋,都要去的。”“人都是哭著來的,要死也要笑著走?!?/p>
采訪結(jié)束了,沒有欣賞到萬源美麗的自然風光和獨特的人文景觀,但我沒有絲毫遺憾。因為我采擷到了李林森這個名字,我和我的同行們都經(jīng)歷了一次人生的重大洗禮。
回程途中,透過車窗,看到公路兩邊山坡上、石縫間不時出現(xiàn)的迎風而立的三尖杉,我想,不久的一天,三尖杉定然會遍布大巴山區(qū)的每一個角落,種進每一個大巴山兒女的心間。我也堅信,“三尖杉”的種子能廣泛播撒大江南北,有朝一日,“三尖杉”林一定會綠滿神州!
(作者:彭明凱,系中國散文學會會員,曾獲梁斌小說獎、孫犁散文獎)
《編者注:原文標題為(大巴山中的三尖杉)》
發(fā)表評論
網(wǎng)友評論
查看所有評論>>